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数智化时代教与学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出发,探讨“学习路径重构”是达成素养培育的应有之义,呈现区域研究的实然经验。数智化背景下,学习路径重构,是学习变革的关键。在区域推进智慧教育背景下,以培育学生素养为旨归的项目化学习为撬动点,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新的学习路径,设计“前学、共学、延学”的全学程。结合七年级跨学科项目《我为教博代言》,体现素养导向下,基于大数据的支撑,识别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和支持,制定差异化学习方案,实现精准学、个性学、泛在学。
【关键词】学习路径重构;数智化;素养导向;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3-0070-04
【作者简介】张嘉,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21)教研员,高级教师。
教育信息化已走向3.0时代,其显著特点在于数智化,即数字化、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课程从单一的、固定的、线性的标准化走向非线性、动态、具有灵活可变性的课程体系。个性化学习成为关注的焦点,学习者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与变革的能动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1。本文从数智化时代教与学的挑战出发,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例,探讨数智化背景下达成素养培育的关键,即学习路径重构,以及如何实现学习路径重构。
一、 数智化背景下教与学的挑战
数智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层出不穷,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线上学习、混合式学习等。然而,技术的应用是否真正带来教与学的发生?数智化背景下的教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困惑与挑战。
一是如何保证精准學。数智化背景下的学习,资源丰富,学法多样,看似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是否也提高了学习回报率,实现了学生的精准学习呢? 数智化教育是否能够通过大量数据的汇集、分析,让学习指导更精准、更有方向,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适切,落地核心素养的培育呢?
二是如何突破个性学。大规模的传统课堂学习,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路径和内容都是一致的。在数智化时代,海量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全面展开,信息过载、迷航,是否成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阻碍?数智化背景下的学习是否实现了在传统课堂中难以企及的教育功能,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资源与教学,使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按学生自己的节奏学习”成为可能?
三是如何实现泛在学。数智化背景下,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学习路径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泛在的学习场景、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实现及时的反馈回应,提高学生积极性、效能感,促进学生社会化成长呢?
二、素养导向:数智化背景下的教与学目标
伴随着2022年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全面展开。数智化背景下,培育素养导向的人才,“更注重人才的不可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素养与能力”,更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培养2。这样的人才培育需求,呼唤着精准的、个性的、互动的学习方式,是从学习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研究学生的学习路径,有助于教师找到相应的教学路径,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学习路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有序序列,学习者在经历该序列的过程中实现基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体系的掌握、问题解决与任务的完成,从而提升相应的能力3。在传统的学习路径中,学生根据教师统一分配的学习资源,经历以讲授为主的学习活动序列。这样的学习路径设计,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猜想,缺乏教学精准性,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而数智化支撑,可以准确识别学生学习需求,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如思维特征、知识水平等),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和支持,制定差异化学习方案,形成多个不同的、定制化的学习活动序列。这样的学习路径重构让学生的学习精准化、个性化、泛在化,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素养培育。
三、数智化背景下的学习路径重构
“学习路径重构”要与“数智化”高度契合,从课程与资源、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造与重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样态。在区域推进智慧教育背景下,课题组构建了跨界教师队伍,以培育学生素养为旨归的项目化学习为撬动点,设计“前学、共学、延学”的全学程,构建了新的学习路径。下面以七年级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我为教博代言》(见图1)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学习路径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精准学、个性学、泛在学(见图2)。
(一)前学阶段
1.自主测:诊断学情
通过智慧平台,对学生的前测问卷、预习测试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学生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可视化表达,从而明确学情、定位问题、了解差异,为学习路径的重构提供大数据支撑,让教学指导更精准、更有方向。以《我为教博代言》为例,教师利用平台,发布前测问卷,收集信息如“对苏州教育博物馆的藏馆、藏品了解”“可以用哪些宣传方式为博物馆代言”等,在分析学生数据基础上,了解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储备和意愿,选定研究的目标藏馆和真实的驱动性问题。
2.独立学:精准推送
为引导学生能动地自主学习,前学阶段针对学生画像,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夯实概念、补充知识、提供个性化资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所需。如学习平台在“自主测评”模块,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针对答错的题,调整资源推送给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学完再关联检测。被推送的资源统一由区域教师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化、系统化编制。以《我为教博代言》为例,完成“自主测”后,系统会自动给方法掌握不够的学生推送走访、调查等方法指导微课。同时,教师通过前学推送苏州教育博物馆馆藏相关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等。课前学习、课上研究、先学后教,课堂减负增效,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二)共学阶段
1.个性探: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素养涵育,呼唤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个性探”学习階段,以驱动性问题为导向,设计结构化的进阶任务,利用平台为学生搭建更精准、更多样化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支撑,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每个学习阶段,匹配合适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推送与之匹配的资源,引导学生实现选择性探究。学习者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沉浸其中,提高学习的参与度与投入度,实现个性化学习258。例如,在《让“文物”说话》课时中,学生在平板上自由选取“教博VR地图”了解馆藏历史文化,完成教师布置的共学任务。同时,教师推送不同藏馆与藏品的特色简介,支撑学生多样化学习兴趣与需求。共学活动支持“思维导图”“任务”“游戏”“讨论”等近10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索,形成个性化学习路径。
2.协同学:社会建构
协同学习是一种互惠学习,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走向真正的文化适应4。数智化背景下的学习,通过小组学习合作等社会交互方式,开展项目选取、任务分工、合作探究等,进行资料交换和信息互通,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平台通过高阶学的技术支撑,使得协同学习形式更加丰富、互动。例如,在《“慧”作脚本》课时中,教师设计共学任务链,学生小组借助平板,学习脚本片段,分析优秀脚本特质,学生发言相互可见,形成思维进阶;《“帧”选佳片》课时中,学生利用平台模拟展示运镜手法,分析运镜方法及注意点,运用软件模拟剪辑。可视化的互动学习过程,有助于合作学习、高阶学习,实现探究的个性化与成果的多样化。
3.共展评:多元反馈
学习成果的交流是及时反馈与评价中不能忽视的一环,重构的学习路径,应让学生成果展评实时、互动、多元。通过平台的实时展示统计功能,教师可以把小组任务成果推屏与所有同学分享,并实时反馈与评价,呈现结果分析,实现成果的及时分享与思维碰撞。例如,在《我为教博代言》中,利用平台图片收集、实时投屏、作业上传等功能,学生可以分享博物馆走访方案、文案撰写初稿、后期制作片段、发布会策划方案等;利用平台投票功能,小组确定研究场馆、藏品、投票最佳方案、投票成果发布方式等。人网融合的课堂,实时反馈,多元呈现,促进了学生做中学、用中学。
(三)延学阶段
1.泛在学:无界学习
数智化时代,学习者的素养建构,突破了空间、时间限制。重构的学习路径,融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使得项目化学习课时突破了时空。延学环节“泛在学”让学习与成长走向无界。在平台支撑下,学习者可以作为学习主题的发起者,通过查阅资料、发布主题构建“学习圈”,组织圈内的成员进行线上研讨、线下交流,实现多途径问题解决。在《我为教博代言》项目中,学生通过5G网络,实现与博物馆线上互联,实现跨校区远程互动,实现线上成果展示;学生经历博物馆走访、代言后,将作品上传平台“学习圈”分享,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动态测:动态监控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注重教学评一致,实现“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平台加持下,学习者全学程数据被收集,实现对学习者的实时反馈与评价,实现对学习路径的动态监测与调控,有利于下一轮全学程学习。例如,《我为教博代言》入项课,学生完成博物馆参观走访后,根据延学指导资源,分析受众对于博物馆宣传方式的需求,明确下一课时研究问题,进入新一学程学习,形成螺旋闭环。同时,课上呈现的各类成果展示,如研究计划、收集的资料、成果汇报等,都可以自动保存到每位学生的课程学习中,留存Word、PPT、图片、视频等各类过程性数据记录,实现了动态跟踪与评价。
四、成效与展望
(一)素养增量
在数智化赋能下,设计以终为始的全学程,构建新型的学习路径,符合学生兴趣和素养发展。同时,结合可利用的校园、地域以及社会资源,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真实的任务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高效”,在课后实践时“轻负”。我们通过平台进行学生素养的前后测试,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考察,学生的素养增量、达优率、某个能力点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另外一个《打造校史馆》项目,从前后测可见,学生的薄弱素养点,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见,在数智化赋能下,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薄弱素养都有了提升。
(二)后期展望
未来,课题组将继续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深入研究。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路径重构的理论攻坚,研究如何精准刻画学习者画像,如何精准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如何优化学习支架提供最佳学习方法和建议,如何加强师生互动、线上线下灵活切换等。二是进一步加强学习路径重构的实践研究,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反复实践,研究反思。三是深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提升师生应用素养,促进学习方式深度变革。
【参考文献】
[1]陈思颖.教学在场: 数智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联结[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6):59.
[2]唐烨伟. 基于学习者画像建模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0):57.
[3]李怡明.论信息时代大规模课堂中精准教学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17.
[4]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