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穗
鮰魚,学名长吻鮠,也称江团、肥鱼、习鱼等。这种无鳞鱼,只生长于大江的激流乱石之中,湖泊中极难见,溪或堰塘中不会有。原料的稀有,自古便奠定了鮰鱼在鱼类资源中的尊崇地位。
“粉红雪白,洄美堪录,西施乳溢,水羊胛熟。”作为一种珍贵鱼种,鮰鱼不但形态娇美,食用价值也高。鮰鱼多生活于长江底层,以小型鱼虾为食,保持着与尘世隔绝的纯净,使得其肉白如脂,有鲜、嫩、滑、爽、糯等特点,且久煮不失其色。
说起鮰鱼入烹,可谓多彩多姿。视其大小,既可整条烹调,又可加工成块条片丁等烹用。如白汁鮰鱼、粉蒸鮰鱼、豆瓣鮰鱼等,皆属美食。其中,江南一带有一道红烧鮰鱼,因极好体现了鮰鱼膏润脂厚、肉嫩膘肥、皮红肚白、味美汁稠等特点,不知迷倒了多少老饕。
我初尝红烧鮰鱼,是20几年前到宝山朋友小程家,正好有乡邻送来一条三斤重的野生大鮰鱼。做过乡厨的朋友父亲高兴之余,亲自下厨,让我品尝到了一条今生难忘的美鱼。
印象中,当日程老伯料理此菜时,先将鱼拍晕剖杀,摘内脏、去鱼腮、吸血水后,切成小方块,继而烫去表面粘液,并用稻草擦洗鱼身。
锅入油,下葱姜蒜炒香,而后倒入鮰鱼块翻炒至鱼皮起皱,加入黄酒。伴随“滋”的一声,鱼香味扑鼻而来。程老伯盖上锅盖,焖半分钟,倒入酱油、糖,略为翻炒,再添入一勺醋,让鱼块煮一会,待鱼块上色紧缩后,加清水,盖上锅盖焖15分钟,揭盖,淋上猪油。
听程老伯介绍,作为地方风味中的“头牌功夫菜”,做这个菜,对火候的控制十分重要。要把鮰鱼烧到位,总结来说,一是“自来芡”,二是“两笃三焖”。
“自来芡”,是指原料经长时间焖烧,随着水分逐渐消耗,原料中的胶原蛋白自动释放,汤汁变得浓稠,能包裹住原料,达到勾芡的效果。鮰鱼因其肥嫩细腻,脂肪含量较多,使用的就是此技法。整道菜不放芡粉,全靠鱼的胶原蛋白和酱油、糖、猪油,经高温产生的化学反应,在锅中复合成如胶似漆的芡汁。
“两笃三焖”的意思是:烧菜时大部分时间用小火焖,否则鱼皮易粘锅。但中途需改两次旺火烧,每次只两三分钟,将“小火焖”隔成三次。目的是为了打明油,并使明油被汤汁快速吸收。此外,还可更好掌握鱼的嫩度。
当一盆地道的红烧鮰鱼上桌,从外观上看,色泽红润光亮,汤汁黏稠似茸,鱼块虽软糯绵滑,却块块完整、不碎不糊,一亮相便能赢得一阵喝彩。
趁热启箸去夹,然因鲜嫩肥美的鮰鱼,在浓油赤酱中已被“笃”得如豆腐般柔嫩,一不小心,即断为鱼肉分明的两截。于是乎,只得用筷子配合着调羹将鮰鱼送到嘴里。
吃时,毋须用牙,只要将舌头含着极细腻的鱼块向上腭顶去。齿舌间即将融化了的柔美口感,丝丝咸中带甜的馥郁酱香,在口中如云似雾般层层化开,不由让人闭目凝神、摇头赞叹。
吃鮰鱼,鱼和皮并重。除了极致熨贴的柔滑鱼肉,那Q弹且特别有韧性,类似甲鱼裙边的鱼皮,黏糯得都快将嘴唇都粘住了,腴美绝伦。
这还不算完,鮰鱼那“有犴鼻之肥糯,猩唇之鲜嫩”的吻部软肉十分发达,就像螃蟹里的蟹黄一样,堪称为整鱼之精华。细细尝来,丰腴胶黏,余味长久,实是难得之珍馔。(责编 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