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雯 危静美
摘 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如何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不够深入、流于表面、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文章以“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通过“园林规划设计”与“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共同构建项目式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之间的关联,把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传授转化为由学生自主探索,把软件操作类课程思政从单一的思政内容向更加丰富的思政元素拓展,最后开展针对思政内容的结果考核,从而改善思政评价体系不全面的境况。
关键词:课程思政;“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项目式教学;课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8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1]。在以往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往往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都开始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如何通过课程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效地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中,是现在各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景观效果图制作”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精品在线课程,课程共48学时,开展Sketch up(草图大师)、Lumion(建筑可视化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3个软件的教学。其中,Sketch up和Lumion两个软件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Photo-shop辅助设计已在大一下学期开课。通过对学情的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基础功能的使用,可以用该软件完成图片的处理、进行园林素材的整合,并且可以利用软件独立完成景观彩平图、分析图的制作。所以,教师将课程重难点放在Sketch up景观模型的创建,以及Lumion对景观模型的渲染上,Photoshop则主要用于对效果图进行后期处理,以及对现场调研拍摄的照片直接通过Photoshop完成效果图的制作。
文章以“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以“印象林院景观设计工作室”双创平台为载体,依托园林园艺产业学院,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多门课程的融合与同构实现项目化教学,建立更加立体的全方位教学模式。研究每个项目的教学重难点,深入挖掘每个项目中潜在的思政元素,不再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将思政真正融入每个教学环节和内容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软件操作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软件操作类课程思政元素单一
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受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形式的限制,很多专业课教师难以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2],已融入的思政内容也停留在表面,加上专业课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难以在课程中挖掘更加深刻的思政元素。在应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大环境中,软件类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软件操作和软件功能使用,其思政点主要结合岗位需求,围绕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等方面,难以有更多的突破,没有深入挖掘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中的诸多可行性,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3]。
(二)课程评价体系中难以体现思政成果
在过去强调软件操作的考核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软件操作的能力,包括是否掌握基础技能、操作是否熟練、是否可以举一反三制作其他模型等,此类评价模式较为单一,通过限时的课堂测试即可产生数字成绩。但思政成果的体现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需要全面综合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而传统的数字成绩难以体现复杂多元的思政成果[4]。之后为了强调过程考评,又加入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此类评分虽然增加了综合性,但是其对思政成果的考评依然十分有限,思想品德和素质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最终从某些载体中流露出来,比如言谈举止、处事方式、创作作品等[5],只强调课堂的软件操作而忽略最终对思政成果载体的评价依旧难以全面进行思政效果的检验。
二、基于课程同构的项目式教学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师口头上的引导和灌输,更多的应该是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引起学生的共鸣。项目式教学的主角是学生,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探索未知,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参与到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应该是“课前三分钟”,而应运用“顺势而为”的理念,旨在营造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思政学习的课堂氛围[6]。
随着当下课程不断整合的趋势,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使职业技能和思政元素在各门课程中融会贯通,改变思政课程的“孤岛”境况[5]。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60学时。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60学时完成5个不同项目的设计工作,任务量比较饱和,课堂上完成方案设计、方案修改、方案汇报等工作,对于完整的图纸绘制文本制作则需要在课后完成。而此时“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在同期开展,依次完成Sketch up、Lumion、Photoshop 3个软件的教学。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课程同构,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方案设计内容,在“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中进行绘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每个方案的图纸进行及时修改,关注学生绘图过程,提升学生绘图技巧,加强学生绘图的准确性,加快绘图速度。基于课程的同构基础,教师对学生学情有更全面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岗位环境下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信。
完成同构后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风景园林设计岗位学生就业为导向,课程强调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属性的项目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职业技能为导向,将“校企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始终。由企业提供项目并下发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创”。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为风景园林设计岗位、景观设计表现岗位,具体可为园林设计员、绘图员或助理景观师。根据行业专家对园林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分析该课程的任务和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各个岗位的从业要求,围绕行业中常见的主要类型园林绿地方案设计的需求确定同构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符合社会企业的用人标准,需要符合时代特征,其思政内核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课程组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企业岗位用人需求、最新行业规范,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出基于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重构为5个创新创业项目,按照知识、能力、素养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补充,使之更符合真实的项目设计需要,做到知识点不脱离教材、教学实施过程紧扣真实生产,为构建强技能、重素质的思政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完成同构后的项目化“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具有明确的思政目标,不仅可以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合作精神等固有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7],还可以将各个项目中涉及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作为重要的思政点注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显性思政内容与隐性思政元素融合,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表1)。
依据承接项目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随之调整,思政元素也需要随着项目内容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能够紧扣时代及岗位需求,针对不同项目及行业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時更新,使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学生学习紧跟岗位需求,思政内容紧跟时代变化。除此之外,课程还可以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课程教学中。如庭院景观设计中,若承接项目为住宅庭院,不仅可以以项目化进行教学,还可以融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的竞赛要求和规范,赛课融通,以赛促课,在模拟竞赛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协作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没有机会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的学生也可以体验备赛、竞赛的过程,培养其责任心及自信心。
三、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想要全方位渗透式融入思政教学,需要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把思政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多门课程完成课程重构,建立项目式教学模式,改变单一扁平化的课程教学方式,针对课程思政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模式,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方面结合“四位一体”评价模式全面考查学生思政成果。
(一)课前
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安排切实可行的项目化实践性课程,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强调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政成果。9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思政教学来说远远不够,课前课后全时段全方位沉浸式的渗入才可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基于园林规划设计与景观效果图相互渗透、相互融入项目式教学内容,建立更加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平台,通过观看视频、线上讨论、线上答疑等方式引领学生提前对课程内容、思政内容进行思考,为承接项目做好准备。同时,将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前期调研、方案设计,以及后期方案汇报等过程纳入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考查范围,并构建全方位思政评价体系。
项目式教学顺利开展的条件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储备。在许多前导课程中,如“园林设计初步”“CAD辅助设计“Photoshop辅助设计”等,教师已经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让学生了解“园林规划设计”及“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安排学生提前下载安装相应的软件。同时发挥网络优势,通过职教云平台、优慕课平台、网络课程等各种教学平台自学Sketch up、Lumion软件的基础使用方法,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指导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对本学期要学习的软件有基本的认知,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从课堂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课前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
(二)课中
产教融合的项目式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让学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让学生有接触真实项目的机会,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使学生对软件操作类课程的学习不止局限在操作上,更重要是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不知其用”的困境。“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作为方案设计与表现的重要一环,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一起探索“岗课赛证训”五融合、采用IDER教学模式,围绕“双创理念”,利用“印象林院景观设计”创业平台发布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项目工作室模式承接创业项目。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模拟景观工作室工作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承接项目、勘察调研、初步设计、方案修改、景观图纸制作、全套文本制作、方案汇报等全过程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流程完成设计及图纸制作工作,在学习中切实将职业素养养成和岗位技能积累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全过程,通过创业平台将作品市场化,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引例,在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均融入了多元化的思政元素。
许多项目式教学仅仅是强调项目地和项目内容的真实性,而本课程让学生和甲方直接展开沟通,从项目承接过程就开展真实项目式教学,项目的承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市场需求,在与甲方的沟通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临场反应能力;通过对畲族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团结的意识;在对村落进行现场调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前期准备对村民进行走访,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可以看出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方面政策和内涵的了解,全面调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方案设计本身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设计中融入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学生对畲族民俗文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上,而能够深刻变换成内涵体现在设计作品中;效果图制作阶段,通过“专家走进来,学生走出去”的方式,经过专家点评和甲方意见的反馈不断修改图纸,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最终方案及效果图的成果展示阶段,邀请甲方及企业专家对方案及图纸从市场角度出发,以岗位需求为立足点,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现场点评,真正为毕业融入企业、适应企业做好“零距离”接轨,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通过对畲族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乡村振兴理念的理解,对脱贫攻坚所贡献的微薄力量等思政元素都可以通过作品这一载体中的设计立意、设计理念等体现出来。
(三)课后
为了避免唯分数论,对学生的思政考评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人员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这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全面且敏锐的关注。多门课程完成同构之后,让教师团队形成更加系统的评价,从不同方面对学生思政成果进行最终评定,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1.评价人员的多样性:结合“学生+教师+专家+甲方”四位一体评价体系,采用校企双方、师生共学等多元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为基础,是自我认知及团队协作精神评价的最直接体现;通过专家、甲方“进”课堂,全面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作为全流程的组织者,定位课程的重要思政载体,关注学生沟通过程,了解学生职业需求,考评学生技能成果,进行全过程思政评价。将职业文化的熏陶、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与“学、教、做、评”进行有效融合。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个人打分、小组打分、小组成员访谈、组间交流、职教云平台投票等功能等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方案立意、图纸美观、团结协作等进行评价;专家和甲方通过电话连线、现场点评、综合打分等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则需要在全过程中通过观察、指导、交流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是否将思政内容内化为自我素质的提升。
3.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包括核心思政元素评价及特色思政元素评价,隐性思政和显性思政综合评价。很多思政元素过于抽象,在以往的评价中难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所以教师在课前定位的思政载体在此时尤为重要,将抽象的思政元素以某种具体方式展现,以体现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
同样以畲族民俗文化村规划设计为例,学生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与不同人群的沟通交流,其语言和行为就是思政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与村民的沟通中能否具有共情能力,关注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居住环境,而最终是否能尊重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方式,体现乡村振兴的基本理念,助力脱贫攻坚的大时代背景,尊重民族文化,制作出人性化的生态宜居景观则是通过方案和图纸这个载体体现思政效果。
将思政真正融入课堂是现在诸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大难点,对专业课教师的个人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加速课程内涵研究,加强思政元素的探索,通过以赛促课、产教融合等项目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思政的核心要义。文章以“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思政为例,探索以多门课程同构为基础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思政形式,希望能为软件操作类课程思政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22-04-07]. 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DajATUy6TXqJP-Wq19Fj6161208.shtml.
[2] 陈红琳,张玮,张子振.我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2022(7):93.
[3] 许玲,黄波,孙薪妞.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9):81.
[4] 张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与实施途径探析[J].北京教育,2022(2):64.
[5] 马慧丽,冯晖.项目式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21,39(2):11.
[6] 許梦雅.融合课程思政的JavaScript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J].教师,2022(3):88.
[7] 阎雯雯,顾进立,谢辉.高职本科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探索: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课程为例[J].经济师,2022(1):234.
编辑 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