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与路径研究

2023-05-30 18:24:45丁晶王广智赵庆良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乡村振兴课程思政

丁晶 王广智 赵庆良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高校传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思考与初探。结合传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模块化教学用于方向引导的策略,深入挖掘了乡村振兴实施背景下高校理论类和实践类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制度、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做到“三全”育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环保人才全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工程专业;乡村振兴;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19-03

2019年8月,中央作出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环境工程专业应切实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双管齐下”和“同向同行”,以发挥课程协同效应,实现“三全育人”,为国家环保事业稳步发展不断输送优秀人才[1]。《纲要》指出,课程思政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和“五个重点”开展,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服务国家复兴和民族崛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离不开各行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其中“生态宜居”对服务农村的环保专业人才要求较为突出和急迫[2]。因此,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可以强化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争做能担当、有作为、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乡村振兴战略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必要性

作为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环境工程专业涵盖了数学、化学、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掌握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结合国内最新热点环境问题,做到培养内容与时俱进。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节约资源、防控和治理污染等工作,促进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环境保护是增加人民幸福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其价值观的引领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2]。乡村振兴战略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引导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融合度不高的问题。

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向往,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生态宜居,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大量懂环境专业、了解农村、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和主攻方向包括“人才振兴”在内的五大振兴,人才短缺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制约之一[2]。调研发现,目前农村籍学生返回乡村基层就业的意向较低[3],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将乡村振興战略融入传统工科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中,将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渗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认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价值,培养愿意为乡村服务的新时代人才。

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现状

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在写入党章后又被写入了我国宪法,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国家意志,也意味着我国环境保护行业步入新时代。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多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等方面[4-5],其中以某门专业基础课或核心课为例阐述思政元素融入过程的探索研究较多,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6-7]。从乡村振兴角度去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研究多限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8-9],如西南大学农业环境学专业课通过深挖“三农”情怀、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使命感、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等思政元素,结合新媒体平台和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巩固思政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思政效果。在传统工科院校中提出将乡村振兴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研究和探索较少。因此,传统工科院校中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应坚持与时俱进,在考虑工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以国家需求为源动力,从国家战略高度逐步融入乡村振兴内容,完善已有课程思政体系,并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提供多维保障。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总体设计与实施探讨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科特色,通过模块化制度实现学生引导式教学,将乡村振兴融入传统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中,不同课程支撑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结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程思政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图1)。

(一)模块化专业课制度保障乡村振兴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

通过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模块化教学,如第二学年夏季学期的基础选修课模块、第三学年不同学期的限选课模块(二、三和四)和第三/第四学年的实训模块(图1),每个模块中都包括能体现乡村振兴思政元素的选修课程,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模块化专业课制度的实施,使传统工科院校学生在不同学期都能接触到融入乡村振兴特色的专业课程,增加课程思政新元素融入课堂的途径,丰富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从制度上保障了课程思政新元素融入的实施效果。乡村振兴背景下课程思政可以实现从原来的大水漫灌、浅尝辄止到精准滴灌、举一反三的升级,引导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向往农村,增强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信心。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内容保障

模块化制度解决了传统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怎么做”的问题,接下来应深入挖掘每个模块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解决课程中“做什么”的问题,从课程内容上保障思政和育人效果。每个模块都对应了可覆盖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论课程内容(图1),如“景观生态设计”“环境土壤学”“环境统计学”“给水处理”“小城镇及农村环境治理”“环境功能植物和环保设备”。2021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与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指出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关系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部委的规划、规范和标准等政策的颁布从内容上丰富并充实了课程思政元素,确保其与时俱进。因此,传统工科院校应结合国家最新政策规划及指南,每学期从不同角度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课程思政工作。

以“小城镇及农村环境治理”课程为例,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小城镇及农村专业环保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思政元素,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讲授和价值观引导相融合,着力培养“三农”工作队伍中现代化环保技术人才,如讲授农村饮用水安全内容时,重点阐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安全饮用水千村万户普及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彰显我国举国体制办大事的优势;从专业角度(如特殊水的特点、工艺流程)讲述国家为保障偏远地区饮用水安全供应所采取的措施,对比印度大城市周边的贫民窟饮用水困境,反映我国政府始终把民生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根据政策更新(如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学生反馈(如调查问卷),不断更新和调整课程大纲体系,增强学生对国家最新“三农”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小城镇及农村环境治理”课程开课5年来,每年超过50%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选择此课,最近两次选课人数均超过学生数量的75%,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融入乡村振兴思政元素,学生的认可度更高,课程思政效果较好。

(三)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全类型覆盖乡村振兴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入可与模块化理论课形成双翼效果,进一步拓展和开发课程思政元素,从课堂到实践过程全类型覆盖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实施。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可新增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基地,注重农村饮用水、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过程。实践课程模块中课程思政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生产实习中选择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转运体系进行实践学习,认识城乡一体化体制下垃圾分类处置给人民生活环境带来的提升改变。毕业设计环节在原有污水处理厂主体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专题延展模块,学生可从深度处理设计、工业废水处理设计、生态处理(人工湿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设计和小体量农污设备设计等方面选择专题设计内容,其中农污一体化设备和农村饮用水保障设计等内容均可体现乡村振兴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联系实际,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实际环保问题。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进行探讨,在传统工科院校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思政元素对学生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实施过程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1)模块化教学制度下不同课程中思政元素要进行统筹规划,既保证乡村振兴各思政点的覆盖,又要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实施,因此,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备课研讨十分必要,可充分挖掘不同课程中思政的侧重点;(2)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应着重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加强与其他专业授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如建筑、城乡规划和管理专业,多学科合力研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途径,深入挖掘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更多元的思政元素;(3)人才是强国之本,也是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由优秀人才组成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三支一扶”等队伍已经成为基层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可结合学生基层就业工作制度进一步落实到育人过程,培养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

围绕国家需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探讨、形式组织和元素挖掘十分必要,可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传统工科院校教学中,开展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模块化教学,与时俱进,拓展原有课程思政元素,基于不同课程内容和形式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课程思政全类型和全方位覆盖,将价值观导向贯穿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全过程,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個人理想抱负和国家战略需求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农村,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赵文玉,刘志华,钟翔,等.基于“三全育人”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J].广州化工,2021,49(19):174.

[2]  陈娟,马国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4):269.

[3]  张婷.农村籍农科大学生乡村基层就业意向调查与思考: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20(11):43.

[4]  史焕聪,冯磊,王梓萌,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伦理课程思政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1(34):2.

[5]  周变红.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4):177.

[6]  赵志娟,何英姿,胡聪,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及案例研究[J].高教学刊,2021,7(34):180.

[7]  陈蕾,张旋,张俊杰,等.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5):23.

[8]  郑生岳,高峰,赵晖.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16.

[9]  唐颖,刘新敏,刘峰,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12):137.

编辑 李梦迪

猜你喜欢
模块化教学乡村振兴课程思政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1:02:09
《商务策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教学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00:37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