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洋 周金标 郭丹
摘 要: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促进文科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旨在培养一批熟悉国家方针政策、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ACCA同我国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合作,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助力,但在ACCA进一步与我国本科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其课程与我国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交互融合度不高,矛盾凸显。文章分析了ACCA课程特点,研究新文科背景下我国本科高校ACCA课程体系的不足,并提出ACCA课程与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融合措施。
关键词:新文科;ACCA;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3-0087-03
2021年3月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1]。新文科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关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2]。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ACCA)作为目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师组织之一,凭借其课程内容的全面性而被世界许多国家引进,联合国也将其课程大纲作为全球会计教育的范本。我国在1993年开始与ACCA开展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合作,截至2020年,国内与ACCA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已达一百余所。尽管ACCA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助力明显,但在教学实践中,伴随着与ACCA建立合作关系的本科高校数量不断攀升,出现了ACCA课程与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交互融合度不高的情况,加剧了ACCA自身的应试教育弊端。新文科强调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以求同存异、互鉴共进、协同发展为基准,推动学科发展[3],因此,促进ACCA课程与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融合,完善课程体系,对我国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ACCA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系统性强
ACCA课程总数为15门,学生需要通过其中13门核心课程考核才能被授予证书。这些课程设置紧凑,且彼此之间有着相应的承接关系,由简到难逐次开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对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学习能力都有相对具体和严格的要求。本科高校的ACCA学生在学习核心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兼顾通识课程、基础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习,以及英语能力的训练。因此,能否有效保证课程学习的效果,在课程学习中清晰规划个人未来职业路径,同时克服畏难情绪,不产生保守思想,对于学习ACCA课程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二)综合性强
ACCA的课程内容涉及广泛,不仅包含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知识,还包含战略商业报告、业绩管理等一系列公司运营知识,课程的综合性易使财会基础薄弱的初学者无所适从。课程讲授重点是在学生具有一定英语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模拟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的案例,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增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所在公司的经营规划,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
(三)双语教学
ACCA的课程考试实行全球统考,采取纯英文笔试的方式进行,教材是其官方授权的纯英文教材。当前ACCA与我国高校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但对于ACCA纯英文教学的高要求,我国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都很难达到,所以考虑到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国内本科高校多数采用双语模式进行ACCA课程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相关课件资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使用中英文教学,这可以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语言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协同并进,在课程优先的前提下提升个人语言能力。
二、目前本科高校ACCA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国内专业知识欠缺
高校引进ACCA课程的初衷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促进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进一步国際化。但新文科建设中“促进文科中国化”是其核心要义之一,高校在ACCA课程设置中的“中国化”明显不足。我国本科高校的ACCA课程体系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不局限于会计核算,而是以公司运营和行业发展的全局视角设置课程,因此内容涵盖宽泛,知识点零碎,这也导致教师课堂讲解深度不够,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部分国内会计类课程来弥补。但现实情况是,由于ACCA课程考试难度较大,为提高通过率,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更偏向将重心放在与ACCA课程考试相关的科目上,加之总学分的限制,只能依靠课程置换的方式变相删减我国传统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在置换或剔除传统会计学课程的情况下,教师直接给ACCA新生讲授英文分录、登账、编制报表知识,经常要向学生解释一些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效率低下。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求甚解,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进度缓慢。学生即使以后拿到ACCA证书,但对中国特有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准确把握中国国情。
(二)通识教育欠缺
由于ACCA课程门数多、课时长,本科高校在删掉部分国内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同时,也缩减了大部分通识课程的课时,课程设置上以ACCA全球统考的课程为主,辅以压缩版的通识课程。这种设计思路表面迎合了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课程体系不协调等问题。因此,这仅是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摸索阶段的权宜之计。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出于名利、就业或其他原因而选择ACCA,希望将来能够成为通晓国际会计准则的业界精英,进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国际大型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工作,取得高薪水,过上优渥生活。这类学生的职业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接受充足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等通识课程的熏陶,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辩证思维,自身便可能产生诸如国际优于国内的认识倾向,会形成国际会计准则优于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业务处理流程优于国内业务处理流程的片面想法。缺乏对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术性强或处于时代前沿的通识课程的了解,也易导致ACCA学生忽视会计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阻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功利驱动,易增加社会责任感缺失或学术道德败坏的风险,过分看重考试成败更会导致学生出现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当前,我国教育理念已发生转变,强化通识教育已是新文科的题中之义,更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识课程欠缺的ACCA课程体系设计不能真正实现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双语课程教学难度大
ACCA课程采用英文教材,教师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学习ACCA课程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否则在课堂上易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大部分本科高校在ACCA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英语类课程仅限于大学公共英语,且集中在前两个学年,而在ACCA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中,涉及的英语词汇大多是财经类和商务类的专业词汇,单凭公共英语的授课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ACCA核心课程中的英语学习需求。此外,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课程还存在诸多差异。首先,ACCA课程中的英语呈现高度精确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学生将基础英语转化成专业英语需要缓冲时间。其次,大学公共英语注重学生日常的听说读写能力,以记忆能力为主,专业英语在记忆的基础上更注重理解,这便使学生陷入对所学内容难理解、考试过程中难应用的困境。目前,ACCA双语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单纯的英语教学,而是英语与会计专业相结合的课堂教学。部分本科高校由于生源问题,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后期的学习中,有的已达到六级水平,有的连四级都没有通过,在讲解ACCA英语专业词汇时,有些学生熟悉,而有的学生不知道中文意思。这种局面容易使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干脆放弃听讲,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本科高校ACCA课程与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融合措施
(一)拓展专业课程深度
对于财务会计学类课程,可以将“F3财务会计”和“F7财务报告”这两门课程适当延长课时,融入“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国内专业知识作为拓展延伸。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等ACCA课程未涉及的知识点为主,还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等ACCA课程已涉及但深度不够的知识点进行拓展,让学生对国内的复杂会计业务有一定涉猎。在管理会计类课程方面,ACCA课程只是依照国际惯例,把成本核算这一板块的内容简单合并到“F2管理会计”课程中,但企业成本核算在我国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ACCA课程这一设置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加上ACCA学生未来就业并非全部进入国外会计事务所或跨国公司从事财务工作,不少学生还是会留在国内从事财务工作,因此本科高校可以单独开设我国的成本会计课程,作为“F2管理会计”课程的补充[4]。
(二)依据实际情况增加衔接课程
针对ACCA学生国内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教师可在讲授ACCA核心课程前,增设“会计学导论”作为入门课程,对会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做全面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相关的重要课题,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针对国内外会计环境差异,高校可以保留传统会计学专业中的“经济法”和“审计学”等传统课程作为选修性衔接课程,以弥补学生的国内会计学知识。对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高校可在学期初加入ACCA专业英语先修课程,如增设“剑桥金融财务英语”课程,弥补学生对商务英语词汇储备量的不足,为正式学习ACCA课程做语言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的教学和考试环境,在设计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时,也可适度增加课时量和语言学习难度。
(三)以课程思政促进通专融合
课程思政是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为依据,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进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ACCA课程而言,可以将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规则意识等方面的思政内涵有机融入其课程内容中去,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课程融合能够在无形中缩小传统通识教育与当下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有效衔接学生的个体价值追求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ACCA核心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课程思政促进通专融合。例如,“F1會计师与企业”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企业经济核算变迁中学习会计师所富有的探索精神,以及会计师对核算方法的选择背后所彰显的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和有效性的执着精神;“F2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概念、方法体现了会计师艰辛求索、敢于创新的职业追求;“F3财务会计”课程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会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曲折发展;“SBL战略商业领袖”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商业素养和在工作实践中开阔视野;“F4公司法与商法”课程中倡导公平正义的人文关怀等。
(四)专业课程融入中国元素
在融入中国元素时,教师可以依据不同课程类型体现不同着力点。“F3财务会计”“F8审计与认证业务”课程可以依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要求,融入我国实际的违规违法案例分析,比如,康美财务造假和瑞幸财务舞弊等事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做出违法违规行为可耻且代价惨重,得不偿失。同时在“F4公司法与商法”“F6税务”课程中侧重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培养客观、公正、严谨的专业素养,从而使学生具有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感;“SBL战略商业领袖”课程可以侧重介绍组织文化、中国企业家精神,使学生识大局、有良知。在“会计学基础”等非核心课程中,可以融入我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被称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回上海开设“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培养了大量会计精英,影响深远;敢于挑战洋会计师的奚玉书,在经营会计师事务所期间,努力维护民族利益,敢于挺身与外国同行“拗手瓜”,创办《公信会计月刊》达9年之久,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历史,使爱国情怀在无形之中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五)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信息化
我国高校对传统会计学课程的信息化革新早已如火如荼,针对ACCA课程体系,本科高校可以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中,开展“信息技术+专业”模式,焕发专业活力。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同时,本科高校也需要对ACCA课程体系中传统计算机类通识课程进行改造,双管齐下,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财经活动的实践能力,向学生传递现代化的学习理念、技能与方法。与此同时,本科高校也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信息化革新,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教学与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郭英剑.新文科与外语专业建设[J].当代外语研究,2021(3):30.
[2] 林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5.
[3] 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8.
[4] 崔捷,毛腊梅.应用型本科高校ACCA课程与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融合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3):52.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2-03-07 修回日期:2022-04-08
作者简介:唐洋(198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会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会计与审计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本科高校ACCA课程与传统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融合研究”(202101143030);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HNJG-2020-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