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雪娇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体能训练,不重视品质培养,错失了德育的机会。本文尝试挖掘体育中的德育元素,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体育与德育并举,修心与修身并行。
一、严抓达标训练,锤炼顽强意志
帮助学生完成达标训练、通过达标测试,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片面强调快乐教学的理念,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事实上,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教师能够以科学方法训练学生,以体育精神鼓舞学生,让学生坚持运动、刻苦训练,则学生的体育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身体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屈的品质。教师能够严抓达标训练,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在严格训练中培养抗压能力,锤炼顽强意志。
例如,在一年级的跳绳达标训练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徘徊在及格与良好之间。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有的学生没有运动基础,体能较差;有的学生初次接触跳绳运动,不熟悉运动技巧;还有的学生态度散漫,不喜欢也不重视这项运动。显然,這些问题都不是不可克服的。于是,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训练方案:对体能较差的学生进行“加训”,增加了慢跑、跳操等常规训练,从提升体能入手,强化跳绳训练;对技术较差的学生进行“特训”,专门针对跳绳中的站姿、摇绳、起跳、落地等基础动作进行训练,从提高技巧入手,强化跳绳训练;对态度散漫的学生进行“专训”,先从心理疏导入手,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再通过设计一些富有难度与趣味性的跳绳游戏,使学生体会到跳绳的挑战性与趣味性,从激发兴趣入手,强化跳绳训练。无论参与哪种训练的学生,要想达到教师预设的训练效果,都必然要经历一番坚持与努力。而这个过程,正是磨练学生的耐心、锤炼学生的意志的过程。可见,科学而严格的达标训练,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运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顽强意志,养成坚毅性格。
二、创新体育游戏,培养积极心态
如果说教师通过严抓达标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吃苦”的能力,那么,教师通过创新体育游戏,则能够培养学生“自娱”的能力。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能够靠“吃苦”来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依靠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来解决。因此,培养学生“自娱”的能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众所周知,运动本身就有帮助人们疏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体育游戏的巧妙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这种作用,使学生在“阳光体育”中养成“阳光心态”。
例如,在三年级小篮球《原地运球及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刚接触“单手连续向下拍球”这个动作的时候,球总是不受控,到处乱跑。几次之后,有的学生就产生了烦躁的情绪或者挫败的心理,失去了继续练习的耐心与热情。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个“拍压力”的小游戏,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球想象成自己最讨厌的事,然后,用力地拍球,释放压力。于是,有的学生把球想象成自己不愿意完成的作业;有的学生把球想象成自己不愿意练习的钢琴;有的学生把球想象成自己不愿意吃的青菜,用力拍打起来。当拍了一会儿之后,学生会发现:刚刚训练中的烦躁情绪消失了,挫败心理也不见了,连原本讨厌的作业、钢琴和青菜好像也没那么讨厌了。更奇妙的是,当自己忘却了训练的目标,专注于解压游戏的时候,反而发挥出了更好的水平,能够完成连续拍球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组织学生重新开展训练,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显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体育游戏的巧妙设计,使学生认识到了运动在缓解压力和疏解情绪中的作用。同时,还让学会生认识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按下“暂停键”,给自己留下“缓冲”的空间和“自娱”的时间。然后,再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更好地解决它们。可见,体育游戏的创新设计,在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深化情感体悟
在体育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解和技巧训练很难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创造机会,那么德育也就无从渗透。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融于情境当中,那么,学生则能够在富有生活气息和故事情节的教学情境的熏陶与感染下,一边学习体育知识,一边形成情感感悟。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促进体育与德育的融合,使学生在修身的同时修心。
例如,在低年级的走、跑、跳组合教学中,教师如果进行简单而机械的摆臂、抬腿、深蹲、起跳等训练,则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无趣,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这种训练模式中,德育也无从开展。为了转变这种状况,教师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将体育与德育巧妙融于情境当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模拟“看红绿灯,过斑马线”的生活情境。其间,老师充当红绿灯,通过快速变换旗子颜色来指挥学生过马路;大家轮流担任交通指挥员,负责监督其他同学过马路,并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剩余的同学扮演过马路的群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交通灯的指令快速过马路。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越快到达终点的同学,得分越高。教师通过创设“过马路”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动作要领,训练了运动技巧。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组织合作对抗,强化集体意识
在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家庭行动都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一切家庭计划也都以孩子的需求为先。久而久之,一些孩子产生了“唯我独尊”的想法,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而这些孩子在面对集体生活的时候,缺乏包容的心态与合作的意识,很难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不妨组织小组对抗活动,让学生在对抗的压力之下“被迫”合作,从而帮助学生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例如,在四年级的《小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对抗与合作,并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首先,发布对抗任务。在理论讲解之前,教师就向学生发布了本次课的对抗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规定动作进行传球接力。在单位时间内传球最多的小组获胜。当学生知道有对抗赛之后,在胜负欲的驱动之下,学习热情瞬间高涨,全部认真地投入到听讲与训练当中;其次,组织合作训练。在讲解完动作要领并做完示范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组织内部训练。此时,学生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动作不过关,就可能拖慢整个队伍的运球速度。于是,大家主动展开互助行动——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基础差的同学纠正动作,掌握技术要领;练得快的同学主动帮助练得慢的同学捡球传球,提高练习效率;体能强的同学主动鼓励体能弱的同学坚持完成训练,达成训练目标……就这样,小组内部形成了和谐而友爱的练习氛围;最后,开展对抗活动。在各组完成训练后,对抗活动正式开始。在比赛的紧张氛围的影响下,各组成员在不自觉之间展开了紧密协作。有的負责技术指导,提醒大家注意动作要领;有的负责整体协调,帮助大家调整动作节奏;还的负责鼓舞士气,激励大家激发运动潜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悄然形成。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和团结的力量,这为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融入传统项目,激发爱国情怀
我国有着悠久且璀璨的体育文化,这些文化跟书法、国画、唐诗、古曲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却往往开口世界杯,闭口NBA,将国外的体育明星奉若神明,对国外的体育文化如数家珍,对本国的体育历史文化和体育发展态势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究其根本,这是学生在体育文化领域缺乏归属感与荣誉感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会到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并由此唤起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与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足球的时候,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蹴鞠”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蹴鞠这项运动,而这项运动跟现代的足球居然如此相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为我国祖先在体育运动中的奇思妙想感到骄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足球训练中融入一些蹴鞠的动作技巧或者比赛规则,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熟悉与热爱;再比如,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八段锦”“五禽戏”“咏春拳”等不同武术“流派”的招式和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国武术可静可动、可攻可守、可刚可柔的神奇变幻与无穷魅力。
六、组织课外活动,养成健康审美
在这个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小学生有可能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审美观的影响,对“美”产生误解。比如,不知从何时开始,“以瘦为美”和“以弱为美”成为了审美的主流,我们在迎来全民健身的时代之前,先迎来了全民瘦身的时代。很多小学生也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加入到了节食减肥的大潮当中。显然,这是一种审美扭曲的表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发育。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审美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呢?笔者认为,积极组织体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充分体会运动中蕴含的律动之美、协调之美和力量之美,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审美的最佳途径。
例如,学生在课内学习了体操的动作及技巧,然而,他们未必能够感受到体操的乐趣与魅力。于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小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将体操与跳绳、舞蹈、音乐、朗诵等相结合,形成绳操、街舞操、配乐操、朗诵操,并通过日常打卡、舞台表演、课间活动等形式,带动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跳操当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体操中蕴含的律动美、协调美和力量美,养成坚持跳操的习惯。同时,当学生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身姿就会变得更加挺拔,线条也会变得更优美。他们感受到了体操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就会被这种运动之美所折服。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自动抵制“以瘦为美”和“以弱为美”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可见,教师通过组织体育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感知运动魅力,从而在运动精神的感染之下,形成健康审美。
综上所述,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任何学科、任何学段的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严抓达标训练”“创新体育游戏”“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合作对抗”“融入传统项目”“组织课外活动”等途径,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从“身”与“心”两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学生做到身心健康、德能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