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双线并进教学追求例谈

2023-05-30 06:59赵晓霞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灰雀列宁自然段

赵晓霞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指向阅读的要求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灰雀》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编者在课后练习中安排的训练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这些训练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要求。

学生喜欢小鸟,熟悉的小鸟也不少,但不清楚课文中出現的灰雀。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灰雀有所了解并喜欢上灰雀,笔者通过课件呈现灰雀的多种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你喜欢图上的小鸟吗?能说出喜欢的理由吗?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小鸟,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喜欢呢?

有的学生说喜欢图片上的小鸟,因为小鸟很漂亮,想拿手机把它拍下来;有的说喜欢小鸟,因为小鸟胸部的羽毛很美,想给它喂食;有的说喜欢小鸟,因为它的眼睛很机灵,想经常听见它唱歌;还有的说喜欢小鸟,因为没见过,想养一只天天观察,等等。学生在说话训练中,都能注意两点:一是说出喜欢的原因时用“因为……”进行介绍,二是谈了自己想怎么表达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学生的这些想法与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对灰雀的喜爱以及喜爱的方式方法形成了比较,为全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在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圈画出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惹人喜爱”。于是,笔者先让学生读出描写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公园里有一棵……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再比一比谁能读出喜爱的感情来,学生注意到既要读好“粉红、深红”这些表示灰雀颜色美的词语,又要读好“来回跳动”表达灰雀动作轻快、敏捷的词语,还要读好“婉转”所表达的叫声动听的效果。接着,笔者让学生聚焦列宁的行为进行体会,学生读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抓住了“每次”“仰望”“经常”等词语。“每次”表示没有例外,总是这样,说明列宁与灰雀相见已经成了习惯。“仰望”在抬头看中还包含着寻找、欣赏的意味。“经常”说明列宁总记着要给灰雀带点食物,表达的都是对灰雀的喜欢。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喜欢的具体表达方法。

在课文第二至第十自然段中,主要是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灰雀进行的对话。分角色练习对话只是训练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形式,训练的关键则是揣摩人物在对话时的内心活动与心理变化。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前后的内心变化。以读好列宁的对话为例,先是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说的话——“孩子,你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准确描述灰雀的特点,说明列宁对灰雀十分熟悉,知晓每一只灰雀的特点,急切询问的语气,说明列宁不见灰雀时非常着急的心情;后来,列宁在小男孩的话语中察觉出灰雀的去向后,不是急着逼迫小男孩放回灰雀,反而是自言自语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样的语言中充满了对灰雀的关心和喜爱,既是对小男孩的温馨提示,又表达了强烈的愿望,还给小男孩留足了面子。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在对话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与变化是《灰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如列宁在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中察觉出端倪后,竟然是“自言自语地说”,针对这一表现,笔者向学生提出疑问:“列宁真的是在说给自己听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如果是你,有没有更好的说法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探究,在揣摩人物内心中获得问题的答案:列宁这样说的用意是不愿直接拆穿小男孩的说法,表达的是对小男孩的一种关心与呵护,让小男孩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灰雀》一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揣摩、品读、感悟,让学生在多样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

猜你喜欢
灰雀列宁自然段
《灰雀》读后感
《灰雀》读后感
小白云和小灰雀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美丽的秋天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