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权
摘 要: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一环是教材改革。文章从工艺、技术、产品快速升级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提倡在产教融合、课岗对接、课赛证融通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模块化特点、线上线下资源有机整合、可根据需求随时更新的活页式立体教材。教材开发过程中深入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确立典型工作任务,适当引用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的资源,制作相应的文字、视频、AR、仿真实训等立体化的学习素材或工具。
关键词:课岗对接;课赛证融通;活页式;立体教材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69-03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技术技能,具备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能够紧跟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快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胜任岗位的能力。活页式立体教材是在课岗对接的基础上,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把从岗位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学习任务模块化,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发生变化时便于及时更换相应的教材内容,同时,根据岗位任务的复杂程度、操作过程的难易程度在线上平台提供适宜的视频示范、讲解,以及内部构造AR展示、仿真实训等,并借鉴或引用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的成功经验和资源,给学习者提供线上线下结合、课岗紧密对接、多种资源有机整合的“做中学”环境[1]。在当前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中深入研究这种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课岗对接、课赛证融通也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职业教育专业课使用活页式立体教材的必要性
活页式立体教材有3个显著特点:内容模块化、装订活页式、线上线下多种资源有机整合;外在形式与固定装订的传统教材截然不同;内容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活页式立体教材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传统教材也有本质区别,其主要站在岗位要求的角度设计学习情景,更加适用于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
(一)知识更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
职业教育学生为了就业及职业发展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技能、能力或态度。一是职业基本知识,以认识职业及岗位典型任务为基准;二是职业专业知识,以理解岗位技能基本原理及工作机制为基准,以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变化、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基本目标;三是岗位技能,以完成岗位典型任务为基准;四是社会适应能力,以能够与工作、生活相关人员良好沟通为基准;五是良好的态度,以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为最低要求。因此,为了应对岗位工作要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内容也应相应改变。聯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周期明显缩短,一些学科的知识在3年的时间内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新材料、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不断产生新成果,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迅速升级。一些职业教育的教材刚出版,部分内容就已经需要更新,在使用过程中,很多的内容已经和企业岗位要求有很大偏差,而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划分章节,很难更换其中的部分内容。
活页式立体教材指的是纸质教材中的每页都是可以取下或替换的,这就便于在当前数字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在企业岗位工作发生变化时,可以及时更换相应的活页。与固定装订的传统教材相比,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活页式立体教材更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及组织逻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传统教材知识点之间互相衔接,无法根据需要进行更换,而活页式立体教材的一个活页对应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取下,更换成新内容。模块化的思想借鉴于信息技术领域,即每个功能单元设计成一个模块,在新产品开发时可以引用原有模块,大大缩减了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和复杂程度。在设计活页式立体教材的模块时,应从分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出发,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划分单元。在设计模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独立性,每个模块应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有任务的开始和成果的产出,可以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二是适当超前,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力雄厚企业、创新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率先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生产工艺、经营理念等,因此,教师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时,应深入企业,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以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企业岗位、工作流程、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等的快速更替对传统装订方式的教材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活页式立体教材在当前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最基本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上岗操作设备设施,完成生产一线的岗位任务,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应以直接经验的养成为主,通过给学生提供仿真的工作场景,让他们在亲自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工作过程、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设备设施工作机理,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产工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体系划分章节、主要以文字为主传授间接经验的模式与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而活页式立体教材虽然也包含以文字为主的纸质教材,但教材的主要内容为指明学习目标、介绍知识梗概、引导建立思维导图,为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指明方向和脉络,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岗位操作示范、详细的工作过程和成果评价体系、学习过程中的答疑、拓展知识和技能等则以线上资源为主。工作过程仿真软件、AR展示为构建“做中学”的学习情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在不拆解真实的设备设施的情况下满足学生探究其内部构建、工作机理的需求,不但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减少设备设施购买成本,而且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风险。纸质教材、线上仿真软件或AR展示、线上学习平台等有机整合构建的立体资源,引导职业教育学生按照表观现象—内在机理、接受任务—动手操作—掌握岗位要求—掌握工作机理—触发创新能力的科学规律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课岗对接、课赛证融通开发职业教育活页式立体教材
职业教育活页式立体教材的开发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时间、精力的工作,首先需要按照新的思路组织编写纸质教材,然后需要根据产业、企业实际情况拍摄并制作大量视频、动画,还需要结合纸质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线上专业知识、技能拓展等资源,可能导致在制作立体教材的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等问题,同时,只是为了编制教材制作过多资源也可能造成浪费。因此,可通过以下方法开发职业教育活页式立体教材。
(一)课岗对接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低目标是能够达到岗位操作要求,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课程与岗位对接起来,具体为:课程内容与岗位操作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考核与岗位规范对接。为了实现岗位对接,教材编写人员需要对企业岗位进行深入调研,可以参考系统化工作过程法(Systemized Working Process,簡称SWOP),先通过分析产业、行业、企业的流程确定典型企业,再按照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行动场、代表性工作任务、岗位要求的顺序进行深入调研。首先,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确定专业所在行业,综合分析该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其次,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生产工艺及生产管理水平、企业规模等确定典型企业;最后,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座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相关岗位深入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细分岗位要求、操作内容。在完成这些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和工作场景设计学习领域、学习场景[3]。
微观层面,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动理论、情境理论设计学习内容。首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顺序、学习情景、学习领域,参考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大纲的制定。其次,按照岗位工作情景编写教材内容,把关键环节和教材模块对接,以文字内容表述学习目标、阶段性考核标准、主要技能和知识点,方便学生熟悉学习情景。在线上推送任务,通过视频、动画、仿真实训等构建学习情景,为学生在“做中学”构建条件,为学生线上答疑、展示操作示范提供平台,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评价,形成立体化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利用线上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反复观看视频、动画,探究机械内部构造、工作原理、操作细节,利用仿真实训体验岗位操作、熟练掌握岗位技能、领悟岗位要求。在传统实训考核环节,教师无法记录每个细节,线上仿真实训平台则可以详细记录设备设施、原材料、辅助材料的使用数量或使用时间,以及操作中的细节失误,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课赛证融通
1.课赛融通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项目一般由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合作制定比赛方案,比赛内容、标准与岗位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比赛项目往往是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比赛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选手能力要求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甚至一些获奖选手可以和企业技能能手比高低。比赛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新设大量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比赛项目,比赛过程中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性也不断增强,部分不适用于采用岗位操作形式或消耗资源过多的项目以仿真软件的形式开展。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规划、仓储管理项目,如果使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计算量大,甚至很难完成,而在采用电脑软件后,规划求解等计算过程难度明显降低,耗费的时间也大大缩减。在方案实施阶段,现场操作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几乎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动用大量设备设施,甚至是昂贵的火车、无人叉车等,而职业院校通常没有经济实力购买,但采用仿真软件后,这些设备设施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状态下操作、运行,不但考核使用者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掌握情况,而且细致的评价功能可以具体到使用的纸张数量、每个环节的操作时间,在实训室里是无法考核如此细致的。技能大赛项目的开发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与产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相契合,教师、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就是体验企业岗位的过程。同时,区域性或全国共同使用大赛软件也降低了学校的购买成本。在立体教材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入技能大赛项目内容、比赛规则,引用相关软件,在保证与企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同时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开发效率。
2.课证融通
目前,“1+X”证书处于推广普及和深化应用阶段,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针对特定职业岗位开发出大量培训内容或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与职业教育传统课程内容相比,技能鉴定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岗位要求,把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力及职业道德[4]。例如,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传统课程以全面、系统地介绍相关理论为主,学生可以了解供应链规划机理,但岗位操作、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不足。供应链管理师技能鉴定以培训采购、生产、物流管理实践操作方法、问题处理为主,两者结合后更加有益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传统职业教育教材仍延续普通教育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思路,内容以理论为主,教师缺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资源,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职业教育处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技术技能不强的两难境地。职业教育以与企业、产业密切结合为基础,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教学考核与岗位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可以给学生提供仿真的企业岗位体验,使学生在“做中学”的环境下培养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前,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一项重要任务,教材改革是这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活页式立体教材应立足产教融合,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学习任务模块,以企业岗位工作情景为基础设计学习情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自身完整性的、相互之间又具有有机联系的活页,在文字、图表形式活页教材的基础上,制作可供学生反复模仿、深度探究、亲身体验的,具有能力及职业素养培养作用的视频、仿真实训等线上资源,更加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活页式立体教材也有利于实施课程思政,应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民素质要求融入模块化教材设计、体现于岗位要求中。教师在设计线上资源时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仿真岗位工作中领悟爱国、敬业、友善、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推动德才兼备、技精德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普及的背景下,活页式教材与立体资源相结合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这种教材也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
[1] 黄河,杨明鄂,旷庆祥.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99.
[2] 丁喜纲.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比较与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8.
[3] 王云凤.“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93.
[4] 罗艳梅,王丹.产教融合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2):43.
编辑 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