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萍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着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体验,获得成功与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统编教材实行双线组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单元统整的意识,组织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如果教师习惯于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作为学习对象,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具有好词佳句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学生所找的词语、句子就大同小异。这样的学习,学生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走。为了改变此种由习惯带来的浅层学习方式,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明确指出这是根据个人的理解进行判断的结果,可以是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也可以是有趣味、很好玩、很特别的词句;只是在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后,还要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找那种“大路货”了,转而寻找自己觉得真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结束有三个“向”组成的排比句,容易被看作有新鲜感的句子,但有的学生认为“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才是有新鲜感的句子,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也没有见过其他同学这么做,更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小鸟打招呼。学生找出这一句子中的新鲜感,说明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会了把平常的事物写得有特色的表达方法。
深度加工是用教材教的一种体现,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进行的单元有效整合,包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开发和利用通常表现在使教材内容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
如教学《四季之美》一课,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属于表达方法方面的知识,教材中只是通过文本中出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从中理解与把握相关知识。对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从中学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方面的知识呢?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对应写了一个季节的“美”。因此,笔者以第一自然段为例,让学生阅读之后提出自己最想提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文本结构,判断文本在所描写的对象上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能不能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对这一描写方法进行推论。有的学生提出课文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春天的美,找到作者表达的秘妙是只写一点的方法,即黎明时分东方天空的颜色,虽然用了动词描绘,但属于静态描写;进而推论这是像拍照片一样,整体与部分具有和谐美。学生有了这样的深度理解,之后才能举一反三,学习其他三个自然段中的动态描写以及动静结合等方法。
语文深度学习的发生离不开高阶思维的支持,换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高阶思维的有效训练,达成深度学习目标。
在一般单元课文学习中,思维训练属于隐性要求,笔者通常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而在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和第八单元中,教材将思维训练作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安排学生训练。其中,第六单元在“思维火花”的主题下安排学生训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八单元在“幽默智慧”的主题下安排学生训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感受课文的风趣语言”,很明显两个单元都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言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此,在第六单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复述故事中既重视情节的连贯,又注意情节的转折,训练学生言语思维在概括上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在第八单元教学中,笔者在解密文本表达方式的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言语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语文深度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需要与文本、作者、教师及同伴之间开展深入对话与思维碰撞,体现学习上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双线组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主题‘深度學习’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21)GHB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