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祥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对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洪山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洪山实小”)秉承无边界教育理念,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塑造教育本质新观念”“打造校园生活新样态”“营造综合减负新环境”三个维度思考与实践,打好“双减”与“提质增效”的组合拳。通过优化课程表,固化时间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更加多元的选择、更加合适的机会,赋能每个孩子的自我成长,实现倍增效应。
一“校”一策,课后服务有温度
学校课后服务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课业辅导与特色课程。从2022年春季开始,洪山实验小学根据“双减”要求,设置了“1+3+N”的课后服务托管模式——“1”指分层作业,“3”是阅读日、运动日、劳动日,“N”包括77门无边界课程和66个校级社团。洪山实小有一校三区,三个学段分布在不同的校区。学校有近4000名学生参加课后托管,占比超过96%。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们都能结交三个“朋友”:常阅读、爱运动、尚劳动。在课后服务安排上,学校力求做到三个百分百,即家长知晓100%、场馆开放100%、学生愿留尽留100%。综合考虑场馆、师资等因素,学校因地制宜,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差异化的作息时间表,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学习时间。
“练向未来”作业研究聚焦多元分层,精准提质。每个学段的作业要求不同,不同的校区在分层作业时间上也略有差异,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作业时间分别是50分钟、60分钟、70分钟。分层作业在“作业量分层、难度分层、形式分层与评价分层”上系统设计,除了对学生的辅导因材施教,在时间的规划上也做到了按照10分钟口算练习时间、10分钟听写时间、40~60分钟为教师辅导作业时间进行了分段。
一期一会,主题融合有深度
课程领导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学校一直将课程研发能力作为教师发展的第一基本功。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发展,落实2022版新课程标准,学校利用每周的长课时时间开发了主题融合校本课程,作为综合实践课程进了学校的课表。主题融合课程以校园连廊文化为内核,每一层楼对应每一个年级的学习主题,从学会生活到家国情怀,从自我管理到国际视野,课程内容的递进伴随学生六年的成长。
“丝路”农业贸易体验
学校在課程设置中增加了90分钟的特需课程,以兴趣为导向,学生自主选课,混龄走班,充分满足了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此外还有60分钟的主题融合课程,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方式为主,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
学校课后服务标准提出,探索学生在校自主完成作业的有效度,即大约80%以上的学生在校内可完成书面家庭作业。各学科组以作业研制为导向进行校本教研,共同研讨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因人而异的作业模式,以减少学生过度的机械练习和无效作业。
除了通识课程之外,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孩子打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选课走班,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包含了数学思维、人文表达、科技探究、艺术审美、体质健康和劳动实践六个领域的课程。
一步一景,空间赋能有看头
空间育人主张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条理性的逻辑化学习、碎片化的浸润性学习与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学习相结合,此为具身学习的三种样态。
基于学校空间建设的基础设计,学校充分挖掘校园空间的育人价值,在反复论证与持续改进中,循楼而上,创设了“一厅六廊”主题学习空间。一楼创设了一厅一廊,一厅即“一心一意”向党厅;一廊即“一江一城”爱家馆。“向党爱家”为立德之根本,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大厅和走廊分别以党建题材和英雄城市武汉为载体来呈现地域革命文化。二至六楼主题依次为:“一带一路”研习馆、“一朝一夕”体验馆、“一字一珠”阅读馆、“一桥一景”博览馆、“一星一箭”探索馆。研习、体验、阅读、博览、探索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增长才干的必由之路。其中,二楼、三楼、五楼、六楼分别通过“一带一路”“学校历程”“桥梁发展”“航天探索”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楼则通过二十四节气等元素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开放式场域的教育资源链接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模拟现实社会,复刻学习者的认知逻辑和心灵景观,还借助主题融合课程及社团活动课程等,活化学生的具身学习体验,在赋能空间的同时,实现空间育人功效的最大化。
一心一意,多维保障有劲头
教师是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减负与专业发展也是课后服务持续优化的主要动力。为此,学校充分调研,以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过程的真实问题为导向,建立了“三维联动”保障助力教师全情投入课后服务。
课程供给有广度。为了丰富课程资源,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除了充分运用好校内现有软件、硬件,还联系社区、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引入适合的课程资源来补充, 形成了由“本校教师资源+高校大学生资源+社会培训机构公益组织资源”组成的“三管齐下”师资来源模式。外聘教师来校开设课程以公益性质为主,学校适当补助劳务费。
机制保障有力度。为了保障课后服务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出台了课程研发管理办法。一方面建立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为课后服务开发更加优质的课程,形成课程群的聚合效应;另一方面,对课程进行从遴选到实践,再到评价的全过程反馈,通过课程诊断与持续的优化,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的品质。
后勤服务有温度。为了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双减”背景下的五项“惠师项目”应运而生,从教师最关心的减轻教师会议负担、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完善教师激励保障、供应温馨的餐饮服务、优化教师身心健康服务五个问题入手,为教师的物质保障和身心健康提供“双保险”,充分彰显学校对教师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