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从福禄贝尔的恩物到蒙台梭利的教具,有关幼儿游戏材料的实践研究一直是幼教界的热门课题。九年前,为了打破教师过度设计玩法的“假游戏”状态,从开放性材料入手,开展了幼儿主导、教师退位的“小碎件游戏”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松散件游戏、小零件游戏,即“Tinker tray”(修补匠托盘)或“loose parts”(松散活动设计),也有人叫它“Invitation to play”(游戏邀请)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本文从我园“小碎件游戏”九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阐释了我园对小碎件游戏的理解,分析了小碎件游戏材料的选择要点,总结归纳了组织小碎件游戏的运行范式,提炼了小碎件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方法,对当下开展类似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一、什么是“小碎件游戏”
(一)小碎件
“小碎件”是经过筛选的、未设定目标、未设计玩法的开放性材料,是儿童在游戏时可以移动、操作、控制和改变的物件和材料。儿童可以用几乎无穷尽的方式来搬运、组合、重新设计、排列、拆开、复原开放性材料,这些材料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它们可以被单独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结合在一起使用。幼儿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自主地用这些材料玩出无限种花样,将材料自身拥有的典型价值和延伸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二)小碎件游戏
小碎件游戏是幼儿运用“小碎件”开展探究、创想、扮演的活动,它没有被教师过度设计,而是由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为主导,自主选择材料所产生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充分享受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伙伴、游戏玩法的自由。
小碎件游戏是以幼儿为本位的活动。在游戏中,依托“小碎件”建立新知识与幼儿原有知识图式之间的联系,从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寻找规律,寻求解决办法;教师在不断尝试、反复、体验、总结的过程中,大脑中逐步建构、完善了幼儿认知图式;幼儿通过分享、交流、实践不断保持游戏的热情,进入新的“联系”阶段。
小碎件游戏呼应着课程游戏化精神,旨在提高幼儿成长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全方位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二、呵护幼儿对材料的好奇心
幼儿是通过与人、环境及材料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在小碎件游戏中,不同材料蕴含了不同的教育价值,不同的材料会让儿童萌发出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因此,在选择“小碎件”时,除了要讲究材料的安全与卫生,还要考虑“常见”“好玩”。
(一)小碎件很常见
小碎件不追求新、奇、特,而是追求生活味和自然味,因为这是幼儿最熟悉的环境中的材料,幼儿、家长、教师不仅容易收集,还能形成长期收集的意识。常见不代表常玩。很多家庭中的瓶瓶罐罐、纸箱布絮等物品用完就扔。大自然里的石头、树枝、落叶、松果,处于当时情境下可能会产生一二行为,过了也就过了。当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单独或组合使用时,就能展开一次次不同的游戏,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观察、指导和评价,不断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
(二)小碎件很好玩
首先,好玩意味着“值得玩”,教师需要判断小碎件的价值,它能实现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是否能提升其原有经验等;其次,好玩意味着“好奇心和探究欲”,幼儿对小碎件材料是感兴趣的,能在游戏中产生比较专注的探究等行为;最后,好玩还意味着“学习在发生”,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幼儿在开展小碎件游戏的过程中动手动脑,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已有经验进行再创造,知识、能力、情感等得到提升和拓展,并且发生质变。
三、推进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若干策略
(一)顺应好奇心,收集材料
小碎件游戏玩什么是由幼儿决定的。通常来说有三种可能,一是来自幼儿一日生活中对某类材料的浓厚兴趣或游戏行为;二是上一轮小碎件游戏中幼儿关注的辅材可以成为新一轮游戏的主材;三是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材料,教师捕捉到小碎件游戏的主要材料就可以着手进行收集。海报发布——收集材料——检查清洗——分类整理,这是完整的“小碎件”收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全程参与,教师需在幼儿有挫折时,给予其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适宜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以及有效而适时的引导者,与幼儿共同完成材料收集。
1.海报发布。
当确定当下幼儿要收集的小碎件材料后,教师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海报展示在幼儿园公告栏,以告知园内其他幼儿和老师以及全园家长为收集做好准备。
2.收集材料。
运用多方资源收集材料是材料收集的一个方式。尽管各班确定的可能是一种或者一类的材料,收集是面向全园,通过大家的力量一起进行收集,这样材料的数量会更足,同类不同型号的材料会更多样。
3.检查清洗。
幼兒和家长收集材料后会进行第一次的清洗。把材料汇总到幼儿园后,老师还需要再次检查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整洁度,如铁罐的开口是否锋利;奶粉罐、酒瓶等是否可以完全清洗干净等,确保幼儿在游戏时不会接触到破损、肮脏、生锈的材料,以免给幼儿带来伤害。清洗过的材料需要晒干晒透才可以进入下一流程。
4.分类整理。
此时,幼儿完全掌握了材料的主导权。他们通过讨论决定材料的放置地方、收纳和分类方式,制作分类标志,合作整理材料。比如,幼儿发现教室无法收纳大件材料时,会考虑是否可以放在走廊,如果走廊没有合适的位置,那么考虑幼儿园其他空置区域是否可以存放。很多时候幼儿的想法是比较简单的,只有在游戏中才会发现诸如“不方便取放”“带到室外没有合适的收纳盒”“整理需要花很多时间,很麻烦”之类的问题。这样的体验会让幼儿在下一次分类整理材料中尽可能规避这些问题。
(二)自由把玩,聚焦观察
小碎件游戏和其他游戏的区别之处,除了材料的开放性之外,游戏的发生、发展、结束都是以幼儿为主导的。幼儿亲自参与收集材料的过程,正是他们对材料“热乎”的时候。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这就意味着游戏在开始时,我们要给幼儿纯粹“玩”材料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方式探索物体,建立个体经验与材料之间的链接,产生符合幼儿当下经验水平的表达。
如,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材料的特性,了解材料的总体特征(重量、厚度、长度、宽度等)和各部分特征(大小、数量、形状等);了解各部分的结构和可移动性;感知材料的质地,包括材料的种类(质地、软硬、颜色对比),材料的视听觉效果;动作发展,包括操作中所要求的精细动作、协调性水平;安全性,包括材料的易碎牢固性,边缘、点、角的锐利性。通过重复把玩,幼儿对低结构化材料的特点逐渐熟悉,对其掌握和巩固相关知识和能力都有极大的意义。
教师要注重观察和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表达倾向,如建构、美术、探究、扮演等,以便从多数幼儿的行为中总结出适宜的游戏类型,偏向美术创作表现、角色扮演、建构游戏、科学探究、生活技能等,使幼儿在小碎件游戏的推进中获得多维度发展。
(三)深度探索,及时支持
从纯粹“玩材料”到添加其他的辅助材料,其中的演变不是由教师想当然决定的,而是基于幼儿纯玩材料的状态和表现,是教师在充分观察基础上的理性引导和尝试,往往改动一小步,小碎件游戏就能发生大改变。
比如在大班小碎件“回形针”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幼儿纯玩回形针只产生了偏向美术领域的平面作品,且作品内容不够丰富。对照《3-6岁儿童发展指南》大班领域幼儿关键经验,在分析回形针这一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不应该将目标定位于简单的美术创作,而是引导幼儿建构立体的美术作品。“让回形针立起来,变成更多其他的作品吧!”新要求的提出给幼儿带来了挑战。他们主动询问教师“教室里的酒瓶塞能用吗?我需要它。”“我可以用橡皮泥和吸管吗?”自主找辅助材料,幼儿自由创作出“秋千”“桥”“路灯”等等一系列的作品。
再如瓶盖创意组合活动,幼儿表征了海底的水草;盒子反复叠高,幼儿控制平衡;敲打树桩,幼儿再现打击乐的经验;马赛克上架着小纸板,幼儿感知中心点和重心;纸筒和硬纸板组合,幼儿建构着地底下的排污管道等,幼儿的表现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打开新的认识幼儿通道,“幼儿是否在积极地思考”“生活经验是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是否多元化”“活动中同伴的合作顺畅吗”“幼儿是否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等,小碎件材料活动便于教师更全面、更清晰地捕捉并读懂幼儿当下的经验水平、行为特质,了解其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小碎件游戏独特的开放性质激发了幼儿内在的、向上的、创作的某种动力,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有创意的行动者,是能解决问题的思想者,是会合作沟通的学习者,游戏中他们自由选择材料,决定玩的主题、内容和伙伴;思维活跃、乐于创造、大胆合作;身体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明显;空间概念、记忆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小碎件游戏灵动的组织指导给予了幼儿大量的发挥主体性、习得生活技能的机会,他们协调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尝试解决冲突和纠纷,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另外,小碎件游戏还遵循了幼儿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不是“被告知”的原则,对幼儿必备生活品格的习得和掌握具有良好成效。
(四)分享交流,拓展提升
小碎件游戏中,幼儿始终在与材料积极互动,不断地探索、想象、思考并行动,积极主动地积累自己的经验。在探究之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最真实直观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并都有表达的意愿,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成果用绘画、记录表、照片等方式进行表征,帮助幼儿用符号将自己的作品记录在纸上,并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要安排评价环节,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连评。
1.自评。
幼儿用“画出我的作品”“说出作品的故事”向同伴和成人展示自己的游戏成果,从中体验到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如小班“玩贝壳”游戏中,幼儿说“贝壳和海螺一个一个排队,排长长的队。”“两个小贝壳坐一个树叶船,这么多小贝壳,他们一起去玩。”“小贝壳在海底里,它的家里有很多彩色的小石头。”
2.互评。
在分享阶段的“自由参观时间”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主题设置不同的奖励方式。如小碎件游戏“三根竹子”的奖励是熊猫,得到熊猫最多的就是本次游戏中最受同伴欢迎的作品(或创意或情境)。小碎件游戏“石头迷宫”的奖励则是玩迷宫,幼儿在评价时玩玩同伴的迷宫,人气最高的迷宫自然就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了。
3.连评。
游戏时,连评发生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以成人评价为主。当幼儿反复摆弄材料无从下手时,当幼儿与同伴发生争执时,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当幼儿收拾整理材料时,适合教师介入的时机,连评就可能发生。通过评价环节,幼儿对小碎件游戏保持了热情,获得了真正的满足感,他们的创作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同时他们还了解并习得了同伴有益的经验。
四、“小碎件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方法
前面提到,小碎件游戏是幼儿主导、教师退位的游戏。当幼儿在小碎件游戏中拥有自主选择自由支配的权利,观察就成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了解幼儿的经驗、学习、发展、困境和差异,对幼儿做出科学适宜的分析与指导。
(一)教师要知道“看什么,怎么看”
一看幼儿选择的游戏材料,分析材料特点以及幼儿使用材料产生的游戏行为(角色扮演、建构游戏等)。二看幼儿游戏的状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等,幼儿之间是否有合作,如何合作。三看游戏过程及呈现结果,完整游戏时间内同一材料是否有多种表达。
(二)教师要知道“记什么,怎么记”
一是用照片和视频记录游戏过程、状态和结果。对同一个幼儿,记录了他成长的过程;对同一种材料,记录了不同的玩法;对小碎件游戏本身而言,记录了教师对游戏的思考与实践。二是用录音或文字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与动作,比如“小碎件游戏记录表”,它是正式的、完整的表格,结合表格对幼儿发展进行分析,做出下一步活动的建议;还有一些非正式性的,如“观察手账”,记录幼儿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通常,这几种观察记录方式在小碎件游戏中交叉使用。
另外,幼儿园可以成立由专家引领的观察研究团队,从现场研讨到案例剖析,从观察计划的制定到内容、策略的反思,基于教育场景,重新认识观察,提高教师观察技能,为小碎件游戏的深入开展和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结语
“幼儿自己就是设计师,他们是工程师,是思想家,正在搭建自己的宫殿。通过游戏、合作以及老师的支持,创建出充满爱心和快乐的世界。”美国玩具设计师卡斯·何曼教授的话正道出了小碎件游戏的精髓,即相信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