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实践

2023-05-30 09:47张丹
家长·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张丹

小学阶段正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强化课堂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语文是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内涵较为丰富,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现实中,正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独特魅力,使得语文教材包罗万象。新时期课改背景下,为达成科学育人目标,需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发挥语文教学育人功能,改变语文教学现状。面对农村教育的不足,同样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巩固农村教育成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充实农村语文教育的内涵,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

一、语文教学阶段传统文化渗透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经得起历史长河检验和反复推敲的,属于千年文化的沉淀,更是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发人深省,对推动社会发展、助力中华民族进步的作用显著。新时期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获得出色的教育成果,需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借此完善教学体系,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同时科学有效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合理化方式,学生掌握更多语文素材,积累丰富且优质的文学知识。

(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还在成长发育期,心智启蒙尚未完成,思想、行为等方面还在发展中,具有较强可塑性。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在此时进行文化渗透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帮助极大。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囊括了令人深思的先哲事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些先哲事迹可应用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有效培养学生品质以及道德涵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事实证明,以上这种教育方法,可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防微杜渐,防止学生思想被侵蚀,对学生发展帮助较大。

传统文化的渗透,除了对学生的三观养成有所裨益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量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拥有文化素养。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当代教育教学则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修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达到科学树人的教育境界,渗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文化修养的基础。例如,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为启蒙学生的思想,可引导其深入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借此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三)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渗透力强,影响范围广。我国兼容并包的理念,促使外国文化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并挑衅着传统文化。例如,年轻人崇尚外国文化,喜欢过洋节,喜欢看外国电影。为了保护文化资源,防止学生思想被荼毒,需将传统文化根植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手段弘扬传统文化。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方式不仅可发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

二、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

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有多种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自然渗透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在韵语识字和字谜识字中渗透文化

在识字中充满传统文化色彩,如根据《百家姓》创编的《姓氏歌》,其中就蕴含了传统姓氏文化。猜字谜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的文字游戏,其中蕴含的语言文化丰富,象征着中国文明。另外,字谜贴近学生生活,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读起来生动有趣,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力的养成,全方位感受文化魅力,体会中国汉字的精髓。

(二)利用儿童诗传播文化

例如,《祖国多么广大》就是较好的教育题材。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以及教师的引导,可以感受到广阔天地,感悟祖国地域的宽广,利用良好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三)利用古体诗传播文化

在现实教学中,古体诗中的文化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古体诗传播文化。以《池上》《小池》两首诗为例,诗词中诗画融合,意境悠远,借助古诗的朗诵和讲解,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效果显著。

(四)利用优秀名言警句传播文化

教学中一些名言警句也可以起到启迪小学生文化感悟的作用,如选自《论语》的警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可以给学生良好启发,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五)利用蒙学教材传播文化

蒙学教材的节选内容,最具代表性的有《人之初》等。蒙学教材的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助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夯实基础。

(六)利用散文教学传播文化

如《端午粽》这篇文章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介绍,这篇散文生动介绍了节日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来历等,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了解家乡习俗。

三、语文教学阶段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实践

(一)识字教学中高质量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涉及内容较多,它是由多个单元模块组成的,其中识字教学是核心,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基础地位非常牢固,属于重要教学内容。另外识字教育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起点,重要性不言而喻。汉字是全世界范围内文化内涵最深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在世界文明中汉字的价值无可替代。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为强化教学成果,提高汉字教学质量,需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借此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汉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还可以让小学生时刻被汉字背后的文化熏陶,日积月累提高文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爱”字的时候,可利用板书或多媒体呈现繁体字“愛”,并对汉字结构拆解,利用趣味教学方式,加深学生记忆,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词,老师可以先举例,像“爱父母”“爱朋友”最后引申到“爱祖国”等。通过这样的途径,强化教学成果,有效渗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二)阅读教学中高水平渗透传统文化

深度挖掘语文教材可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水平,为教学创新提供思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寓意深刻,是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整合,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利用合理化方式使阅读教学达到预期。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教师教学中可有效渗透重阳节的知识,利用教材文章作为载体,了解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有效完成文化渗透后,不仅可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弘扬传统节日知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显著。语文教材中不仅有涉及传统节日的课文,还有很多会涉及“忠”“信”“礼”等,为此分析课文的时候,教师需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利用合理化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高效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诵读经典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需加强引导工作,结合学生能力、年龄特征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多利用情境教学,巧妙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现实教学中,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要善于利用启蒙教材,对学生耐心引导,指导其完整诵读《三字经》,通过朗朗上口的诗句,强化学生的文化感知力。除此之外,加强唐诗宋词的学习,重视学生朗读训练,在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达到文化教育效果。

(三)写作教学中高水准渗透传统文化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整体框架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合理实施的有效载体。要想在写作教学中高水准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布置写作任务前期,要围绕传统文化立意,针对性指导学生写作。写作教学中,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立意,让学生围绕这些节日去练习写作。为丰富写作内容,学生会去查找有关节日的一些信息,例如传统节日的由来、人们的庆祝方式等,从而联想到划龙舟、吃粽子。老师可以适当引导,例如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像屈原为何跳江自尽等。利用启发式教育方法,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学习历史文化。这样的写作任务安排,教学实践意义巨大,不仅能催化学生写作动机,还可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

(四)活动教学中高效率渗透传统文化

在日常教学中,为实现传统文化弘扬,提高语文课堂品质,实现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次融合,需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文化教育,强化教育成果。活动的开展需结合学生实际,在全面了解学生能力、发展潜能和文化爱好的基础上,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例如,在小学生入学时,可举办类似“开笔礼”活动,借助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文化思想在小学生心中扎根。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达到科学育人的效果,教师也可积极创办新颖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书法竞赛、学生詩词朗诵比赛等。无论是书法还是古诗词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书法鉴赏活动的开展可使小学生热爱书法,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文化传播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修养,实现素质教育。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启示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新时期,农村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为改变课堂现状,需积极营造课堂氛围,全面渗透文化教育,启迪学生的文化思想,让农村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拥有优质的语文素养。事实证明,只有教育环境到位,文化氛围浓厚,才可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树立农村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学生自觉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为达到理想教育成果,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善于提高教学灵活性,积极营造课堂氛围,注重教材内容内化,发挥文化内涵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老师要提高职业素养,利用自身言谈举止感染学生;教师要提高文化功底,教学期间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深挖传统文化要素,积极与学生沟通,就某一文化现象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以生动、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升级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融入故事开展文化教育

小学生注意力难集中,总是三分钟热度。要想实现文化渗透,提高小学生文化品位和修养,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总结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合理优化教学方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多应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多融入故事情节,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改变知识输入的形式,可从源头催化学生热情,使其爱上语文,认真了解传统文化。教学期间,可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一些传统文化。例如,中国人是十分讲究“谦让”的,谦让是国民素质和传统礼仪文化的体现,培养学生谦让的性格对学生今后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此,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可在语文知识传授中导入《孔融让梨》故事,借助小孔融的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促使学生受到启发,深入理解“谦让”的内涵。经过教学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导入,可加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将“谦让”印在脑海中。如果老师只是单纯讲解什么是谦让,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还会形成较大的抵触心理,但通过讲故事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将孔融作为榜样。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可以提问“平时在家里,当亲戚聚在一起,会发生哪些谦让的事情?”利用提问,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养成“谦让”性格。

(三)走进实践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高效传承文化内涵,需设法引领学生多走进生活,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文化教育的特殊功能。首先,扩充课外阅读量。课本知识学习完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累一些课外阅读知识,全方位接触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其传统文化的知识面。其次,多组织竞赛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类直观、形象的比赛,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例如多开展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综合性课外实践活动,设法激励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价值,争当传统文化传承人。最后,带领学生开阔文化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博物馆、红色旅游地等,带领学生碰触传统文化,增加文化交流体验,加深传统文化的记忆,小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对此进行发扬。

五、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已久,不仅仅是重要的遗产,在新时期更是被赋予了教育价值,我们要不断继承发扬,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结合现实经验可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通过文字、诗歌等不同形式展现,因此现实教学中,教师需掌握传统文化高效渗透方法,借此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文化渗透有效性,合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持续强化教学成果,教师应积极探索文化渗透新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有效渗透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2021]GHB07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