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并且喜欢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时期也就成为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需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知识以及生存技能等内容,还需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幼儿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合适的养成策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通过选择合适材料、积极引导、组织户外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等措施渗透科学探究精神,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选择合适材料,促使幼儿主动探究
幼儿园设计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具有科学性、简单性、可操作性、生活性等特点,既要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又要保证幼儿能够理解探究内容,这样才能通过活动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在开展科学区角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多样性,材料的难易程度要合适且容易理解,方便幼儿进行操作。这是因为如果使用的材料过于复杂,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积极性;如果使用的材料非常简单,可能会导致幼儿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能力以及成长需求等因素,使用合适的材料,促进幼儿探究,并保证研究的有效性,促使幼儿养成科学探究精神。以《乌鸦喝水》作为设计探究活动的素材:幼儿普遍对乌鸦能够利用石子提升瓶子里面的水位,最终喝到水的情况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区角投入新的材料,开展“智取小球”的活动,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泡沫球、清水和较高的量筒。在幼儿初期接触这些材料时,教师只提出一个要求,即幼儿能够成功将泡沫球从高量筒中取出来。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将水注入高量筒中,泡沫球就会自己升高,最终成功将小球取出。这些材料简单,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规律,也符合其动手操作能力,且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可以对水的浮力有初步了解。幼儿熟练使用这些简单的材料之后,可以更换材料,增加幼儿的科学探究难度,如使用金属球、玻璃球以及木球等,引导幼儿探究这些不同材质的小球哪些能够浮起来?哪些小球浮不起来?并且分析原因,探究解决方法。如果在科学探究中使用同一个小球,将其中的水更换成盐水,那么小球向上浮动时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吗?教师分层次、分阶段地投入这些科学探究材料,可保证幼儿活动与幼儿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发展情况相符,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中有积极作用。
使用合适的材料可以将幼儿探究的目标物化,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具有目标性、结构性以及针对性的材料,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就像在上述的研究中,首先,幼儿探索的水的浮力,只要将水注入高量筒中,量足够,小球就会浮上来,可以成功取出小球;其次,探究的是材质不同但是大小相同的小球在重量上会有所区别,如果重量超出水可以达到的浮力,那么就无法取出小球;最后,将水更换成盐水,此时幼儿需要观察小球的上浮情况,分析盐加入水中是否会影响水的浮力。按照不同的階段投放相应的材料,幼儿不会因为一次性投放过多材料而失去探究目标,也不会因为探究的目标始终比较单一而影响积极性。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准备好具有层次性、丰富性且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材料,可提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并使其在探究中感受到乐趣。
二、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幼儿深入思考
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事物的表面现象都会吸引幼儿,但是很少有幼儿会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幼儿通常会对新鲜的事物、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内心不会产生深入探究的意识,这一点在大班幼儿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们对身边的很多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充满好奇心,也喜欢提问,但是很快又会被其他事物吸引,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转移较快,导致幼儿深入探究的兴趣不足。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兴趣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将思维和视野都集中在探究的内容上,并且增强探究的深入性,从而保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例如,在科学区角的活动中,教师投放一份中国地图作为素材。投放材料后的初期阶段,幼儿会将小块放入对应的省份位置,这样的操作对于大班幼儿没有难度,可以很快就完成任务。那么,教师要如何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价值呢?此时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将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养成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析每个小块背后的意义,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查找资料,了解每个小块代表的省份及其具体名称。我国的每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特点,幼儿可以在小块上标注对应省份的特点。随后,幼儿将标记好的小块带回幼儿园,将每个幼儿带回的小块整合起来,组成国家的拼图,此时的拼图与最初的拼图已经有很大区别。如海南省的小块上标注了椰子树、四川省的小块上标注了大熊猫、黑龙江省的小块上标注了雪花和东北虎……内容丰富的小块再一次点燃幼儿的拼图热情。
三、开展户外活动,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好户外活动的机会。户外活动基本上是幼儿每天都需要进行的活动,在户外时幼儿接触大自然,这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例如幼儿在草地上玩耍时发现一个非常好玩的事情:蚯蚓从泥土中钻出来,直立起自己的身体,向上扭动着。幼儿对这个现象非常感兴趣,马上分享给自己的伙伴,大家一起围观,并且在围观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但是并没有得出结论。此时有幼儿想要拉出蚯蚓藏在泥土里的下半身,看一看蚯蚓的整体,并且请教师帮忙将蚯蚓拉出来。教师寻找一根树枝,轻轻地拨开蚯蚓藏身之处的泥土,这时幼儿看见蚯蚓的下半身被死死地咬住,导致蚯蚓露出泥土的部分不断向上挣扎,也就解释了幼儿最开始看见的现象。这是幼儿生活中很难见到的现象,幼儿对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向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蚯蚓是否有嘴巴和牙齿?它能咬住其他小动物吗?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速度快吗?幼儿激烈讨论教师的问题,并且使用放大镜观察,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即便回到教室也会回想自己看到的现象、讨论蚯蚓的结构特点等。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即找到一条蜈蚣,观察蚯蚓和蜈蚣的战争。在这样的科学探究精神养成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大自然资源,提出启发性、引导性问题,促使幼儿认真、详细地观察大自然现象并展开思考,同时引导幼儿采取猜想的方式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由此可见,在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与幼儿的互动。
四、结合现实生活,渗透科学探究精神
结合现实生活,渗透科学探究精神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幼儿的学习经验有限,并且处于人生成长的初期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例如,磁铁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幼儿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材料投放到科学区角,满足幼儿探索磁铁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妈妈回家开门不小心把钥匙掉落在门口玄关处一个非常小的缝隙中,很难直接用手取出来。你们可以帮妈妈想想办法吗?怎样才能快速取出钥匙?此时有的幼儿想到磁铁的作用,提议可以使用磁铁将钥匙吸出来。随后,教师可以利用“磁铁为什么有磁性?从哪里来的磁呢?”等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深入探索,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磁铁时,还可以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使用家庭中常见的缝衣针、易拉罐等作为素材,鼓励幼儿尝试与磁铁接触,观察这些物品是否会与磁铁吸引、排斥;也可以利用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即利用磁铁中含有的磁磁化缝衣针。幼儿不仅可以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物品作为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渗透科学探究精神,保证幼儿的培养效果;同时,与生活结合的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策略有利于幼儿将知识用在现实生活中。
五、尊重幼儿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尊重这种差异性,严格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这样利于增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自信心,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制定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策略时,需要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幼儿的这种差异,并且要保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允许他们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犯错误。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帮助幼儿解决错误,那么错误就不再可怕,同时幼儿也能够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总结经验教训,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科学探究精神。例如: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利用语言艺术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促使幼儿对各类自己不熟悉的、不了解的事物展开探索,探究不同事物的本质以及内在联系。对调皮的幼儿也要耐心地引导,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这一点并不会对幼儿的科学探究产生不良影响,只要教师的教学方式恰当,就能够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教师严格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提升幼儿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在遇到困难以及挫折时敢于直面而上,大胆进行科学探究。
六、加强师幼互动,强化幼儿培养效果
幼儿园开展的任何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互动也是交流的前提条件,只有保证有效互动,教师才能了解幼儿学习和能力的真实情况,并且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幼儿积极互动。首先,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因素,学会从幼儿的立场思考,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真实的想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幼儿,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在与幼儿交流时要注意耐心指导,使幼儿了解到科学探究精神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价值。例如在探究大自然的声音时,幼儿对风声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迫切地想要了解风声形成的原理,并且在探究活动中会出现认知上的冲突,此时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和讲解,帮助幼儿突破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难点,引导幼儿的思维发展,进而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七、分享探究成果,让幼儿体验到快乐
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加强对幼儿的分享探究成果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强调“做科学”的重要性,而“做科学”主要包括观察、分析、实验、交流、分享、体验以及操作等。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分享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让幼儿在探究时获得良好的体验。例如,大班幼儿在植物角种植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有青菜、玉米、番茄以及菜椒等。从种子的选择、种植、照顾植物以及最终的采摘等,整个流程都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开始时,幼儿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每天都非常积极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认真浇水。但是,植物的生长过程相对漫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见结果的,而长时间看不到植物的变化,幼儿就会渐渐失去兴趣。教师需要改变这一现象,不仅要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還要保持住这种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每天认真观察、积极浇水。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分享探究成果的活动,也就是幼儿要记录植物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分享活动,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等。这样幼儿不仅能够了解自己种植的植物,还能够认识并了解其他幼儿种植的植物,有利于幼儿积累更多的植物知识。此外,在果实成熟之后采摘下来,幼儿共同分享,进而在科学探究中产生快乐的体验。
八、结语
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利用科学的策略对幼儿进行指导,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角度,对幼儿加以刺激,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幼儿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教师通过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促使幼儿养成科学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