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彩玲
摘要:目前各行各业呈现出“大改革、大开放、大融合”的态势,教育行业需要面对新环境、新理念、新模式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冲突。美术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有着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偏向于形式化、片面化,无法实现该学科真正的价值。基于此,教师应当对高中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感悟美术世界的奇妙。文章参考高中美术湘美版教材,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以学生为主体背景下的美术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引领学生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高中美术;方向指导;策略研究
为适应新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个性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挥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真理,进而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坚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師应当设计科学、合理且系统的教学方案,有效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下面,笔者将从教学观念、教学形式、问题设定、学生心灵、技术手段、评价方法六个方面出发,对具体教学案例展开研究分析,希望以此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主体,凸显平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学生为主体背景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教师必须优先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师生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还是绝对的权威,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教师的管控之下。这种教学观念阻碍了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导致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美术练习,丧失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因此教师必须调整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必修第一单元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时,因为这一课是对美术这门课程的总体介绍,告诉学生何谓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将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为学生讲解,并且要求学生记忆其中的关键内容,比如,“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的与实用功能相关,有的则是源于精神生产活动”。这句话是对“美”的总体概括,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牢记。此外,教师在介绍课本内容时还会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认真,不允许学生出现相互讨论等情况,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被扼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课堂设计应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充满活力与热情,而非教师独自在滔滔不绝地讲解,讲台下方的学生却鸦雀无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自己视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美术世界。比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同鉴赏某一件美术作品,询问学生在接触这件作品时的第一印象,让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邀请下,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美术学习中,并且通过交流还能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的美术水平,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2 调整教学形式,强调互动,提升素养
在以往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形式落后”是限制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实施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形式进行调整,转变传统教学中“新知识讲解→内容及作品展示→学生自主的操作”这种固有的模式,而应强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挖掘学生的各项潜力。
例如,在教学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时,因本课内容主要是介绍美术历程中最初阶段的作品,这类作品本身就较为简单,没有丰富的用料以及烦琐的加工步骤。所以按照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往往会优先为学生展示一些原始人创造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与评价,随后给学生讲解这些物品的制作过程,原始人联想到了哪些事物、用到了哪些方法等,最后要求学生参照课本中的成品插图进行模仿绘画。显然,上述教学形式中并未体现出互动元素,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原始人的作品进行鉴赏,并且通过简单的模仿绘图完成学习任务。而在以学生为主体背景下,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互动环节,优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原始人创造物品”的作品绘图,之后再为学生展示“真实物品”,让学生进行对比,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检验互动交流的效果。在互动讨论中,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原始人能够接触到的物品出发,当时社会极其落后,人们能用到的物品有限,应该只有石头、树木、泥土等。”也有的学生提出:“在进行作品绘制时应该考虑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必须与现代物品进行区分,因为当时的人们思维相对简单,不会注意所创造物品中的一些细节。”
经过互动讨论,学生的收获丰厚,不仅更进一步认识了原始人社会,还对他们的生活展开了科学的联想,提升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同时个人美术素养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细心、专心地对待每次美术创作,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 关注问题设计,展现个性,研究共性
学生的学习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当优化问题设计,导入个性问题,引发学生独特思考,设置共性问题,引领学生归纳知识。
3.1导入个性问题,让学生阐明独特见解
个性化问题是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的一种常用方式,此类问题往往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所思所想自由地回答,借此能够凸显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例如,在教学高中美术湘美版绘画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奏响色彩的旋律》时,为了满足开放性教学中个性问题设计的需求,教师可以结合本章节学习内容引入这样的个性问题:“美术世界之所以呈现出这般多姿多彩的景象,与色彩的使用密不可分,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那么同学们喜欢在绘画时使用什么颜色呢?请说明原因。”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色彩的个性理解,其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只需要结合自身认知和理解,进行相应阐述即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偏向于“蓝色、黑色、绿色”这三种色彩。由此也充分说明了“导入个性问题”对于以学生为主体观念下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此类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内心深处对“美术和色彩”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够表露出自身的真实想法和独特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感悟美术奇幻多彩的世界。
3.2导入共性问题,诱导学生达成共识
共性问题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类问题主要用于对学生进行精准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在意见和想法上做到统一,确保美术课程的有序开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教师应当适当导入一些共性问题,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基本分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学会与美术相关的必要知识。例如,在教学《奏响色彩的旋律》时,为顺应开放性问题设计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同学们已经对美术中的各种颜色有了基本认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颜色属于冷色调、哪些属于暖色调吗?”该问题就属于共性问题,学生之间的感知虽有差异,但在大体上接近,引入这样一个问题,能够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感悟能力,使学生通过自我归纳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对这些答案进行总结和归纳,发现学生对“冷色调”和“暖色调”的理解几乎相同。共性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脱离自身狭隘的见解,站在宏观的、广阔的、整体的角度思考并探索问题,将自己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让自身的美术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4 释放学生心灵,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包括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观念下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特征,从内心深处激励学生,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接受美术学习。例如,在教学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必修第三单元第九课《变幻的自然万物》时,因这一章节主要介绍的是一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要求学生学会对这些事物进行欣赏和描述,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会采取理论讲解、图片介绍、任务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标。实际上“描述自然事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绘画,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喜好,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美术学习获得足够的体验感,找到提高自己艺术水平的方向。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其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部分学生对摄影情有独钟,而摄影正是用美术表达真实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对平时所看到的“自然界中美的事物”进行拍摄,并在随后的课堂中进行展示;部分学生喜欢雕塑,认为“雕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一件事物,且具备较强的立体感”,教师可以为这部分学生设置“雕刻某一件物體”的任务,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赢得其他学生的肯定与支持;部分学生喜欢进行抽象描绘,教师同样可以结合这一特征设置对应的学习任务。很显然,以这种方式开设的美术课堂能够满足更多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
5 善用信息技术,引进网络,直观再现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善于利用丰富、多元和开放性的技术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有效转变。例如,在教学高中美术湘美版设计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人人都是改造家》时,因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如何进行自主设计”,其本身灵活性较高,仅凭课本中的文字、插图介绍难以让学生产生思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基于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工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带给学生灵感。
6 完善教学评价,多元综合,释放活力
在学生主体思想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使其能够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结合《变换的自然万物》这一教学案例,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当本着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作品形态各异、样式不同,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以质量的高低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成果;第二,教师应将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可以将喜好相同、制作方向一致的学生编到一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他人的作品,提出建议,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第三,教师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先让其进行自检自评,发现自己在完成美术作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自己的作品与真实事物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别”,随后教师为学生提出改进的意见,如“可以多在网上学习作品制作方法”,鼓励学生不断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水平。评价的目的不再是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而应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开展多元化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总而言之,学生主体思想的有效渗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应当将这一思想贯彻始终,突破传统教学在观念、形式、问题设计等方面的限制,彻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美术的良好习惯,进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飞.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2021(4):110.
[2]牟琳琳.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研究:以潍坊市第四中学美术教学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3]李建昌.关于高中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J].大众文艺,2022(1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