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

2023-05-30 10:48霍春莲
新教育·综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辛亥革命核心素养

霍春莲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实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落地,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围绕核心问题选取适当的史料,通过史料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教科书中新增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辛亥革命;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史料就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中,每课都设有专门的史料阅读部分供学生学习。但要想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仅靠学生自行阅读教科书中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史料搜集、史料辨析以及从浩繁的史料中检索、提取有效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并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发展。

一、研读教科书内容,衔接初高中教学

本课内容选自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六单元中的第19课“辛亥革命”(以下简称“该课”)。该课前承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后启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成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篇,在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

从内容来看,该课的三个子目之间呈递进关系,按时间顺序编排,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并且,该课所涵盖的关键概念较多,知识点分布较为密集,学生接受难度较大,教师可选择适当的史料将这些知识点整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史料的过程中较好地消化知识点。

从初高中教材的对比来看,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辛亥革命相关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第三单元,初高中教材的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教科书中将辛亥革命分为三课来讲述,而高中教科书把它浓缩成一课进行教学,虽然从课时来看二者差别较大,但讲授的基本内容是差不多的,高中的知识点概括性较强。高中教科书会在初中教科书的基础上新增一些涉及到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概念,例如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保路运动等,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扩展。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评价,这是初中教科书所未涉及的,可以锻炼学生的史学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该课时,要注意总结高中教材相较于初中教材的拔高之处在哪,选择合适的教学起点,同时选择能够体现史学思辨意识的史料,为更有深度的教学服务。

二、依据课程标准,提炼核心问题

该课主要涵盖了辛亥革命的背景、武昌起义的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以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性评价等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对该课的内容提出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可见,高中阶段对于“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要求更多地体现为思想层面的认识,对学生要求较高。基于此,我从中提炼出该课的核心问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从学情来看,高一学生已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阅读史料的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史料深层次的研读,并结合史料来加深对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在呈现史料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与课程相关的重要信息,这样可以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史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整合教学内容,落实“史料实证”

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笔者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以下四个环节:与众不同的家书;轰轰烈烈的起义;深入人心的成果;客观真实的评价。

1.与众不同的家书。

材料1: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在阅读这封家书时,可以感受到其与一般家书的不同:一般的家书大多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告诉家人自己的近况,而林觉民这封写给妻子的家书是一封绝笔信,其中饱含着对天下大局势的关怀,饱含着“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在课堂之始以这封特殊的家书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封家书撰写的背景,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知道:1911年春,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秘密回国,对家人谎称学校放樱花假,实则回国秘密准备参加起义,于4月24日深夜写下绝笔信《与妻书》,随后背着家人投入轰轰烈烈的黄花岗起义之中,不久后壮烈牺牲。而黄花岗起义之所以会爆发,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共同推动的:(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沉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的工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加之戊戌变法的推动,一批爱国志士正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此时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实际的推行措施却让人们大失所望,所谓的“新政”只不过是清政府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而欺骗人民的幌子罢了。(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准备工作。在孙中山等人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与思想基础。而此次黄花岗起义的爆发为后来的武昌起义奠定了一定的军事基础。

学生通过林觉民写给妻子的这封家书,可以了解当时广州黄花岗起义的背景。在教师进一步引导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梳理辛亥革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梳理的过程中掌握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兴中会、同盟会等重要概念;同时也可以通过以林觉民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革命事迹,感受革命党人的高尚情怀。

2.轰轰烈烈的起义。

材料2:

宫藏档案这样描述武昌起义:革匪余党勾结工程营、辎重营,突于十九日夜八点钟响应,工程营猛扑楚望台军械局,辎重营则纵火斩关而入。其党极众,其势极猛。

—摘自伍媛媛《清宫档案里的辛亥革命》

结合辛亥革命形势图与武昌起义的档案描述,以时空定位理清武昌起义的发展脉络,从中感受武昌起义的轰轰烈烈。学生通过教科书中的介绍,可以知道武昌起义的主要背景是保路运动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人民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的不满。清政府出卖国有铁路主权的事件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保路运动,随即发展成为武装起义,趁着革命形势高涨,革命党人决定趁势而上,在武昌发动起义。通过辛亥革命形势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革命形势持续高涨,不到两个月便有14个省与上海宣布独立,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学生通过辛亥革命形势图以及武昌起义的档案描述,可以比较直观地梳理武昌起义的发展历程,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与意义,掌握保路运动这一重要概念。在梳理武昌起义前后的大事脉络时间轴时,可以掌握武昌起义之后的一系列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

3.深入人心的成果。

材料3: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力;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部分)

通过材料3可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历史解释的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尝试把国家主权归之于国民,体现了可贵的自由与民主精神。学生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节选内容,可以感知其中所体现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精神与原则。并且学生通过之前所学,可以归纳出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例如创立中华民国、改变陈规陋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从中体会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伟大贡献,同时为下一个部分的教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做铺垫。

4.客观真实的评价。

材料4: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管制成,旧管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被服兴,翎服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部分)

材料5: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选自《毛泽东选集》

通过开放式的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人心的成果”)中,教师已让学生结合所学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结合当前的史学动态,组织学生探讨本课的一大难点—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在编排该课时,相较于先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色便是新增了对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评价。先前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教科书中不会正式出现关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就得靠教师在课堂上补充;而部编版教科书中正式地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评价纳入教材的编写中,可见这部分的内容很值得重视。

学生通过材料4,可以归纳出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有:结束封建帝制、创立中华民国、改革官制与教育制度、革除封建陋习、净化社会风气等,从中理解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而通过教师对材料4的分析,学生应该要理解辛亥革命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仍面临艰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由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实现,因此,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畅所欲言,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评价辛亥革命,同時也可以引入一些史学研究动态,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史学专业素养。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因此,“辛亥革命”一课无论是在初中教学还是在高中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高中的教学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相关的基本史实与重要概念,更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伟大革命精神与学会对辛亥革命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教师在讲解该课时,除了注意结合史料分析该课涉及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升华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永刚.史料教学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辛亥革命核心素养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