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5-30 01:04卓雪冬吕宏芬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高校

卓雪冬 吕宏芬

摘 要:本文主要对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运用了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介绍了企业合作的概述,分析了基于校企合作展开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讨论了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现有不足,提出了在校企合作视角下构建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包括科学构建产学研机制,打造互利互赢的驱动机制,完善的构建保障机制、共享机制,并基于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等,为相关高校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校企合作主要是校企双方基于各自利益需求,寻求共同发展并谋求共同利益的合作形式,也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规避以往单纯理论知识讲授,忽视技能培训的缺陷,使专业知识讲解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校企双方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以及生产实践优势基础上,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合理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并为企业提供大量人才资源。

二、校企合作的概述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合作模式,面对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教育领域为谋求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诸多高校开始选择校企合作方式,以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为企业输送以及培养人才,使所培养人才更具实效性、实用性[1]。校企合作属于一种关注培养质量,同步重视在校学习以及企业实践,并实现校企资源以及信息共享的互利双赢模式。高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并和市场接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理论、实践深度结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新型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行业发展。

三、基于校企合作展开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需求。出现这一现状,主要原因是学校、企业双方在人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在此背景下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关注培养高技能人才,可有效拓展人才培养路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让高校大学生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全程同步学习理论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将空洞的理论转化为专业素养,使学生通过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及核心素养,以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并和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求相符,由此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2]。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等教育持续扩张,每年毕业季都会向社会输出数量巨大的毕业生,使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存在过大的就业压力,根本原因是毕业生自身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高校毕业生不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其根源是高校依旧采取传统、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专业技能培养,使大部分毕业生虽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却普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难以高效适应岗位工作需求。而高校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时间深入到生产一线,及时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实践中,促进高校大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同步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3]。

(三)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人才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尤其在我国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过程中,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参与,而其中很多企业因为自身严重缺乏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受到人才结构缺陷的制约,阻碍企业良性发展,从而对国家多项顶层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高校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企业及社会输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可充分满足企业发展提出的顶尖人才需求,并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落实国家顶层战略提供大量智力支持。

四、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现存不足

(一)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校企双方要实现深度合作,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就是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诸多院校都非常关注校企合作,国家也给予高度重视,并出台多项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及制度。但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相关的单位及部门因为缺乏统筹规划与安排,使得一些政策、法规,以及资金、人员等方面的落实并不具备可操作性,由此使得一些高校在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中趋于表面化,不能实现深层次合作,难以获得理想的联合育人效果[4]。所以,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还需要深入探究与思考校企以及政府等方面如何构建完善科学的合作机制。

(二)校企沟通机制有所欠缺

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都积极探索与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但实际校企合作成效远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出现这一现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校企双方缺乏深度沟通与交流,尚未建立完善且有效的沟通体系。校企双方加强彼此了解和熟悉,是促进双方深入合作的重要基础,而目前很多高校所建立的校企合作模式相对传统、表层化,校企双方在缺乏沟通的基础上,无法深入了解对方。同时很多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从中发挥协调、监督、服务等作用的独立性第三方机构,由此使得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际合作期间都更加关注自身利益以及熟知的领域,在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使学校、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合力,影响合作育人效果的提升[5]。

(三)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校企合作属于一项系统化工程,合作深度直接影响着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及层次,而在传统教育格局当中,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度远未达到预期。比如高校在教材选择、师资配置、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不够关注企业方的意见,而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以及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其实习操作期间也很少听取院校建议,由此使得双方需求不能真正得到满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有效性。

(四)校企双方尚未构建双赢格局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技能型人才,初衷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培养更多既扎实地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以及实用型人才,促进高校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并为企业人才供应提供保障,从而构建双赢格局。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在和企业加强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都主要站在自身视角来考量并权衡利弊,尤其是企业,其主要目标就是最大化地扩大经营利润,若由于校企合作使自身经营利益受到影响,比如因实习生操作技能不熟练等影响生产进度等,将严重降低其校企合作参与积极性。另外,校企双方加强合作,需要各方长期持续性的投入,而在此过程中,容易使企业增加负担,很多企业都由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能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收益选择撤资,由此造成校企双方以往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五、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策略

(一)科學的建立产学研机制

其一,要积极营造优良的社会氛围,使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方都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尤其是高校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自觉肩负相关职责,呼吁社会各界立足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关注技能型人才,广泛宣传高技能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助力人才成长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校有关部门要和校企合作相关方加强沟通、交流,打破彼此隔阂与界限,以构建工作合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比如税务、教育、工商、科技等部门需加强密切合作,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通道,并营造优良的社会氛围[6]。

其二,要在社会总资源分配过程中适当提升产学研相关资源分配比重。为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科学构建产学研机制,并获得预期效果,需要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财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并合理增加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积极参与高校育人模式创新、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过程中,还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资金来源渠道,为校企联合育人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

其三,要围绕产学研完善的构建有关法律以及政策体系。因为产学研工程具有系统化特点,涉及多个环节、多个步骤,必须按照相关规则有序推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经验,国家有关部门也要结合相关经验不断完善法律以及政策体系,为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并免除其后顾之忧。

其四,要建立严格的制定劳动准入制度,同步规范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方需严格把控人员引进关,始终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全面检查相关人员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等,以保证人才引进质量,优化人才结构,还要对就业准入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加大监察力度。另外,企业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落实先培训再上岗的要求,使新进入人员先增强基本技能,保证所有新进人员在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与素养基础上,更高效、全身心的投入岗位工作。

(二)打造互惠互赢的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各方基于市场经济条件做出的自发性行为,主要目的是实现双方互惠共赢,也就是学校与企业都通过校企合作从中获利,所以为推进校企合作可持续运转和良性运行,就必须打造校企双方互惠互赢的驱动机制,使双方能够获得可靠且稳定的利益。

一方面,高校在选择合作企业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期间,合作双方的彼此适配性以及各自水准等都直接影响着联合育人效果以及合作质量,所以校企合作期间要求高校方要严谨选择合作企业。高校除了可自行寻找与学校专业等相匹配的合作伙伴,还可通过行业学会等多种社会组织的推荐,严谨、认真的筛选并甄别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学科、科研条件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或者高度一致的优质企业,加强双方合作[7]。另外,高校在筛选合作企业期间,还要高度关注双方在生产理念、教学理念等方面是否存在内在性差异,在确保双方内、外高度统一基础上推进深入合作,为获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要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库加强动态化管理,同时基于实际需求进行适时调整。高校可利用多种途径建立合作企业数据库,随后基于院校发展规划、优势学科建设、办学特色以及自身定位等动态更新和院校要求相符的优质企业,同时删除那些通过实践证明无法获得理想合作效果的企业,从而保证数据库当中所覆盖企业均为有效企业。通过构建合作企业数据库,可使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过程中有更多选择,并通过多方对比优选最佳合作方案,而且不会由于校企双方因为合作理念不统一而陷入被动。

(三)完善的构建保障机制

高校推进校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完善的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以平衡校企合作涉及的各方利益,包括社会企业、政府、院校、社会单位等,保证各方均能获取预期效益,推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多方联合育人优势。

其一,高校方面要对多个部门加强整合,专门建立统一机构负责统筹管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宜。为使校企合作能够有序、顺利的推进,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院校通过专门成立统一机构,可立足宏观层面对校内各专业和相对应企业有关资源配置进行统筹管理,并可针对性的围绕校企合作期间涉及的各类问题加强统一协调,以规避因跨部门合作引发的政策不统一、资金不到位等问题[8]。

其二,高校要基于校企合作目标及需求及时更新、创新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高校在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构建、专业建设等方面统筹兼顾客观现状以及企业现实需求,也就是高校要出台制定和本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教学以及生产性实训等相关的各种管理制度,同时高校还要制定详细的校企双方合作目标体系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在校企合作期间加强全过程监控,科学的展开绩效评估。

其三,高校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在新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之所以很多高校不能长期推进校企合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针对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而是通过行政干预直接替代市场运行规律,难以有效调动企业技术人员以及院校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对此,需要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高校方面可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及科研工作基础上,更积极地投入到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同时,为鼓励教师努力提高个人学历,可将技能证书、学历提升证书等专项证书和教师薪酬挂钩,以促进其自觉提升专业素养,并可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机会。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在院系考评环节纳入校企合作情况,相关指标在考评体系中的占比需适当提升,促使院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踊跃的和专业对口相关企业加强深入合作,在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养专业人才。

其四,高校要针对校企合作科学的建立评估及反馈体系。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需要由社会及市场对校企合作具体效果展开检验和考评,通过科学构建评估及反馈体系,可使校企合作相关方在听取用人单位及行业专家等的意见基础上,创新与调整合作模式,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优化合作项目,使校企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效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合理建立共享机制

首先,高校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企业,并基于市场变化以及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同时,高校要积极地和企业联合建设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在校企双方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创新研发新工艺、新产品,优化技术服务。

其次,高校要在专业建设及调整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充分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结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专家等的意见和建议,由校企双方根据各自需求与实际情况共建专业,并在深入沟通和讨论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规划[9]。如某高校于2020年组织院校28个专业针对邮政企业多个板块实现人才需求调查,同时相关企业对该高校的26个专业提出订单需求,如表1是排名前10的专业。结合相关需求调研,该高校于2021年调整了专业结构,增设两个专业,分别是物流管理(即仓储运营管理方向)以及智能产品开发(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向),由此更充分的适应邮政企业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提出的人才需求。

最后,要围绕校企合作双方合理构建人才流动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要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训实习,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深化认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将抽象的知识内化成个人专业能力。同时合作企业也要定期安排技术骨干进院校,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知识架构,并使技术骨干专业技能更具规范化、体系化。

(五)基于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指的是高校将实际教学工作和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在一起,在产业及教学相互支持与促进基础上,构建集科技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如图1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产教融合以“产”为先,也就是强调将专业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在现实生产当中,以促进社会企业稳步发展为目标和前提展开专业教学;而产教融合中的“教”,则是将企业生产需求和高校教学结合在一起,确保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都充分符合市场需求[10]。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践中,要以促进社会企业发展为目标,基于企业发展需求创新构建课程教育体系,并改革建设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科技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实训服务平台,同步加快构建行业技能保准以及等级评价体系等。以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例,图2为产教融合下的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关键任务。

其一,由校企双方共同推进课程体系研发工作。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并结合相关课程共同开发实训教材。高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先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课的学习,随后进入到专业实践课程学习阶段。而在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又包含3个阶段,其中第1个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相关基础性内容;而在第2个阶段需要对产品进行模拟加工,开展实操训练,使专业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实际应用规范及操作方法;而到了第3个阶段,则要求学生到校企合作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初期安排专业的师傅进行1对1指导,随后逐渐过渡至由学生独立操作,能够完整地完成一项任务。

其二,加快推进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教师。在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发专业课程,促进人才培养,教师属于重要主体,在推进教育发展以及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学校品质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关系着高校教育改革,所以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为强化校企合作,还要加快推进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其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具体是在校企合作之前,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考察对方资质,高校主要考察企业的管理情况、产品生产、设备情况、注册资金、法人代表等,并展开评估,同时高校需要将考察情况及时反馈给生产企业,并为其提供必需资料。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要注意逐步将生产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转移到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管理当中,促进高校文化、企业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渗透企业文化以及发展精神,在高校内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并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之后,校企双方还要加强彼此联系,促进双方融合纵深发展,比如高校可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或者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宣传企业文化,宣讲企业精神,使学生联系学校教育内容,自觉培养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以及岗位职业精神,为未来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社会企业存在着人才紧缺现状,为解决双方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急需立足校企合作视角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各大高校以及相关社会企业要对校企合作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及时了解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创新有效策略推进校企合作,优化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合理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欧繁荣,李欣.民办高校本科休闲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5):125-128.

[2] 冯国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20(2):138-142.

[3] 張颖.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福建茶叶,2020,42(1):57.

[4] 叶颖蕊.以组织合作理论透视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20(13):44-47.

[5] 周晶.承德工业学校“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8):1.

[6] 温芳琴.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福建茶叶,2019,41(11):55.

[7] 刘贝贝.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3):31-34.

[8] 冯仰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现实困境与保障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84-87.

[9] 俞燕,黄文胜.基于校企合作共同体的会计专业“三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84-89.

[10] 荆鹏飞,何丽娜,宋瑞波,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47-49.

[11] 杨利静.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89-90.

作者简介:卓雪冬(1982- ),女,浙江温州人,助理研究员,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服务与合作处副处长、师干训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硕士。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高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