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小玲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多课余时间发展爱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双减”政策倡导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开放式的教学思想,有利于转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评价方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顺应“双减”政策的要求,精心研究数学作业的内容,进行精细规划、精准分层,严控作业总量,丰富作业形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文章分析了“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阐述了小学阶段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探索了具体的作业设计方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在以往的数学作业布置中,很多教师片面地重视作业的“量”,忽略了作业的“质”,热衷于“题海战术”,为学生设计大量的重复题,作业量过大,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影响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此外,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很多家长也受到了影响,认为多做题是提高成绩的唯一方法,为学生报课外补习班,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双减”政策能够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让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解决“做什么作业”“怎么做作业”和“做多久作业”的问题,推动教学提质增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思想上认同“双减”政策,从行为上落实“双减”政策,将作业设计作为突破口,推动数学教学提质增效,从多个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1 “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双减”政策能够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教育责任回归到课堂上,提高“教”的质量,提升学生“学”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双减”政策能够对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布置预習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差异开展教学,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设计时关注每位学生,提高作业与学生的适应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将“双减”政策作为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增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适应性,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成效。
1.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是对落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纠正,其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做作业的速度较慢,作业中的错题较多,知识漏洞难以弥补,数学成绩较差,心理负担较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双减”政策,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同时设计趣味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和实践类作业,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作业质量。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需要认真分析什么样的作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优化作业设计,让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
1.3全面优化教育生态
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改善教育生态的有效方法。“双减”政策的落实,有助于全面优化教育生态,让教育事业取得进步。当前,很多家长都存在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对分数过于看重,甚至会逼迫孩子上辅导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教育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在“双减”视域下,学校、教师能够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和沟通,凝聚担当共识,改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扭转以往片面的教育评价导向,使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得到改善。
2 “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2.1趣味性和开放性原则
数学作业是培养学生学习技巧、训练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方法。教师需要巧妙设计作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双减”背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入更多趣味素材,设计开放性习题,运用趣味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对于小学数学作业,很多学生不愿意深度思考,甚至会对数学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数学问题中设置悬念,转变设问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完成数学作业,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把握好作业的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任务。
2.2层次性和灵活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较大差异,一些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较快,愿意接受难度更高的作业,一些学生做题速度慢,很难独立解决难题和复杂题,心理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以往“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方法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引入层次化作业,对作业进行灵活设计,提高作业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合理分配作业的难度,布置分层作业,还可以设置“作业自助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层次性和灵活性原则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全面优化作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2.3实践性和综合性原则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很多数学教师片面地注重书面作业的布置,忽略了作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没有将家校合作、学生小组探究融合到数学作业中,导致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方面遵循实践性和综合性原则。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家校合作作业、学生小组合作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观看视频、做数学游戏等方法完成作业。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数学作业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采取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方法,进一步凸显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3 “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3.1严控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负担
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作业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在实践当中,数学教师需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保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学习阶段相适应,这样才能提升作业的价值。为更好地控制作业总量,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每天完成数学作业的时间,然后精准布置作业。此外,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作业的质量,剔除重复的作业内容,努力减少高消耗、低效率的作业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技能的提升,使学生通过作业巩固基础知识。总而言之,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3.2注重分层设计,优化作业梯度
在“双减”视域下,教师需要逐步推进分层作业,采用层次化的作业设计方法,一方面,要对学生分层,结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另一方面,要对作业进行分层,划分出作业的难度梯度,让成绩好、基础扎实的学生完成更多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题目,让成绩一般、做题速度较慢的学生完成相对简单的作业,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布置分层作业时,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掌握教材当中的知识点,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然后分析学情,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规划不同难度梯度的作业。通过科学设置分层作业,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快速完成作业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额外训练,结合自身的时间安排完成选做题。
3.3引入生活素材,提高作业趣味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引入生活化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题目情境。在以往的作业布置中,很多教师习惯根据课本习题和课外练习册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单一,学生难以全神贯注地解题,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应付作业。为此,数学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将小学数学作业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新颖的问题,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化的素材,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根据一天的温度变化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展现一天内温度的变化情况;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当月的气温变化,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记录自己零用钱的收支情况,用折线统计图展现零用钱总额的变化。
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应用现实生活经验完成作业,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在“月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该月中哪一天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一天的平均氣温最低?哪几天的气温上升最明显?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3.4丰富作业形式,布置实践作业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质量,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在数学作业中获得提升,教师需要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布置实践类作业,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记忆效果,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年、月、日》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书面作业和实践类作业整合起来。在书面作业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题目:一年当中有多少个月份?其中包含几个大月和几个小月?有一个月份的天数最少,是几月?2008年是闰年还是平年?这一年共有多少天?
教师可以布置实践类的数学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查找关于年、月、日的资料,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制作思维导图或者手抄报。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幅精美的年历。在实践类作业中,学生可以将月份的口诀、平年、闰年、季度、星期、大月、小月、特殊月等知识点整合起来,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强化记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数学作业设计方面应用创新思维,充分凸显作业的发展性,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完成数学作业,提升学习能力。
3.5设计前置作业,提升自学能力
在“双减”视域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资料,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片面重视课后作业,采取“先教后学”的模式,忽略了预习作业的重要性。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作业结构,适当布置前置作业。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视频观看作业、基础知识预习作业,同时设计导学案、课前习题,通过前置作业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做到以学定教,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前置作业,为学生发放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视频讲解,自主学习,然后布置如下训练题: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4和24、24和48这两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18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前置作业是一种预习作业。通过设计前置作业,学生可以提前掌握基础知识点,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另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前练习中了解学生的薄弱点,从而精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教师要从作业设计方面入手,减轻学生负担。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为学生布置选做题,还需要融合生活素材,创新作业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领会“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作业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低效作业、重复作业,科学控制作业量,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提升。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性,但是在作业布置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尝试新的作业设计方法,借助作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确保课后作业能够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进而提高作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爱金.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有效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8):192-194.
[2]刘芳.浅谈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3):77-78.
[3]黄庆松.“双减”政策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江西教育,2022(8):52-56.
[4]隋梦聪.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J].新校园,2021(11):59-60.
[5]宗若灿.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江西教育,2021(3611.57):56-59.
[6]李楠楠.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