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舒
导读:进入大班教育阶段之后,幼儿教师不仅面临着幼儿成长教育的各方面问题,也进入正确引导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在大班学习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独立自主的各项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本文在阐述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意义的基础上,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从引导家长走出幼小衔接误区、引导家长合理指导幼儿及组织开展园内幼小衔接活动三个方面,探究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小衔接最美的教育路径。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引导方式,搭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沟通桥梁,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大班幼儿而言,再经过一年的幼儿园生活就要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迎接他们的不仅有踏入新学校的期待和惊喜,还有很多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细节需要优化和提升,所以大班幼儿教师肩上的教学责任也会增多。针对大班幼儿在身心发育、生活习惯、品质道德等方面的特性,大班教师可以结合幼小衔接的注意事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活动,在独立性、习惯性等方面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保驾护航。
一、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意义
(一)缓解家长各种焦虑情绪
双减政策颁布之后,校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限制。这种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幼儿培训机构超标教学、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状况,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不健康教育观的影响,很多父母认为,如果不让幼儿提前学习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关闭和打压校外幼小衔接培训机构的措施,加重了部分家长潜意识中的焦虑情绪。所以,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起到了在家长范畴开展幼小衔接政策宣传解读的作用,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到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危害,引导他们用正确、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小衔接过程,舒缓焦虑情绪。
(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进入小学之后,意味着幼儿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很多事情需要独自思考和完成,更考验独立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家园共育下开展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幼儿教师单方面教育引导的局限性,通过家园之间的默契配合形成一个全面性、共识性的教育模式。从卫生、学习、自理等各个方面督导幼儿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练习,帮助他们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丰富家园共育活动类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家园合作背景下开展的各项幼小衔接活动,可以改变依靠幼儿教师教育引导的单一模式。幼儿教师可以围绕幼小衔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幼儿需要掌握的各种能力和习惯养成等,开展家园合作的各种活动,依靠幼儿园、家长、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丰富家园共育的活动类型。
二、家园共育下幼小衔接的创新路径
(一)引导家长走出幼小衔接误区
1.调查表形式,了解家长需求
家长是缓解幼小衔接过程中焦虑情绪的重要一环。家长之所以产生烦躁、焦急等不良情绪,主要与不了解幼小衔接内容、正确方式及个别“拔苗助长”的教育理念有关。所以,在引导家长走出幼小衔接误区的过程中,真切熟悉和了解家长群体的诉求,成为影响幼小衔接的主要因素。在开展幼小衔接之前,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問卷的访谈形式,了解家长的需求。
比如,围绕目前幼小衔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设计专题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基本信息、专项调查及个性发挥三个板块。调查问卷涵盖幼儿在生活、学习、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您的幼儿写字、握笔姿势正确吗?”,以及家长关心的一些教育问题,如“幼儿进入小学后,您最担心的问题有哪些?”。同时,还会涉及一些与幼小衔接内容和方式有关的问题,如“幼小衔接过程中,您认为最应该培养幼儿的能力有哪些?”,以及一些开放性的提问,如“您认为幼儿园可以通过哪些教育活动来提升幼小衔接的效果?”等。通过以上各种类型的提问和调查,幼儿教师可以从问卷的整体数据分析中掌握家长、幼儿的各种具体需求,为后期正式开展幼小衔接提供一手资料,助力活动的顺利开展。
2.幼小衔接家长会形式,帮助家长解惑
家长会是沟通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班会形式,可以让幼儿教师与家长面对面商讨交流关于幼小衔接的各种问题,提升家园合作的工作效率。
比如,进入大班之后,定期组织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会,围绕一些家长关心的问题互动交流,如“幼儿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小学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一些教学特点”“小学开学前家长和幼儿需要做哪些准备?”等。在家长会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针对一些基本的幼小衔接政策、小学新课标政策等简单讲解说明,引导家长明白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的核心内容。然后,针对一些家长关心的话题展开互动讨论。教师与家长之间可以各抒己见,多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也欢迎其他家长给出一些经验性的做法。通过这种形式,在解答家长疑惑的同时,可以帮助家长更新、树立新的幼小衔接观念,减少各种消极的误区。
(二)引导家长合理指导幼儿
1.推荐书籍模式,提升家长认知
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在幼小衔接的家园合作模式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推荐适宜书籍的方式提升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各种认知。
比如,在幼小衔接理念、能力培养方面,在班级群等交流平台,推荐诸如《幼小衔接家长幼儿全指导七大能力直通车》《欢迎来到一年级》等,这些书籍从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的正确方式、幼小衔接的能力培养等不同角度展开。通过全面阅读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知。同时,还包括一些适合在家庭环境中进行亲子互动的幼小衔接内容,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等有选择性地开展游戏,协助幼儿提前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能力和认读能力。幼儿园还可以定期在公众号上推荐绘本大师松居直的相关理论书籍,让家长通过阅读懂得绘本在幼儿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2.开展讲座模式,合理引导家长
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关系到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家长普遍高度关注。面对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针对幼小衔接,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线下专家讲座的方式,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和了解当下的最新教育理念,还可以通过线上讲座共享的方式,定期在班级群、幼儿园网站上、公众号中分享有关幼小衔接的精彩讲座。借助一些专家、优秀教师之口,消除家长的不当情绪,缓解家长面对幼小衔接的压力。
(三)组织开展园内幼小衔接活动
1.“我有一个小闹钟”活动,培养幼儿时间观念
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比较宽松,并没有严格规定必须在某个时间一定要完成某一项学习或生活任务,导致很多幼儿时间观念意识不强。进入小学之后,进出校门、上课、完成作业、睡觉等时间都有明确规定。所以,针对家长反映的幼儿动作慢、拖沓、效率等问题,幼儿教师可以开展对应活动,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比如,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我有一个小闹钟”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逐渐构建时间秩序,养成自觉的作息习惯。具体做法为:在手工制作课上,与幼儿共同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闹钟,然后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从早上入园到下午放学回家)的重要节点,和幼儿一起拨动闹钟的指针,帮助幼儿一边认识时间,一边了解不同时间段的日程安排,逐渐培养“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时间观念。这样的锻炼相当于提前进行了一场时间规则练习,家长也可以搭配这样的时间游戏,在家庭环境中开展与小学作息相关的练习,让幼儿从起床、睡觉、吃饭等小事中提前熟悉和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另外,班级阅读角可以提供《迟到的理由》《谁偷走了我的时间》《揭秘时间》《时钟国王》《分针大冒险》等绘本供幼儿阅读,让幼儿进行讲述,增强时间观念。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成长为小学生之后的幼儿,从身体、智力、自立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改变,很多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完成。所以,大班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培养自理能力。
比如,进入小学之后,书包是每天上学的必需品,也是放文具、课本、资料的重要工具。为了帮助大班幼儿养成整理书包的自理能力,可以开展“你好,小书包”的主题活动:首先,利用PPT播放动画版与书包有关的内容,介绍书包的外观、功能。其次,提出问题:“你们猜猜看小幼儿的书包里面装了什么?”利用问题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通过大屏幕逐一展示小学生书包中的物品种类,告诉幼儿这些物品的具体用途。最后,在课堂中摆放书包、文具、课本、材料等物品,邀请大班幼儿动手整理,培养收拾书包、归纳分类物品的能力。活动结束后,可以安排课后的“书包整理”家庭作业,要求父母协助幼儿完成书包的日常整理。班级还可以开展《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绘本阅读活动,故事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妈妈买东西途中经历的平凡点滴,能引起幼儿深度共鸣,让他们体会父母的不容易及管理自己生活的愉悦和惬意。
3.“情景剧表演”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氛围比较宽松,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或想要做的事情。但进入小学之后,校园中处处充满规则,每一名幼儿都需要遵守规章制度,所以在幼小衔接中也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比如,在班级纪律方面,进入小学之后,幼儿需要在课前或课后上厕所,以免打扰教师或同学的上课节奏。但幼儿园中,自我管控的规定并不严格。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开展“我想上厕所”情景剧表演活动:模拟小学上课的情境,让班级幼儿分别扮演小学生,用实际行动演绎“如果上小学了,我想上厕所怎么办”的场景。在表演环节中,有的幼儿规则感比较好,会提前或课后去上厕所,但也有幼儿上课期间随意走动,根据个人意愿随时出入厕所。面对这种截然不同的表演情况,可以现场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正确、哪些行为不可取,还可以在表演结束后开展辩论会活动,让幼儿自己说一说哪些行为正确,如有的幼儿表示:“老师上课时,我们不能随便去上厕所。但如果真的很想去,也可以举手。”通过对比分析的表演形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告诉幼儿遇到同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可以带幼儿阅读《这是规定》绘本,通过文图并茂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要使用文明用语、管理情绪、按时吃饭、早起早睡,懂得规则不仅是对人的束缚,更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遵守规则能让人感到自豪和喜悅。
4.“今天的事情今日办”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升入小学之后,最让家长棘手的就是课后作业问题。很多幼儿在闲散的幼儿园环境中比较懒散、拖拉,容易将这种生活习性代入小学,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质量。所以,可以开展“今天的事情今日办”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养成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幼儿园中没有硬性的作业安排,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可以带幼儿阅读绘本《快点快点,时间变多了》,让幼儿在幽默的情节中感受如果手脚快一点、做事不拖拉将会收获更多时间,体会时间对人的珍贵意义。
幼儿教师还可以结合每一天的学习主题,布置一些随性自由的家庭作业,要求幼儿完成一幅美术作品、一件小手工或给父母长辈捶背、帮助做家务等。针对每一项家庭作业,可以要求家长协助拍摄视频并上传到班级群,根据不同的安排进行线上打卡分享。针对美术作品一类的作业,可以要求幼儿第二天必须带到幼儿园,组织幼儿将作品悬挂在一起参观游览。每一天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他们不同的奖励,可以是一朵小红花,或一个精美的小玩具等,以此激励幼儿主动参与作业,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及时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总之,家园共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形式多种多样,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关注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所以,在幼小衔接的共育环节中,家长要做到积极配合,教师要学会结合家长、幼儿的需求,创设各种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通过理论引导、实践体验的主题活动,让家长放心、安心,让幼儿掌握更多生活和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