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鄂中城市群”的初步设想与战略思考

2009-01-28 09:36湖北省社科院课题组
企业导报 2009年11期
关键词:鄂中城市群可行性

湖北省社科院课题组

【摘要】 构建“鄂中城市群”,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限缩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更为丰富的鄂西州、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把我省发展战略调整为“两圈”、“一群”、“一带”,是否更符合我省省情和发展需要,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鄂中;城市群;构建;必要性;可行性

湖北省地理版图按方位划分,宜昌、襄樊、荆州、荆门四市大致位于鄂中。这里提出的“鄂中城市群”的概念,即以宜昌、襄樊、荆州和荆门四市为基本区域范围。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该区域总人口为1927.7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2.2%;国土总面积为6.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6.5%,其中耕地面积为1457.83千公顷,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4.5%;2008年该区域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173.42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8.8%,其中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为1247.14亿元和629.6亿元,各占全省的25.12%和35.37%。

一、构建“鄂中城市群”的必要性

追逐城市群规模“红利”,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异军突起,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板块。现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群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推手,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推进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已成为中部各省的主要发展战略。构建“鄂中城市群”,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对于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促进省域经济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需走均衡、可持续发展之路。湖北省自东向西可划分为鄂东、鄂中和鄂西三大板块。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呈东强西弱的态势。东部“一头独大”,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将继续加速鄂东单极经济板块的快速发展。鄂中、鄂西大片地区则可能被单极强势经济吸纳而不断被相对弱化。构建“鄂中城市群”, 有利于促进鄂中地区抱团发展,还可拉动鄂西地区加快发展。显然这对促进省域经济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的辐射作用

构建“鄂中城市群”,将有利于进一步有效发挥武汉城市圈在推动城市化、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鄂中城市群”东接武汉城市圈,可以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弥补该圈内西部城市相对弱小的缺憾,促使鄂中四城市不断深化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对接和经济技术合作,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使之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增长、开创合作多赢的局面。

3.有利于促进两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

宜昌、襄樊两省域副中心城市(以下简称“两副”)的初步形成,对于推动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两市腹地范围狭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对鄂中乃至鄂西地区的带动辐射能力相对较弱。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两副”就较难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我省区域经济第二、第三极。如果鄂中四城市抱团发展,构建 “鄂中城市群”,宜昌、襄樊则可以扩大“两副”的辐射范围,壮大“两副”的实力。从全省的角度讲,“鄂中城市群”以江汉平原为腹地,以鄂西、鄂西北为两大犄角,向东呼应武汉城市圈,南北分别对接湘豫,不但可真正体现出“两副”的战略作用,可形成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极。

4.有利于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湖北省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战略。这对于促进省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旅游资源丰富,延伸范围较广泛,但明显呈西强东弱的状态。构建“鄂中城市群”,促进群内多产业、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既可弥补鄂中四城市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相对缺乏的短板,又可为恩施、十堰、神农架林区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

二、构建“鄂中城市群”的可行性

1.经济相关

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看,鄂中四城市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长期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势。特别在人才、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联系与渗透具有历史性和广泛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流动的客观需要以及聚集和辐射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促使这四个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演化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落。尤其在轻纺、磷化工、能源、食品等产业之间,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从区域整体意义上讲,将有利于发挥四城市的综合优势,有利于企业间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和整体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2.地缘相邻

宜昌与襄樊、荆州、荆门接壤,荆门则与荆州、襄樊、宜昌相连,襄樊与荆州虽不接壤,但自古就有襄荆古道相通。况且,荆门是从大荆州划分出来的。四城市同处于长江流域和汉江流域之间,形成了平原、丘陵、岗地等多样性的地貌特征,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矿产与能源基地。

3.交通相连

襄荆高速、汉宜高速、汉十高速和汉丹铁路、焦柳铁路、长荆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武荆高速和(武)汉荆(州)铁路,已在鄂中四城市境内形成网状格局,基本将四城市的中心城区覆盖在1小时交通网络之内,符合城市群引力半径。以荆门为例,该市距荆州市80公里,距宜昌市120公里,距襄樊市110公里。在目前的交通条件下,四城市之间可实现早出晚归、达到“早不见晚见”的亲密度。在水运上,地处长江中游的宜昌与荆州两市一水相连,而汉江又横贯襄樊、荆门两市。两流域之间横跨这四个城市的大分部地区。

4.文化相似

鄂中四城市同为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域乃至楚文化发祥地,有着非常相似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文化传统、文化背景和民风民俗上一脉相承,联系紧密。因而鄂中四城市在社会观念、文化传承、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和城市特征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有利于降低该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易成本,易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而在这种相似文化的熏陶下培育来出的“地缘经济”,一旦形成特色,抱团发展,就将产生出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这种相似文化上的优势,也必将转化为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构建“鄂中城市群”的战略思考

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发展是硬道理。“鄂中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定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核心,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鄂中城市群”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强化加快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鄂中城市群”建设的主线,以城市群发展壮大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2)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大力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强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强化统筹兼顾的理念,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统筹兼顾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2.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核心,不断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能力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区域技术时空传播理论认为:决定一项新技术接受时间与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用人口表示的区域规模、企业与产业的空间集中度以及市场潜力。结构良好、规模较大的城镇社会有利于便捷了解市场和科技动态,往往成为较大企业、科研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聚集地。一般说来,城镇越大,越能便捷提供新产品开发所需的配套服务,越能集中各方面人才,越能通过节约投资、降低风险从而加速推动创新发展,越能拥有高效的营销系统,促使创新成果尽快被消费者接受,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鄂中城市群”若能集群发展,显然有利于获得这样的创新成果和竞争优势,“鄂中城市群”建设,必需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核心。在“鄂中城市群”,以江汉平原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较好,小城镇众多,大多有一定规模。这就需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以城带乡,不断增强城市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能力。

3.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逐步提高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推手。根据区域优势与特点,“鄂中城市群”的发展应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着眼长远,突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通过既有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大力建设鄂中产业密集带。并充分发挥“鄂中城市群”的工业综合优势,着力打造五大工业基地,即机电制造工业基地、矿产加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和食品工业基地。特别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等加工业,不断推广龙头企业带农户的模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4.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

“鄂中城市群”拥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从自然条件看,该区域地貌特征极具多样性,既有“山岗子”,又有“旱包子”,还有“水袋子”,农作物、水产品、林特产品品种繁多。从农业发展看,该区域农事活动历史悠久,份量厚重,其中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城市化进程看,宜昌、襄樊两市是省域副中心,荆州、荆门两市亦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和资源容量,具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相当实力,目前大量农民工在这四个城市就业已是事实。据统计,该区域富余劳动力大约300万左右,其中约50%向区域内城镇转移。

从工业化水平看,鄂中四城市工业互补性较强,门类也较齐全,有一定的反哺农业的综合能力,且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对应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大开发,“鄂中城市群”可以发挥联东拓西的省域区位优势,有条件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

注:本文课题组成员为:严明清、郑孝华、黄肇漳、欧阳鹏、王卫东、董汪洋(执笔:黄肇漳)

猜你喜欢
鄂中城市群可行性
2019鄂中生态商学院营销密训营首期开班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大力推进城市发展 打造鄂中城市明珠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
鄂中化工进行营销员大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