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生物、信息,手握三块高技术产业领域“国牌”的武汉,如今又拿到一块被称之为含金量更高的“国牌”—— 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这是武汉市继获批国家光电子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和国家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块含金量更高的国家级基地授牌,是国家对湖北科教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充分肯定,它是促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它更是国家发改委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而采取的重大对策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的第七家国家级综合性产业基地,前6家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西安和湖南长株潭地区。
作为全国7个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武汉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担着辐射武汉城市圈,黄石、襄樊高新区,乃至带动中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任。综合性基地代表着目前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这一次武汉获批综合性基地,可以说就成为了国家创新能力的主力军,也进入了参与世界竞争的最前沿。
光电子是基地的最大特色,综合性特色也体现在专业性优势和特点上。与专业性产业基地相比,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支撑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扩展:按照国家批复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到2015年产值要占到武汉市整个工业产值40%以上,要成为武汉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要带动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要求,综合性基地还要带动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们不是专业性基地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更高的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湖北省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很好的工作平台。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做出部署,决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建设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24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行业基地走向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短短一年时间,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途上实现了重要跨越。
三十年前,中国第一根光纤从武汉南望山拉出,华中重镇成为光电子产业前沿阵地。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武汉开启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探索征程。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东湖高新区成立并渐成规模,2001年,“中国光谷”在这片土地上诞生。2007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集生物产品研发、生产、流通为一体的光谷生物生物城,产a分工明确,产业链完善,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日,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获批使武汉再次成为焦点。八年一转身,此时的武汉已坐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三块重量级授牌,高新技术产业从一到多,形成聚集优势。
八年磨一剑,八年铸就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从专一到综合的跨越,新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不但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示范效应,还将带动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科教大省的湖北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科教优势成为最大亮点。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获批,为科教能量释放提供更大平台,并将逐步提升武汉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生成新兴产业的能力和打造规模经济的能力,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获批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武汉也将获得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在对国家的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的认定和培育方面,包括在国家对一些重点项目的资助、贴息,包括国际资金的应用,国家会给予倾斜和支持。武汉已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等基地发展重点产业,组织策划了272个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作为基地建设项目支撑。
应该说,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武汉现有科技基础和产业优势,聚集国内外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有利于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沿江地区对外开放,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真正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对湖北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