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钗
语文学习是输入、内化、输出的认识塑造过程,阅读是重要的输入渠道,而写作则是有效的输出载体,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打造读写一体化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但是纵观教学实际,阅读与写作“各走各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呈现独立状态,难以实现灵活运用,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学难以摆脱高费低效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此情况,立足教材编排特点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需求,探索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策略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待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意义
(一)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必然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简明扼要的阐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不断地丰富文学积累,才能够创作出吸睛的作品,可见读写结合的思想古已有之,为现代基础教育带来启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论述不胜枚举,为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例如,在课程性质的解析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而语言运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素养,阅读与写作两大关键能力缺一不可。又如,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方面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化教学方式,其中在发展型任务群板块划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维度,无不体现读写结合的思维。由此可见,初中语文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是紧扣文学素养发展规律的必然举措,也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其探究价值与实践意义不容小觑。
(二)落实深度学习的必然
初中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而语文又是其中极为关键的学科,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至关重要,读写结合模式的有效运用能够起到加持作用。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塑造学生的高阶阅读思维。阅读作为初中语文重要的认知板块,激活阅读思维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而高效的阅读应摆脱机械的拿来主义,融入自我思考。读与写皆是对文章的塑造,阅读是获取知识及他人经验的过程,写作则是表达意愿、交流思想的载体,读写结合展现了文章的一体两面,将获取、内化、重塑文字信息的完整认知活动融为一体,彰显语文知识的人文、开放特性,益于培养学生的高阶阅读思维,深化阅读感悟。第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受制于应试教育观念,学生写作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获得更高的分数,造成作文内容的“人文分离”,缺乏深度,成为制约学生写作素养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初中语文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借助阅读积累写作素材、丰富方法经验,在汲取与模仿中完成创新与创造,逐渐形成具有鲜明自我特性的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摆脱套路化的写作方式,提升个性化创作能力。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策略
(一)在阅读中拓展写作能力
1. 批注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素材是写出优质作文的基本前提,而阅读则是初中生积累素材的首要渠道。因此,教师设计批注式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灵感,积累写作素材。以《秋天的怀念》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隶属于亲情主题单元,以质朴的文字展现了母爱的博大、宽厚,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与自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提炼要点、记录感悟,作为写作的素材。例如,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满心情绪的宣泄以及对生活不公的抱怨,但是蕴含的却是“在磨难中成长”这一深刻内涵。让学生立足整体视角分析作文立意方式,以朴实的语言传递浓厚的情感。又如,标注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并反复阅读,积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素材。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课外拓展,进一步开阔阅读视角,丰富写作素材。例如,选择同一作者的篇章《我与地坛》,或是具有相同主题的篇章《合欢树》等,让学生展开群文对比阅读,分析文章描写手法的异同,从中积累多样的记事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奠定基础。依托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将阅读打造为积累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2. 解构式阅读提炼写作方法
写作是一项依赖于一定方法技巧的综合性语言文字创造活动,丰富的方法与纯属的技巧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了多样化的写作方法,契合学生的写作素养发展需求。教师引入解构式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抽丝剥茧,摆脱肤浅的符号化阅读,从中抽象出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以“如何突出中心”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围绕本单元的课文阅读促使学生认识立意对作文的重要性,掌握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合理安排作文内容的写作技巧。首先,让学生立足整体视角阅读课文,独立总结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如《猫》记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体现了勇于反思的自省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其次,展开精细阅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进行选材的。例如,郑振铎的《猫》,描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借助三只猫的不同命运展现作者情感的变化,突出主题立意。此外,其中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内容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使得文章波澜起伏。通过总分式的结构阅读,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学习由点带面的写作技巧,掌握突出中心的方法,让作文的写作更加得心应手。
3. 品味式阅读丰富写作语言
语言是决定作文主色调的基本元素,然而语言苍白、干瘪是初中生写作的共性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组织品味式阅读,聚焦语言品味,提升审美层次,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让作文内容更加丰满,表达更加生动。以《紫藤萝瀑布》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采用了写景状物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語句,并设计随文仿写训练,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递进拓展,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首先,选择文章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揣摩,说一说语言有何特点。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此句话将藤萝比作瀑布,采取以动写静的刻画手法,突出紫藤萝繁密茂盛、生机盎然的特点。此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鉴赏,尊重主体喜好取向与阅读感悟。其次,围绕关键句展开仿写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由简至繁的递进式仿写训练。例如,将紫藤萝比作瀑布这一句话,先从修辞着手,不限于比喻句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整合、运用所学过的修辞手法。再逐步增加以动写静的仿写要素,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通过品味式阅读以及随文仿写,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学会学以致用。
(二)在写作中重塑阅读感悟
1. 立足写作任务拓展阅读
无论是写作能力还是阅读素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让阅读与写作成为习惯,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是提升文学素养的有力举措。鉴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薄弱性,教师设计多元化的写作任务,形成外在驱动,实现以写促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以“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目标知识为了解外貌描写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描写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能够写出人物神韵。教师围绕教学要点设计拓展任务,例如,寻找关于人物描写的课内外篇章,节选最为生动的语段仿写一段话。如《西游记》中人物众多,针对各类人物外貌的描写各有特色。教师设计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是认为描写最为生动的人物进行重点阅读,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又如,可以布置写读后感的开放性写作任务,弱化对阅读体裁类别的限制,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唤醒学生的自觉,拓展阅读视域范围。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让阅读不仅限于教材范围,开阔阅读视角,获得更多的启发。同时,通过重点阅读品味捕捉写作技法要点,掌握人物外貌应该如何抓住典型特征的描写手法。
2. 立足写作方法反复阅读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阅读不应是永不停歇地盲目吸收新知识,已经读完的旧素材再次品读能够迸发出不一样的情感。与此同时,任何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只有融入特定的语言情境才能够真正彰显其价值。因此,教师应立足读写结合视角,以写作方法为轴心,组织学生反复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白杨赞礼》为例,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助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外貌和精神气质,象征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能够提升作文的内涵层次,但是想要实现深刻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并非易事。教师以内化写作手法为最终目标,促使学生采取车轮式反复阅读,理清课文的整体思路,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再是外貌描写,接着是突出精神品格,点明象征意义,最后是白杨树与楠木的对比描写。以此搭建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基础框架,抽象出写作方法的一般规律。同时,促使学生精准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通过强化写作方法对阅读理解形成反拨,突出阅读与写作的亲密关系,改变学生肤浅的阅读方式,增强阅读效果。
3. 立足写作思维深化阅读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色彩的认知活动。教师围绕写作思维促成学生主观情感与文章立意的碰撞、融合,引发共情之感,增强美的感悟,达到深化阅读理解,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思维留白,既是练笔的着力点,也是深化阅读的突破口。教师巧妙运用课文中的留白落实读写结合,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阅读理解层次。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课文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开放化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大胆想象,将孔乙己的结局补充完整。想要保证扩写的准确性、契合性需要学生读懂文章。因此,教师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阅读空间,潜心品味课文内容,明确鲁迅想要用孔乙己的悲惨的一生来抨击封建社会。通过解读课文的中心立意,学生自然能够推断出孔乙己的结局并不美好,确定续写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犀利而又诙谐的語言,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实现续写的自然衔接。依托课文留白设计续写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淬炼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促成阅读与写作的深度结合。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及运用语言,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深度阅读,更离不开及触景生情的写作。因此,教师需要建立整体化的教学思维,在实践中探索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触点,强化读后收获内化以及下笔表意的过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