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慧
摘 要:明朝中后期,黄安地区以耿氏家族为首,积极创建书院,讲学论道蔚成风尚,黄安成为鄂东地区的新兴学术据点,文教渐兴。黄安地区文教的发展还与移民运动、经济发展以及当地以耿氏为代表开展的学术活动密切联系。
关键词:明朝;鄂东;黄安;耿氏家族;文教
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兴起,文人墨客之间讲学论道蔚然成风,地域性讲学兴盛。在鄂东地区讲学之风盛行之时,以耿定向为中心的学者广泛交游,相晤论学,推动了鄂东学术圈的形成,鄂东地区得以在明清学术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黄安三耿”以讲学为己任,启迪诸生,激励后进,在黄安形成了一阵相当规模的讲学论道风潮。万历年间朝廷首辅王锡爵称赞道:“隆万间,讲席之盛,莫如麻城天台耿公……四十年来,为耿氏之学者盛天下。”[1]这种规模空前的講学活动,使得黄安的风俗和文教有了极大的改善,耿氏的讲学及文教活动得以开展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一、明朝黄安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
黄安县,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康熙《黄安县志》记载:“安之称县,也自有明嘉靖癸丑始未立县,以前其地分属黄冈、麻城、黄陂之三邑,顾以介居楚豫,岩峦重复,蒨葱蔚翳,且去各邑远,地僻而民难。”[2]黄安县正处楚豫交界地带,虽风景秀丽,却民生凋敝,发展缓慢。到了明朝,黄安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一)明以来湖广地区的经济发展
明嘉靖年间,民间流传起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广地区因其广袤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成了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属于传统鄂东地区的黄安,因湖广地区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黄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仅水稻种植业发达,经济作物也种植甚广,物产丰富。湖北境内最早的植棉和手工纺织中心就集中在麻城与黄安一带。
黄安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与其天然环境有关外,明朝鄂东移民的涌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鄂东地处东西南北交汇之地,招徕五湖四海之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鄂东自古是移民之地,也深得移民之惠。”[3]作为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江西填湖广”声势浩大。元朝末年,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农民起义爆发,红巾军崛起。两湖地区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厮杀拉踞的主要战场。至明初,战后的鄂东地区人口稀少,且水土丰腴,成为了长江中下游尤其是江西移民涌向湖北的首选之地。
在鄂东大量移民涌入的影响下,黄安也聚集了许多外地移民,其中以江西移民居多。宣统元年《黄安乡土志》有言:“人多来自江右,旧族无多。”书中记载的35个氏族中,有23个是从江西迁来,占65.7%。[4]江西移民给黄安带来了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黄安的经济水平稳步提高,为文人投身科考提供了物质基础。移民运动给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县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和昌盛文化。
(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亦步亦趋
“论湖北之人才,春秋楚为首,三国时次之,明又次之。”[5]明代是湖北历史上文化鼎盛的第三个高峰。明代汉水改道,带动了沿长江水道交通的繁荣,形成了以汉口镇为中心的政治、经济辐射圈,从而推动了鄂东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并远远超过了北方。[6]
鄂东承北启南,联袂东西,紧邻长江流域,水陆交通便利。大批移民的涌入,为鄂东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成熟的生产技术。发达的水陆交通又推动了鄂东农产品的商业化,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市镇经济繁荣。
“仓禀实而知礼节”,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是亦步亦趋的。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地域雄厚的经济基础相结合,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催生出许多学术文化据点。黄安地区经济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士人专心科举,黄安的风俗文教得到较大改善。
二、耿氏家族对黄安地区文教渐兴的影响
提及明代黄安县在学术上大有建树的人物,必然会有“黄安三耿”的姓名。耿氏家族于元末明初移居麻城。在耿定向等人的不断推动下,嘉靖四十二年“诏设湖广黄安县,割麻城、黄冈、黄陂三县之地益之,隶黄州府”[7],黄安被单独设县,并在耿氏家族多年营建下得以完善建置。黄安三耿先后在科举上取得成绩,实现了家族阶层的上升。此后,耿氏家族迅速崛起,并因黄安置县、创建书院、讲学交游等一系列活动跻身黄安地方望族。
(一)耿氏家族勤于讲学,教化民众
耿定向为官期间对讲学有着极大热情,曾在京师、南京等各地讲学于诸生,追随者众多。耿定向在黄州讲学最频繁的地方是其家乡黄安。万历十七年,耿定向致仕归乡,与其弟耿定理、耿定力,创建天窝书院、天台书院、钓台书院,大力开展讲学活动,倡导道德伦理,改进士人风尚。“黄安三耿”与亲朋好友切磋讲学,吸引了众多文人志士如焦竑、何心隐、李贽等人与之交游,这些书院也都成为了黄安学术的主要据点。此外,耿定向与耿定理还常去白鹿洞书院、问津书院讲学,远近受教者不下数百人,四方贤达往来讲学络绎不绝。
耿定向闻讲学之风而动,董教诸生,培养人才,是讲学运动中的中坚力量,跻身于晚明讲学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列。在耿定向大力提倡和亲身践行下,耿氏家族以讲学为主的学术活动大大促进了黄安县的风俗教化。以往民风刁悍的黄安世风日佳,乡里民风一片淳朴,文教兴盛,人心向道。大量士人学者往来于此,黄安成为了明代万历年间鄂东地区一个新兴的文化据点。
(二)耿李论战使得黄安地区掀起了一阵学术研讨的热潮
耿定向以泰州学派的正统自居,严守封建礼教,抨击异端思想。李贽则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由此产生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公案——耿李之争。耿李二人因“不容己”的问题以书信相争,针锋相对。耿定向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注重实际,以匡扶正教为己任。而李贽力图打破封建纲常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独立。李贽视耿定向为“假道学”的典型,耿定向则批判李贽为“异端”。
耿李论战轰动朝野,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鸣,是鄂东学术思想多元自由的表现,更是晚明学术繁荣的有力论证。这场学术论战已经脱离了黄安这个小范畴,对鄂东乃至明清学术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自由论道的向学风气,勇于质疑、辩论的学术精神,在鄂东得以留存并延续至今。
三、结语
明代的湖北是继先秦、两汉三国之后人文历史的又一高峰。黄安县乃黄州府下辖七县之一,据张建民研究,“有明一代,湖北各府州县科举进士1119人。全省八个府中,以黄州府中进士人数最多,达321人。”[8]可见黄安之科甲鼎盛,人文荟萃。
无论是地方事务还是学术文化,耿氏均对黄安做出了重大贡献。地方事务上,耿定向上书推动黄安建县,编修地方志《黄安县志》,推行保甲乡约;学术文化上,进行地方教化,兴修书院,讲学于诸生。耿氏家族作为黄安的地方望族,对黄安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黄安也为耿氏的壮大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水土丰腴且交通便利的地理环境、地方政府对学术活动的支持、新旧文化思想的相互碰撞,促成了耿氏家族这样一个理学世家的诞生。可以说,黄安与耿氏家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黄安文化的兴盛离不开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家族世系、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湖北黄安地区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底蕴,直至今日,对身处荆楚地区的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清)刘承启纂修.黄安县志[M].红安县地方志办公室.2005.
[3]刘礼堂,方正.鄂东文化的人类学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01):94-99.
[4]黄安乡土志[M]. 宣统元年铅印本(第四册), 2005.
[5]湖北通志[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3.
[6]蔡志荣.社会学视域下鄂东讲学兴盛原因探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05):66-70.
[7]郭红,靳润成.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37.
[8]张建民. 湖北通史[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