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琤琤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却发展迅速,此时正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此,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从内引导;不是通过约束和主宰人性,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官能感受和心理体验去建立情感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课文《逍遥游》为例,课文从大意象、大意境、大理想三个层次,营造出一种高远而宏大的境界,以“大”意象开拓中学生“大”视野、“大”意境打开中学生“大”胸襟、“大”理想塑造中学生健全的“大”人格。
一、语文课程有利于提高文化品位、塑造健全人格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放的视野。而语文教育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审美提高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编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助于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此时的他们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的矛盾,错综交织、激烈震荡,有时使他们稚嫩的内心很难承受。而此时也正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认识与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面临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是其理想与信念、世界观与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语文课程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思维互为表里。语文课文的语言和情境为充分激活思维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既有逻辑思维的培养,又是审美的教育,美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就利用这种“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因此,语文课程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从内引导;不是通过约束和主宰人性,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官能感受和心理体验去建立情感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据此教育要求和教育理念,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了文言文阅读量,所选内容、均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具有陶冶美好性情、塑造健全人格的特点。所选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中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其健全人格呢?我们以高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所选篇目:庄子《逍遥游》为例进行探究,其文章汪洋恣肆,意象神奇而宏伟,意境苍茫而辽远,精神境界崇高而伟大,语文课程就可借此经典文章,以其“大”境界、“大”格局,开拓中学生之“大”视野,从而塑造中学生之“大”人格。
二、 “大”境界塑造“大”人格
(一)“大”意象开拓“大”视野
庄子的《逍遥游》(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所选的 《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第一段),在文章的第一段,短短142个字就塑造了体积巨大的鲲、鹏形象。北冥之鲲,身长不知有几千里,而最为神奇的是鲲还能顺势“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只大鹏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宽广,当它“怒而飞”时,“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篇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课文是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一篇文言文。此阶段的中学生们精力充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不喜欢刻板的事物和条规的束缚,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強烈的创造欲,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欣赏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而庄子的这篇文章就很契合他们此时的心灵。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庄子的文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他汪洋恣肆的文章中,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想象力,使他创造出海洋、空中的庞然大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经常提出各种疑问:“鲲比海洋里最大的鲸鱼还大吗?它这么巨大,是如何化而为鸟的呢?它的变化阵仗一定很大吧?遮天蔽日的它翼展得有多大啊?那飞起来不是大半边天都看不见了么?……”课文中呈现出如此巨大、神奇的意象,既能满足此阶段学生的猎奇心理,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又让他们开拓了视野,惊异于原来在看似沉闷、刻板的文言文中,还有如此神奇、如此吸引眼球的巨大生物。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陈望衡先生认为刘勰这几句话可作为审美情感的概括:“一是‘情以物兴’,情感是在‘睹物’即审美感知中产生的。二是‘物以情观’,要求审美者以情感的眼光来观赏对象。”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首先就要选择能引起他们关注的文章内容,而正是庄子这篇文章里的“大”意象,首先入了他们的眼,才能入他们的心,开拓他们“大”的视野,从而触动、影响他们的审美。
(二)“大”意境打开“大”胸襟
巨大的鲲生活在“北冥”,化而为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不管是北冥还是南冥,都是天然形成的大池。大鹏鸟如何飞往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当鹏振动翅膀,激起北冥巨浪三千里,然后乘着六月巨大的海上旋风,青云直上,飞往南冥。
这种庞然大物,不知身长几千里,那能够孕育出它们、承载它们的生活环境,自然也是一望无际的辽阔渺远。如此巨大的鲲,也只有天池大海才能把它孕育,容它深潜;翼展如云的鹏,也只有苍茫青天才能任它自由翱翔;能承载它水击三千里的力,也只有海上的飓风才能让它扶摇直上。只有潛得够深,才有可能飞得更高。只有这样的大环境,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大能力。而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往往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格局和境界。中学生容易陷入纠结,就是因为缺乏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更广阔的角度、更多的维度去看待问题,就更易于跳出情绪的绑架,走出纠结矛盾的内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对这篇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想象与思考中,学生感悟到庄子为鲲、鹏营造出如此辽阔渺远、苍茫无际的大境界,这让人生阅历不足又因青春期而时常处于自己的小小成就感与挫败感的矛盾纠结中的中学生,在极大的视觉震撼中感受到大意境所能够展现出的大魅力,体悟到大环境所能够赋予的大能力,从而开阔他们的心胸,促使他们从纠结矛盾的内心中敞开心扉,放开怀抱,着眼于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们从体悟庄子的“大”意境中打开自己的“大”胸襟,以此建立自己更大的格局。
(三)“大”理想塑造“大”人格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面对这只乘着海上六月飓风从北冥飞往南冥的大鹏鸟,善于思考的同学就有疑问:北冥也是天然大池,为何鲲不好好地待在出生地“北冥”,而要费力化为大鹏鸟飞去遥远的“南冥”?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庄子在《逍遥游》后文借用蜩与学鸠的对话,引出了答案。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年也比不上大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以这样的界限,如何能知道“冥灵”“大椿”的世界?当一个人局限于自己狭隘的眼界和不足的能力时,是看不到浩瀚无际的海、看不到辽阔无边的天的,更不用说拥有宽广的胸襟,怀抱远大崇高的理想了。当潜入深海的鲲汲取了巨大的能量,才能“化而为鸟”成为鹏;当鹏拥有了巨大的翅膀,培养出强大的能力,才敢想着去遥远的南冥,才能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当它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才能看到天际无穷,才能发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感慨和思考。所以,开拓了大视野的人,才可能生出大智慧;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拥有更大的格局,才会努力培养更大的能力,进而拥有更大的胸襟抱负,去追寻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如此,才谈得上塑造健全的“大”人格。
鲲鹏的图南,是一种远大而崇高的理想,是一种在大境界中孕育出的大能力和大智慧,只有这样,才可能体会到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思维模式的局限,才能有物与我为一,超然于物外的心态,“无所待”方能得“大逍遥”。“逍遥游”是庄子孜孜以求的绝对精神自由,是庄子对自己崇高远大理想的追求,是他实现最高自我价值的不断探索。后世之人虽远不及庄子的境界,但联系生活实际,也可将本文看作是鼓励学生们跳出纠结矛盾的狭隘内心,引导他们去努力探寻自己的理想和方向的作品,激励他们创造更高的自我价值,从而塑造他们更完善健全的人格。
在《逍遥游》这样的语文课文的阅读体悟中,有利于中学生们开拓视野,打开胸襟,从半成熟的心理矛盾中放眼更宽广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在他们震憾于庄子伟大而自由的精神境界时,有利于塑造他们健全的大人格,激励他们为更远大的理想、更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努力奋斗。这也是语文课程所希望并为之努力的育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