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翔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课堂练习最主要的作用是巩固当天课堂中所学内容,而数学知识通常以练为主。在“双减”政策下,课堂练习的重点应该把握住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和基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去做难题,拒绝“拔苗助长”式学习。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通过优化课堂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点逐步形成知识网,由点及面,形成知识体系。
(二)增强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上练习繁重,压力过大,而在“双减”政策下便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能做到真正的减负增效,就必须增强学生练习的有效性。通过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使课堂练习变得精简有效,练习设计时应该符合学生实际学情,既帮助学生减少完成练习的时长,也能使课堂练习满足教学需求。通过节省学生的作业时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优化课堂练习设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指学业水平能力,还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可以将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到位,并且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升学业水平。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堂练习设计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一)概念练习要有针对性
概念理解一直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在“双减”政策下,为提高学生概念部分的学习效率,教师在优化概念练习设计时要有针对性。针对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巩固,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同时还要设计有层次的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够逐步进阶。
练习案例一:
图1是三年级《面积》课堂练习中针对面积的基本概念,通过不同层次的物体模型,检查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理解程度。练习中,教师发现学生认为树叶和湖面没有面积。造成这个的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面积概念的运用,对于概念的理解没有被重视,使学生对于面积的概念不够理解。因此,在概念练习设计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比较抽象和容易含糊的知识点要重点突破,针对学生薄弱的知识设计练习,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
(二)计算练习要有对比性
计算内容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以往的课堂练习都是以大量的计算让学生磨炼计算能力,但是“双减”政策下,要减少课堂作业的时间,那么在优化课堂练习设计时就要使计算练习有对比性,减少学生计算练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案例二:
以四年级《运算定律》练习为例。图2是将学生学过的运算定律整合来设计练习,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样分拆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方法不理解。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记忆运算定律,那么学生遗忘也会较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不同运算定律,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要增加题目的对比性,将学生易错的地方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对比,同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运算定律来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应用练习要有实际性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大部分数学知识最后都要回归于生活应用。当前课堂练习中经常把知识点抽离出来,离开了生活的实际情境以后,学生对于知识点也较难理解,变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做题。因此课堂练习设计时就要使练习有实际性,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练习案例三:
圖3是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的部分练习。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单是从用字母表示的算式中来看,学生较难理解算式的含义。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把用字母表示数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实际的意义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境中理解算式表达的含义,加深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算式含义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加练习的实际性,帮助学生提高概念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增加对比内容,突出重点知识
在“双减”政策下,改善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多增加对比内容,通过课堂练习把之前学习的知识与新授知识作对比,借此来突出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尝试去解决,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如在五年级《列方程解决问题(一)》的教学片段中,通过对比练习内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一:
例题:上海迪士尼乐园面积约是116万平方米,比上海海昌公园面积的4倍少4万平方米,上海海昌公园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
生1:利用树状算图,进行逆推列式计算
(116+4)÷4
=120÷4
=30(万平方米)
生2:利用方程解决
等量关系:海昌公园的面积×4-少的面积=迪士尼乐园的面积
解:设上海海昌公园面积约是x万平方米。
4x-4=116
解得x=30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生1:第一種方法要逆向思考,我认为比较复杂。第二种方法是列方程解决问题,是按照题目意思顺向思考的,我认为更简单一点。
生2:我在用逆推的方法时,会搞不清楚算式中应该是加上还是减去,而方程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上述案例中,在课堂练习中增加对比内容,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逆推法与新接触的列方程解决法相对比,从自身解决问题后的感受出发,体会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简便性。列方程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是在思想上要让学生发生转变,将之前算术解法的思路转变成用列方程解决的思路,通过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列方程解决问题可以化逆为顺,体现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练习设计还可以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鼓励一题多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减少学生课堂练习时长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课堂练习反馈中发现学生思维能力不够,面对稍微难点的题目就无从下手。因此在改善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一题多解,倡导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在五年级《列方程解决问题(四)》行程问题的教学片段中,鼓励学生多表达多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案例二:
例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行了260千米与乙车相遇,相遇时甲车刚好超过两地中点30千米,已知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相遇时乙车行了多少小时?
线段图如图4:
生1:我找到的等量关系是: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总共的路程
解:设相遇时乙车行了x小时。
260+80x=(260-30)×2
师:(260-30)×2是如何得来的?表示的是什么?
生1:题中甲车超过了中点30千米,那么甲车的路程减去30千米,正好是一半的路程,再乘以2就表示总共的路程了。
生2:我的等量关系是:甲车到中点的路程=乙车到中点的路程
解:设相遇时乙车行了x小时。
260-30=80x+30
方程左边表示甲车多行的30千米要减去,而右边表示乙车离中点少行的30千米要加上,这样左右就相等了。
生3: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发现甲车的路程比乙车的路程多了2个30千米,方程是:
260-80x=2×30
小结:通过不同的分析和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在做题时一定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找准等量关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促使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分析,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后再列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再从关键点出发,点拨并启发学生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练习的设计中也要注重题目解法的多样性,提倡学生给出不同的解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授课环节要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不断探讨,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教师要重视课堂练习的质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减少课堂练习的时长,增加学生课堂练习的效率。
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使课堂练习更加有效,更能凸显练习的作用,并且在减少学生课堂练习时长的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双减”政策下能够留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探究或开展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