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发
六、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豫鄂边抗日根据地,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鄂豫湘皖赣边区。这块根据地环绕华中重镇武汉外围,跨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五省边境广大地区。境内平汉、粤汉(今京广)铁路贯通南北;长江、汉水、淮河穿流东西;大别山、大洪山、大幕山雄峙其间;洞庭湖、洪湖、梁子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地形复杂,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鄂豫皖边红军游击队和豫南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编人新四军第一支队,先后东进抗日。
(一)武汉外围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武汉外围的背景,使得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开创之初,就没有成建制的主力部队作基础,主要依靠中共地方组织和分散各地的共产党员,去发动群众,收集武器,组织抗日武装。而此时,武汉及其外围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已在顺利恢复和发展中。
武汉外围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
193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成立,郭述申、陶铸任正副书记;12月,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成立,郭述申、陶铸仍任正副书记;1938年初,中共湖北省委成立,郭述申任书记,省委决定成立鄂东、鄂南、鄂中三个特委和鄂西、鄂北两个中心县委。在河南,1937年9月上旬,中共河南省委在開封成立,朱理治任书记,省委下辖豫西、豫北、豫南三个特委,许昌、杞县两个中心县委和开封市委。在安徽、湖南、江西等省,这一时期,中共组织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正是中共地方组织的推动,派党员开展抗日宣传,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第四支队和第一支队的第一团队东征后,只有鄂东的七里坪、豫南的竹沟和湘东北的平江等地设有后方留守处(或通讯处)。这些留守处是各地党的领导机关驻地,对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起着战略支撑点的作用。鄂豫边的战略支撑点,还有一个鄂中的汤池。竹沟、汤池、七里坪和平江,大力开展培养干部的工作,并派这些干部去各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组织抗日武装和宣传发动群众,扎扎实实地从事着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
竹沟镇是豫南的一个小镇,人口近千。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东征抗日后,在这里设有留守处。中共河南省委也驻在这里。1938年初,河南省委在此开办了4期“抗大”式的军政教导队,培养学员1400余人;并以“新兵队”的名义办了6期党训班,培养县、区委干部千余名;还开办了电台、机要、卫生等专业训练班,总计培训达3000余人。他们大都去了豫皖苏、皖东、皖中敌后,一部分到武汉外围地区参加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省委还通过统战工作,协助国民党信阳县长李德纯(朱毅)创建了千余人的自卫队;在柳林车站建立二七平汉铁路工人破坏队;在建有中共支部的国民党西北军第七十七军建立了一支70余人的“桐柏山区七七工作团”,这些武装都留在了豫南准备发动抗日游击战争。
汤池,是鄂中应城县的一个小镇。1937年11月,“八办”的董必武通过统战关系商定,由湖北工委副书记陶铸在汤池开办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从当年12月至次年10月,共训练抗日干部600余名,并以此深人群众,调查了解土地革命后期失掉组织关系的党员情况,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在应城、荆门、京山等地建立党的支部、区委、县委。陶铸还通过董必武和“八办”,向香港洽购了24支驳壳枪,加上汤池党组织掌握的部分保安队,组成了汤池抗日游击大队。这些活动,为后来创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准备了条件。
七里坪,是大别山区的一个小镇。属湖北黄安管辖,著名的黄麻起义就是从这里拉开序幕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东征后,这里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的留守处。1937年12月,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郑位三任书记,机关驻地就是七里坪。这年3月,鄂豫皖特委改称鄂东特委也称鄂东北特委,郑位三任书记,方毅任副书记。到10月,整个鄂东地区已有党员1300余人。
开创鄂豫边区的准备工作始于1937年9月。当时,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到达武汉,筹建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王明任书记,周恩来任副书记。长江局设在八路军办事处内。鄂豫皖湘赣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本应在党的领导指示下,得到较好的开展,但却因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干扰,使其失去了最有利的时机。由于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抵制与大量的组织工作,各地共产党员的坚持,才一定程度上补救了王明错误造成的危害。
在鄂南地区,193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工委在武昌近郊恢复建立了区委;9月,湘鄂赣边省委改为特委后,派人到阳新、通山成立中心县委,岳阳中心县委、通城县委。1938年初,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派人到大冶建立工矿区委。7月,中共湖北省委派人到鄂南建立了咸宁、大冶中心县委,8月,成立了鄂南特委,专门研究建立抗日武装的准备工作,各县党员发展到5000余人,崇阳县委组织成有60人枪的抗日游击队,这些都为在鄂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在鄂西北地区,中共湖北临时省委于1938年春派人到襄阳组建成立了中共鄂西北工作委员会,先后在襄阳、枣阳、谷城、光北、竹山、竹溪、郧阳建立和发展了党的组织。6月下旬,鄂西北中心县委成立时,党员已有170余人,鄂西北中心县委改组为鄂北特委,安天纵任书记。1938年冬鄂西北区党委成立,王翰任书记。下辖3个中心县委,并掌握有100余人的抗日武装。湘鄂西地区,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派人到宜昌、宜都、石首等地发动群众,建立发展群众团体,建立了中共宜昌特支。1938年7月鄂西联县县委改组为鄂西中心县委,工作范围达10余县,还掌握了三股武装。
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武汉外围鄂豫边区共产党的组织活动和各地抗日游击武装的建立,都为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撤销了长江局,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局决定撤销湖北、河南两个省委,成立豫鄂边、鄂豫皖、鄂中、鄂西北4个区党委,并确定了主要任务是: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根据地。中共豫鄂边区委1938年12月24日在竹沟成立,中原局委员朱理治兼任书记,向明、任质斌先后任副书记,豫鄂边区委军事委员会于次年元旦前后成立,朱理治任主任,李先念、王国华为副主任;中共鄂豫皖区委于1939年1月中旬在安徽立煌县成立,郭述申、郑位三先后任书记;中共鄂西北区委于2月中旬在襄樊成立,王翰任书记;中共鄂中区委于2月24日在随县成立,钱瑛任书记,不久钱他调,杨学诚代理书记。到1938年底,武汉外围敌后游击战争的星星之火,在豫南、鄂中、天汉、鄂东、鄂南等地已成燎原之势。
在豫南地区,李德纯所率200余人,于1938年12月中旬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合编为信阳挺进队,有5个半中队,300多人。信阳挺进队于次年初开赴四望山地区后,增加到500多人。信阳挺进队在同日伪军的斗争中不断壮大,至1939年4月,已发展到3个支队2900余人。此外,豫南较大的抗日武装还有确山抗日游击大队。
在鄂中地区中共鄂中特委于1938年11月成立应城抗日游击队,次年2月下旬,“应抗”整编为2个支队,1个特务大队,1个挺进大队。3月31日,“应抗”在公安寨设伏,袭击日军船队,击毙日慰劳团长以下10余人,到4月下旬,更名为应城抗敌自卫总队,孙耀华、许子威分任正副总队长。除“应抗”之外,还有共产党员许金彪在孝感组织的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500余人枪,中共应山县委建立的应山游击队,300余人枪。
在天汉地区,1938年12月,组成了汉川、汉阳抗日游击大队,后分别改编为汉川县自卫第三中队和汉阳县自卫第五中队。
在鄂东地区,1938年10月24日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在黄岗成立,张体学任队长,段亚杰任指导员。12月,中共浠水县委组织的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浠水第四中队140余人,几天后,与张体学的挺进队合并,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增加到400多人枪。1939年1月已有4个中队,730余人枪,后编入二十一集团军为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第五大队独立自主抗击日伪军,壮大自己。3月,控制了黄冈县及汉(口)麻(城)公路以东的广大农村,形成了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大队连战皆捷,军威日盛,几个月内扩大到11个中队(内一个机炮中队),共1300余人。
1939年1月上旬,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亦在河南经扶(今新县)白马山正式组成,罗厚福任大队长,熊作芳任政治委员。1月11日奉命向信(阳)罗(山)边出动,与预期由竹沟南下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靠拢。3月,与李先念率领的独立游击大队会合。第六大队继续向鄂东敌后挺进,途中收编了罗山县当谷山联保中队约90人的地方武装,编为第六大队的第二中队;不久,中共罗山县委将已编入国民党豫南5县特务中队的人枪带出,编为第六大队的第四中队。至此,第六大队拥有300多人、200余条枪。5月,鄂豫皖区党委派程坦到达第六大队,成立了以程坦为书记的中共鄂东地委。26日,在孝感县的青山口以南,第六大队与西征到(黄)陂孝(感)边的第五大队的一个中队会合,奇袭盘踞在黄陂蔡店一带的伪“中国人民自卫军”,将其4000余人的第八军击溃,俘伪旅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迫击炮、轻重机枪、步枪等武器500余件,自身无一伤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出色战例。此战打开了蔡店、梅店地区的抗日局面,成立了中共陂(黄陂)孝(感)县委,为进一步开创鄂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年4月,中共鄂皖地委成立,地委根据鄂豫皖区党委的指示,于6月21日,集中黄梅县自卫大队二、五中队内共产党掌握的两个分队和蔡山区抗日联队共500余人枪,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游击第八大队,下辖5个中队和一个手枪队。
在鄂南区:1938年八九月间,鄂南中共组织创建的抗日游击武装,有300余人枪的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有约800人枪的崇阳县抗日大队,有活动在阳新、大冶交界山区30余人枪的八路军鄂南抗日游击纵队,有活动在大冶、鄂城交界40余人枪的八路军鄂南抗日游击队第二纵队。稍后还有11月在鄂城涂家垴成立的梁湖抗日游击大队,200多人枪;1939年春节之后在武昌流芳岭一带组建的鄂南人民抗日自卫总队600余人,300多条枪。
這些抗日武装成立后,以高度的爱国热忱同日本侵略军展开游击战斗,但由于这些武装的领导人缺乏斗争经验,还不懂得到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斗争的原则,因此,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即先后失败。
(二)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创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共160余人自竹沟南下,汇集武汉外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创鄂豫边敌后游击战争新局面。独立游击大队对外称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周志坚。
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敌后
1939年1月下旬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到达信(阳)应(山)边的四望山黄龙寺,与中共豫南特委和信阳挺进队会合,李先念向当地的军政干部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原局关于组织武装,保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等一系列重要指示。2月,李先念令周志坚带独立游击大队去应山联络中共地方组织和抗日游击队,并进行统战及筹款工作。周志坚在应山罗家庙与中共应山县委和应山县抗敌自卫团中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二大队取得联系。3月,独立游击大队继续挺进鄂中,5月在孝感中和乡会合了许金彪率领的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接着,进至安(陆)应(山)孝(感)边的赵家棚地区,应山县的两个游击中队前来会合,统一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许金彪任团长,周志坚任政委。6月6日,陈少敏率信阳挺进队的两个中队到达赵家棚编人挺进团。6月上旬,李先念、陈少敏率挺进团第一大队到达京山大山头与“应抗”第三、第四支队会合。中旬,鄂中区党委遵照中原局指示在养马畈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组成了新的鄂中区党委,陈少敏任书记,李先念、杨学诚、陶铸、夏忠武等为常委;将鄂中、豫南党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兼政委。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成立后,在6至8月间先后编组成7个团队,各团队整编就绪以后,在支队领导下,逐步建立与健全了政治与参谋机构,从此,更积极地独立开展起敌后游击战争
豫南、鄂中、天汉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整编后,将信南老三团留在原地执行保卫四望山根据地任务,其他各团队挥师豫南、鄂中敌后,积极打击敌伪,创造新的游击根据地。第二团队于当年8月除留少量部队坚持路西的信(阳)应(山)一带,大部分越平汉路东去信(阳)罗(山)边活动,在罗山朱堂店毙伤日军80余人,在信罗公路上袭击日伪据点,迫使伪军一个中队反正,使信罗边的抗日游击战争日益发展。活动在正(阳)信(阳)罗(山)边的信南第五团队,与老三团合组成新的信南三团。并于11月17日歼灭盘踞在杨柳河的伪军240余人,救出遭绑架的妇女30多名。至此,新四军初步开创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鄂中地区,第一团队和挺进团队于7月间,解放了安陆、云梦、孝感接壤地区的大片国土,又迫使安路青龙潭伪军200余人反正,加入第一团队。至此,安、应、随交界地区也成为新四军的游击根据地。第三团队于当年6月底,进击了应城魏家河伪军,9月又消灭了京山马家河惯匪,巩固了大汕头根据地。第一团队和刚到鄂中的第二团队第二大队于10月13日拂晓,痛击了前来偷袭新街的700多日伪军,使其伤亡惨重,遗下20多具日军尸体后逃窜。此仗使新四军在鄂中军威远播,对于开创和巩固鄂中根据地有重大作用。
第四团队遵照中共天汉特委指示,于1939年9月初,夜袭了驻汉阳蔡甸,拥有1900多人枪的伪和平救国军第九十二师熊光部,直捣其司令部,俘伪军官兵100多人,其余大半溃散;不久,又将熊光带领的数百残兵歼灭。10月间,第四团队剿灭了顽伪两面派武装岑鹏部,11月,又争取了应城黄家滩伪军70余人反正,12月,又收编了云梦道人桥一带伪军200余人;同时接收了汉川垌冢地区左斌超百余人枪的抗日游击队参加新四军。至1939年底,第四团队已拥有1000多人枪,天汉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开辟。
鄂东黄冈湖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新四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到1939年七八月份,已发展到1300余人,9月初,却在国民党桂军第一七二师等部制造的“夏家山事件”中遭到重大损伤,百余人被杀害,50多位后方人员及伤病员被捕。第五大队军政委员会决定,除留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带领百余人坚持外,大部突围到将军山以后,即向黄冈敌后的王家坊、涨渡湖一带沿江湖区发展。在打击日伪军的同时,还建立了一支300余人枪的县大队。很快打开局面。国民党黄冈县第五、第六两个区政府迫于形势,主动要求共产党派人“接管”。以王家坊为中心的黄冈湖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开辟,各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随着抗日武装的诞生、成长而逐步开辟发展起来。
(三)豫鄂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立
豫南、鄂中、鄂东共产党及其武装的统一1939年11月中旬,豫南、鄂东、鄂中党和军队的负责人在四望山召开会议,朱理治传达了中原局关于创立鄂东、豫南、鄂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会议决定豫南、鄂东、鄂中的党和军队实行统一领导,筹建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组成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并争取迅速扩编为挺进纵队;将豫鄂边区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由豫南转移到鄂中。
12月,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组成,郑位三任书记,陈少敏任副书记(郑因病,其书记职务由陈代理)。区党委下辖鄂东、信应、随枣、天汉四个地委,鄂中不设地委,应城、京山等数县委直属边区党委领导。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八字门正式成立,司令员李先念,政委朱理治。同时成立军政委员会,朱理治任书记。挺进纵队下辖5个团队和3个总队。即第一至第五团队和信应游击总队、鄂东游击总队和应城抗敌自卫总队;并组建随营军事学校,李先念兼校长。
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的成立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组建,标志着豫南、鄂中、鄂东已实现全面统一。
进军大小悟山,发展鄂东
豫鄂挺进纵队建立后,高举抗日大旗,对日伪军主动出击。1940年2月,李先念率第二、第四、第五团队进攻盘踞在汉阳侏儒山的伪军,毙伤伪营长以下官兵100多名,生俘20余人。3月,第四团队在天门赖兴场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第二团队在鄂中将前来扫荡的日伪军300余人击退;第五团队第一大队在丁家冲掩护区党委,顺利击退日伪军的袭扰。3月中旬,第五团队、第二团队及特务大队、应抗等部,猛烈还击川军一六一师3个团对大山头一带的进攻,重挫川军后,进行阵前喊话,宣传党的统战政策,使其最终撤回原防。在天汉一带,3月间,原西北军一二八师王劲哉部兵越襄河,企图进占天汉敌后抗日根据地,第四团队配合天汉地方武装予以还击,将其击退,并通过统战攻心,使其回返原防。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奋力抗擊日伪,收复失地的同时,盘踞在鄂东地区的顽军程汝怀2万多地方游杂部队,不打日军,专事摩擦,侵害民众,血债累累。1940年1月中旬,挺进纵队奉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命令,进军鄂东,还击程汝怀部。李先念亲率第一、第二团队,由赵家棚出发,过平汉路,向驻在小悟山的顽军展开攻击,经两昼夜激战,歼其700余人。2月中旬,纵队令第一、第二团队再次东进小悟山,全歼了伪军贺承慈部。3月间,李先念奉中原局刘少奇向路东大别山发展的命令,组成了以吴林焕为团长、张体学为政委的独立团准备东进。4月上旬,李先念据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电令,在路西设指挥部,陶铸任指挥长,统一指挥第四、第五、第六团队及地方武装,坚持鄂中的抗日斗争。领导重心转移至平汉铁路以东,4月17日,李先念等率纵队主力第一、第二、第三团队及信应总队,第三次越平汉路东进,展开对盘踞在大小悟山的顽军程汝怀部攻击,击溃其部2000余人,生俘百余人。新四军控制了大小悟山地区,豫鄂边区党委和挺进纵队司政机关进驻路东大小悟山地区的姚家山。随后,纵队以第一、第二、第三团队组成平汉支队,同时将一部分地方武装扩编成两个主力团队,即以冯仁恩为团长的第七团队,以王海山为团长的第八团队。6月初,因遭桂军第七军两个师、顽鄂东两个游击纵队共1万余人的分路进攻,经四昼夜激战,边区党和军队的首脑机关及所属各部全部突围转移到平汉路西。为继续发展鄂东,挺进纵队在安应成立第九团队(原鄂东独立团编入),团长吴林焕。在黄冈编成新的鄂东独立团,其任务是远征浠(水)蕲(春)黄(梅)广(济)地区,设法打通与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的联系。
回师鄂中,开辟白兆山根据地
1940年5月1日,日军出动7个师团,发动了襄(樊)宜(昌)战役。6月1日,襄樊失守;8日沙市沦陷;12日,宜昌沦陷。6月7日,刘少奇电示:“大悟山既不能守,以不固守为宜。襄西失陷,纵队主要发展方向应暂向路西。”据此,挺进纵队决定,除原在路东的武装继续坚持鄂东斗争外,纵队主力回师鄂中,开辟白兆山根据地。白兆山当时驻有国民党安陆县政府的武装杨弼卿部,杨部与新四军有过良好的统战关系,因受到反动分子挑拨离间,此时成为挺进纵队的严重威胁。6月14日,挺进纵队以平汉支队第一、第二两团队及第八团向白兆山进军,经过一昼夜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杨部乃放下武器。挺进纵队马不停蹄,又以一部包围国民党安陆县政府严叔端部,经教育争取,严部放下武器,严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挺进纵队乘连胜之威,进攻顽伪两面派丁巨川、谢占奎两部控制的坪坝镇。6月21日,平汉支队第一、第二团队击毙谢占奎,生俘丁巨川。坪坝获得解放。白兆山局面遂被打开,并与大山头连成一片。是时,日军于7月、9月、10月连续三次,每次以千人左右兵力,向坪坝发动进攻,妄图重建据点。挺进纵队则以设伏阻击、迂回侧击等战术击溃日军,经三次打击,日军不得不放弃占领坪坝的企图。新四军继续控制这一鄂中重镇,从而保障了白兆山南大门的安全,保障了挺进纵队与大山头及其他根据地的联系。
开辟南山,发展襄西,进军天西
自京山失陷后,南山就被第五战区第六游击纵队曹勖部的刘辅珩、汪寿芝两个支队所盘踞。刘是区长,其部有3个大队,不足400人。其区署中有中共党员,刘也曾受共产党影响。新四军决定开辟南山须从打击汪寿芝争取刘辅珩人手。1940年7月,豫鄂挺进纵队第五、第六团队各一部开赴南山,边区党委派刘辅珩的同学、时任挺纵第八团队政治处主任的汪心一前往说服,取得刘谅解,同意让第五团队一部开进南山。汪寿芝被击溃,刘辅珩也接受了挺进纵队的改编。南山局面遂完全为新四军控制。
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在襄西开始恢复活动。1939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湘鄂西区委,钱瑛任书记。1940年三四月间荆当地委动员一批共产党员到何基沣率领的国民党第七十七军第一七九师去当兵。何基沣利用合法名义,以襄西去参军的共产党员为骨干,组建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武装“搜索队”。不久,搜索队东渡襄河接受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直接指挥。5月,豫鄂边区党委决定将荆当南宜特委改为襄西地委。为开辟囊西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7月,豫鄂挺进纵队先后派原第七十七军第一七九师搜索队及挺进纵队第六团队第三营西渡襄河,与襄西地委及其领导的一部分武装会合。新四军首先击溃了土匪周良玉部,使部队在石牌附近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此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将所有在襄西的中共抗日武装合编为襄西独立团。下辖两个营、7个连,共700余人。1940年5月,豫鄂挺进纵队在中共天汉地委对汉阳伪军策反工作基础上,又派联络部长张执一往汉阳对伪汪步青部的第一六五旅、一六四旅两部的策反工作,在爱国人士杨经曲影响、配合、争取之下,两个旅决定反正,李先念亲赴天汉具体部署。8月13日晚,行军途中,一六四旅旅长变卦离去,其部500余人随一六五旅反正,经韩家集轉赴天西参加新四军,改编为挺进纵队第十、第十一团队,跟活动在天汉地区的第四团一起,合编为挺进纵队的第四支队。至此,天西抗日游击根据地得到了发展。
信应根据地的恢复与扩大1940年5月,为配合挺进纵队主力进军鄂东,信应地委决定组成中共信罗边工委,开展统战工作,建立抗日武装。7月,信应地委为加强统一领导,决定将应北、应南县委合并,统一组成应山县委,通过县委地方组织工作的开展,使一度隔开的豫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和鄂中抗日游击根据地又连成了一片。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经过艰苦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从1939年春到1940年7月,除反顽自卫战斗外,挺进纵队主力对日伪军的战斗就达280余次,击毙日军610余人,伪军1250多人。先后争取了5000余名伪军反正。
随着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豫鄂边区的群众组织相继建立,1940年5月底,成立了边区各界救国联合总会,全边区参加各类群众组织的人数已达15万之多。9月1日,在京山八字门召开了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成立了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大会推选许子威为办事处主任,杨经曲、文敏生为副主任。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下辖鄂东、信应、天汉、襄西四个地方办事处。全边区能比较牢固控制的县份,有京山、应城等14个县之多。
至此,豫鄂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