付音
摘 要:“课程思政”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应当重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还需要注重与“思政课程”的紧密结合,充分明确,二者定位充分发挥二者优势,这是目前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以及当前办学定位,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理清,做到措施适当,人员到位,相互促进,价值合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塑造其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更为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主要是以河南A职业院校作为案例,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096-04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当前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之中的地位加以肯定,而且还明确了思政教育对学生人格完全、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将思政教育的价值明确加以凸显。在《教育法》之中就明确指出,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理想教育、集体教育、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等,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化熏陶和感染,具备更加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1]。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思政教育意义重大,结合当前思政教育发展逐渐趋于独立性来看,“课程思政”这一观念开始提出,并以此作为引领,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形成一个更新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之中,思政教育要发生足够转变,不仅需要经历课程教学的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理论信息的探索等,这并非是单纯的“课程+思政”模式,而是从全局视角出发,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之中凸显出其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构建更新的思政教育格局,这样才能够在高职院校之中,将“课程思政”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发挥出课程思政本身的力量,做到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本身的正能量[2]。
一、职业院校 “课程思政” 实施现状
本研究主要是以河南A职业院校作为案例,该学校主要是根据地方特色构建了系统的育人体系,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也逐渐认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并创新了多种教育方式。在理念认同这一方面,河南A职业院校中79.67%的教师认为十分有必要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教学中;大约有98%的教师认同高校的课程思政应当充分挖掘各个专业中课程所包含的各类思政元素,将做人的基本准则等都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使二者充分融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方面,有92.67%的教师认为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会更倾向于选择纳入思政元素的教材;67.33%和66.33%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以及情景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72.33%的教师认为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计划。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也开始重视,且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二)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认知明显加深
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品质,但职业院校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成长环境、学习能力明显不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课程思政建设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3]。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也逐渐接受“课程思政”建设,认可度明显提高。从总体上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知也不断加深。根据调查可知,有38%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持欣然接受的态度;79.67%的学生认为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后,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且思想认知更为深刻,班级凝聚力也明显提升。
(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性任务,并促使大学生德育素质明显提升。在高职院校不断建设“课程思政”期间,還能通过设置与专业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助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河南A职业院校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学校将“会计学”设置为精品课程,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展开教学,受众主要是与学校合作的一些企业。
二、职业院校 “课程思政” 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从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顶层设计,这就导致“课程思政”在实施期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很难融合,各自分开,很多专业课教师并未认知“课程思政”的目的,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期间,很难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也很难发挥出思政的作用,部分教师甚至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指所有教师都需要讲一些关于思政课的内容,并且在课程之外添加部分思政元素[4]。这种理解明显存在偏差,导致“课程思政”存在明显的拼凑痕迹,很难引起学生在观念上的认同、理念上的理解、情感上的共鸣,也很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自身的育人功能。
(二)跟风问题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课程思政”的建设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本质上也就是政治站位的问题。自从在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个高校都开始重视并积极行动,部分高校甚至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5]。借鉴其中部分先行高校的经验并无问题,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并未理清“课程思政”本质,也并未理清其基本内涵,这样就很容易像单纯的“完成任务”一样去学习,甚至是效仿或者是直接抄袭现有的经验,大家都在探索更新的路径和方法,都想要呈现出一个最为理想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跟风问题十分严重,过于急于求成,而且缺乏明显的专业特色。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目标设置、专业特色方向等方面,与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之间都存在明显差距,即使是同等级别的职业院校之间也差距较为明显,各有特色,若单纯且盲目“照搬照抄”之前经验,很容易使得职业院校缺乏独立探索能力,甚至还会失去之前原有的人才培养特色,最终还会与协同育人的基本目标之间差距渐行渐远。
(三)“课程思政”实施层面存在明显不均
从目前来看,职业院校存在明显的“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认知层面、理解层面、实施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思政”部分的把握明显不足,政治把关不严格,监督层面存在明显缺陷,这些都会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各项工作推进造成了一定影响[6]。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自身重视程度明显降低,而且责任意识也在不断递减。
(四)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政治素养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师思政素养也需得到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并理解其相应思政政治理论,而且还需要教师能够将这些理论落到实处,并与专业知识进行一定融合,这样才能够将专业知识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中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自身在思政理论知识方面储备并不丰富,因此很难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出其中思政元素,缺乏一定方法,甚至部分教师只能够“生搬硬套”别的经验,将思政知识“强行拼凑”到其中,部分教师还并未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相应的思政素养。
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存在问题较多,在这其中,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是较为基本的前提条件,相应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是重要保障,教师队伍是思政实施的有效主体和关键所在。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充分理清相应思路,并付诸相应行动,全面出发,才能够打造出更加全面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才能够破除当前所存在的实施层面不均衡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并非只是部分教师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需要共同关注的重点。职业院校需要站在更高位置,需要有大局观和统筹观,并将学校自身主体责任进行充分发挥,构建出一个“大思政”的格局。对此,职业院校的党委领导应当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形成一个由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其中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之前还需要共同配合、相互联动,同时还需在经费、人员等方面为其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7]。
第一,要加强宣传引导。职业院校应当在全校范围都创造出一个较为良好的“课程思政”环境,这样教师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知道“课程思政”的具体目的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第二,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应当借助于领导或者是相关专家示范作用。学校领导不仅是教育家,还是政治家。职业院校之中的党委书记、校长等都应当带头走入课堂,或者是带领一些知名教授开展讲座等,在“课程思政”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三,各大部门之间应当进行统筹协调、相互合作,并对系统思维加以强化,增强校领导、各部门领导的责任意识,做好相应分工,并加以协作,确保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能够相互融合、相互融通。
第四,应当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其中需要从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分别构建出完善的体系,并对其进行单独指导,将其中的人员、经费等都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落实“大思政”的基本格局。
(二)二级学院应当积极推进
职业院校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对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明显不同,二者往往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部门,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存在很多不便之处。二级学院应当为老师们搭建一个便于沟通交流的平台。
第一,应当加强相应合作,做到集思广益。对于“课程思政”的建立,需要充分发挥出二级学院教研室、教研组、课程 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并且还需要组建一个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共同构成的一个专业能力极强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将二者之间进行融合,这样有利于挖掘出专业课程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探索出更加新型的授课模式。
第二,应当建立专门的资源共享机制,同时还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活动等,对院校教师加以组织,进行共同学习、共同讨论,这样大家才能够形成一定的思维碰撞。
第三,应当对培训机制、学习机制加以健全。在这其中,需要开展相对多样化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共同交流,不断创新,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提升教師的思政素养和专业素养。
(三)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教师在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现状加以分析显示,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在教师这一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当端正态度,明确责任[8]。
第一,教师应当强化自身育人意识。“课程思政”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教师在专业课程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并非出于刻意,教师应当将其作为自身传道授业的使命。
第二,教师应当提升自身育人能力。“课程思政”相对特殊,本身就是教学和育人的统一,因此,教师应当事先接受专门的思政教育,并作为第一责任,教师也需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将教书育人进行相应统一,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基本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更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推动“第二课堂”建设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立德树人”的全面落实和具体操作进行了相对全面的阐述,应当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社会实践是对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目标能够得到落实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就应当结合自身定位、基本特色、专业设置等,加强“第二课堂”的积极建设和推进,通过一定实践,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之中融入相应思政教育,做到“教学做合一”,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9]。当前互联网相对发达,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构建专门的“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并在其中融入专业的思政课程、思政信息等,以平台作为依托,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使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学习到更多关于思政相关知识,强化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10]。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相应培训等,这些丰富的校外实践,虽然有一定争议,但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社会使命感,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坚定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坚定理想及信念。
四、结论
学校应当重视提升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其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构建出思政教育新格局。目前国家对“课程思政”推进十分重视,学术界也对其展开研究,并取得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缺乏一定实践,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在实践期间,由于理解以及认知层面出现偏差,导致思政教育并未落到实处。结合“课程思政”自身价值,最终必然从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够将理论落到实处,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力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桓,瞿晓理,王佳.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及建设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优秀作品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9):24-28.
[2] 梁小軍,胡多.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8(08):38-43.
[3] 吴小平. 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33(03):63-65.
[4] 张意,和珍,杨梅,等. 高职院校广告创意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祖国,2020(04):1.
[5] 索凤秀. 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实施隐性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越野世界,2020,15(01):77.
[6] 闫振杰. 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及实训”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121.
[7] 郭绯绯.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福建茶叶,2020,42(01):1.
[8] 杨正,王丽杰,刘艳春,等.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1):9-11.
[9] 冯宝晶,陈广祥.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路径研究[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1,15(03):65-70.
[10] 曹康,李丹.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问题及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现状的调研分析[J]. 对外经贸,2022(01):123-126.
(荐稿人:李坤鹏,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