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怀
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内化,通过科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大好时机,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必须基于传统文化的特点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为小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形成的各种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征,包括古诗、古文、戏曲、国画、书法、民族传统服饰等,都是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受到了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集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不同优秀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形态。我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时间沉淀到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素养有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
二、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人才培养是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须要让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缺乏良好的文化素养培养。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阶段展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使命感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必须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促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自觉领会传统文化中保存下来的思想结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对各种历史事件以及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及自豪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中不断强调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能够有效激励到学生。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
由于受到各种文化及不良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思想和观念逐渐消失,社会上经常会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这对当代人才培养造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随着这些不良风气在学生中的不断扩散,学生的價值观念和道德素养也在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将我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神文化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效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够让学生在成长中始终确立正确的方向,不被不良社会风态所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我国几千年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仍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文化素养,也能够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自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加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建设
在学生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扩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凸显出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并将教育理念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学队伍,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理解并学习传统优秀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教育生活当中。
三、当前小学生文化素养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无数先辈的心血和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先来了解下当前小学文化素养教育现状,主要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但并未树立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
当前我国不断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诗词、汉服都成为现阶段学生最喜欢的传统文化内容,在网络上也有极高的热度。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传统文化只能算是学生兴趣爱好的一小部分,因为在现代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学生会受到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很容易会被一些西方不良文化内容所影响,所以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中心意识,没有主动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也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兴趣,但随着年龄增长兴趣会下降
经过调查数据显示,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质量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下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到了初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学生会逐渐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到大学阶段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维持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这也就说明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关联性,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教育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教育方法很单一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获得知识的累积,但是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各种资料和书籍展开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十分单一,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与普通的文化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没有博物馆、剧院等设施,学生只能通过书本和图片了解传统文化,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也就需要教师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价值。
四、提高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这些教育内容,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一)开展古诗朗诵,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是小学语文中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也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古诗词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可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教育引导活动,同时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开展“经典古诗朗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可以朗诵古诗,而且可以编排古诗舞蹈,让学生诵古诗、演古诗、唱古诗,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学生通过参与古诗朗诵活动不仅可以对优秀的古诗文张口就来,而且对古诗词深邃的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影响了自身的言行举止,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内在的气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塑造了良好的外在形象。
按照学生的学习周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定期组织古诗朗诵活动,在朗诵活动开始之前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通过查询资料、阅读古诗的方式深刻理解古诗。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在学生真正理解古诗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进行朗诵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诵古诗表达出古诗中蕴含的思想,这就可以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朗诵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设计朗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朗诵,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地延伸。
(二)展开积极交流,辨别和评价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有不同分支、不同内容,而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部分。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还需要让学生正确辨别和评价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辩论赛”“国学讲堂”“诗词大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好网络以及各种传统文化资料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各类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辩论赛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展开辩论,并指出传统文化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優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主动发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学讲堂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担任讲解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示空间,也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掘中获得内化;在诗词大会中,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展开趣味游戏活动,深刻感受传统文化
相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小学生更喜欢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表演传统文化也是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展开一些趣味性游戏活动,比如加入当前流行的汉服元素,汉服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身着汉服表演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所创设的美好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汉服表演道具,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制作以及古人制衣的智慧。其次,让学生根据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展开角色扮演,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形成,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最后,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戏曲表演、蹴鞠游戏,通过这些游戏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树立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当下小学生家庭作业少了,课后服务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在这里施展才能,学生在这里汲取营养,师生尽情展示,各得其乐。学校、教师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学生表演戏曲,让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传统剧目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从而走向社会,让更多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成立各种社团,让活动专业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不仅要求教师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树立起传统文化素养,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中。另外,教师也必须要正确认识自身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教学现状设计一系列高质量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及学习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社团活动有效克服了传承文化活动的随意性、间断性、强制性、阶段性。学生入校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喜欢的社团,社团成员不受年龄的限制,当六年级学生毕业走了,低年级学生就又上来了,一波接一波,永远不会中断。为了让社团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形式喜闻乐见,可以大胆聘请校外专长人员进校指导或者任教。这些人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的技能得到了锻炼,兴趣变成了专长,使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五、结语
传统文化素养是当前优秀人才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特质,也是当今乃至将来中国社会一定要拥有的精神财富。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并与课后服务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优秀文化素养内化为精神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优化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意识,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于学生的脑海,举手投足之间散发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