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宁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重在对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念、积极人生态度等进行培育,其教与学的方式选择,便成为其育人功能得以切实发挥的关键。项目化学习则是建立在“以生为本”理念基础上的全新教学策略,其重在以动态化、发展性、探究式的教学项目为依托,来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与综合素养塑造。而实现项目化学习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衔接,让学生在多元认知项目的驱使下,积极参与至对重点道德规范、基本法律要求的学习与内化,以切实促进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培植,来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则不仅更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强化,且更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时,应以充分运用项目化学习策略为依托。就教学中需要达成的目标、内化的知识、掌握的技能等,置于探究性、思辨性、实践性认知项目领域,为学生彼此间的研讨、交流、互动而铺设广阔路径,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使项目化学习的育人功能得以切实发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化学习概述
项目化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育人模式。其中在以习得和掌握知识,培育与发展技能为导向,通过对辅助性项目问题、任务、活动等的构建,将具体教学内容置于各项目领域,为学生的探究开展、实践落实而提供参考,使学生在更为真实、直观、具体、形象、丰富的认知体验中,获得技能与素养的形成,来引领其完备认知体系的构建与健全人格的塑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显著的德育功能,使得项目化学习在其中的运用,更具必要性,且更利于预设教学的目标的达成。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项目化学习的作用分析
通过对项目化学习的落实与运用,可切实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且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认知潜能开掘、综合素养塑造,以及课堂教学实效的强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1. 可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依托对项目话学习的开展,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由“直接讲授”“强制灌输”向着“主动探究”“深度实践”领域迁移,这不仅可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趣味性、生命力,同时切实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与缺憾,更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精准度的强化。同时,项目化学习也进一步增进了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协作,来实现对多元化、丰富性、高质量认知生态的构建,以及高效课堂的打造。
2. 可更好地发展学生健全人格
学生在投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其参与的机会、互动的机会、实践的机会必然会切实增强,不仅可切实凸显其课堂主体地位,而且对其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对项目问题的构建、项目活动的设计、项目任务的实施、项目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进一步转变,势必更利于其认知自信的建立,以帮助其找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化学习的运用原则
项目化学习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学”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认知策略,其着重强调课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与实践应用的紧密联系,以引领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中开展知识学习,进行品德锻造。这使得教师在借助项目化学习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必须切实践行实践性、发散性原则,以据此来助推学生的认知发展。
1. 实践性原则
学生可借助教师所发布的不同学习项目,通过对相关资源、材料、信息等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来感知不同道德与法治理论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经验、已得技能来进行探索与实践,并通过多次尝试、反复体验,与自身认知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来审视良好道德品质之于自身健全人格塑造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逐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而助力,来促进其在实践中获得认知发展与自我实现。
2. 发散性原则
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领域的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将教学中所需要内化的思想、理念等,置于发散性认知项目领域,促使学生在“项目”中进行探究与感知,并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互相间的互动,来审视自身认知现状,以据此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看待不同生活现象、行为、事物的能力,来引发自身思想惊醒,以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来致力于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道德情操进行培育。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化学习的运用对策与途径
受学科特性的影响,以致初中道德与法治在学生思想认识提升、健全人格塑造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积极角色。而其教与学实施方式與策略的构建,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满足,且对于其正确的“三观”建立、完善自我重塑,均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切实运用项目化学习为辅助,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来加强对辅助性项目任务、活动、素材等的构建与开发,并将其以多种方式、多元视觉迁移至学生视域。来引领其在参与项目实践、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慢慢获得认知蜕变,以更好地助推其思想认识提升与健全人格塑造。使建立在项目化学习基础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成为引领学生自我实现与认识升华的坚实保证。
1. 在充分借用生活化素材的基础上构建探究项目,为学生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由于生活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源泉,更是引领学生审视自我、提升自我的铺垫。而通过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关的生活元素的开掘与整合,来构建学习项目,并据此助推学生对道德、法治理论的理解,则势必更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的高效实施。因此,教师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参考,通过对其深入分析与全面研究,来加强对辅助性生活元素的利用。并将教学中涉及的相关理论、思想、观点等,以生活化项目的方式迁移至学生视域,让学生在抽象理论与直观情境的迁移中,开展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并将其内化至心灵深处,来规范自身行为,以切实凸显其课堂主体地位,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例如,在开展与“建设美丽中国”有关的内容教学中,可从环保的视觉出发,来构建生活化项目。组织学生结合眼下各种污染事件与案例,来探究“环保”的重要与“污染”的危害,以全面强化对学生的环保观念、环保意识的培育。而在完成重点学习内容项目探究后,可继续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为引领,来设置探究项目,组织学生从多元视觉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认识,来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培植,以更好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的落实,使其成为学生关键技能发展、重点知识内化的坚实保证。
2. 在灵活设计多元化活动的基础上引入合作项目,为学生认识转变提供铺垫
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很多初中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很强,且个性特性显著。而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必然离不开辅助性活动的驱动。特别是活动化项目的设计,则更为贴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性,也更利于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以活动化项目设计为铺垫,就教学内容进行活化与精设。以通过对多种活动任务的设计与学习项目的引入,为学生搭建其宽泛、多元、丰富的合作平台,来引领其在合作、互动、参与中完成项目任务,以更好地促进其综合素养塑造。而学生在积极投身至项目方案构建,项目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其对于诸多道德、法治理论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势必更利于其团队协作、互助帮扶素养的培育。同时,通过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很多教学内容必然会被迁移至实践领域,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认知潜能开掘等目标,也会因为活动项目的驱使而得以深度达成。例如,在开展《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中,可以教学主题为项目话题,引领学生在小组内开展项目实践。由组内不同成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参与不同任务,来进行与“我与集体共成长”有关的项目计划、活动步骤等的制定与构建,帮助学生在理清活动思路后明确各自职责,并结合学习内容,搜集不同资料,完成项目任务。并就自己在项目活动中的收获、感想、认识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享、汇报、交流,来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与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项目的驱使下,于潜移默化中获得认知蜕变,来转变自身思想认识,以获得认知能力的切实提升。
3. 在适度利用丰富性现象的基础上设计思辨项目,为学生人格完善夯实基础
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案例、素材等,普遍与社会现象的关联比较密切。而且,受自身身心特性的影响,以致很多初中学生也普遍对一些社会现象、问题、事件等,有着全新认识与不同想法。但是,因为自身问题分析站位不全面、不深入、不充分因素的影响,以致其极易在认识与理解上存在一些认知偏差与思想谬误,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对此,教师可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结合教学中涉及的案例,以及学生思想、情感、认知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从高点站位、多维视觉出发,来审视社会现象,关注社会问题。以问题化项目的落实,来引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培育。为其在甄别、思考、研判中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其运用至社会实践领域而助力。例如,在开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中,可以“网络的利弊”议题,引入社会现象:有人利用网络散步谣言,引发公众情绪恐慌。接着设计项目问题:要想远离网络“谣言”,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开展争辩、分析、深究,来实现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在问题化项目的刺激下,进一步化解自身認知谬误,来实现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在确保项目化学习功能得以切实发挥的基础上,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强化,以及学生综合素养塑造而助力。
总之,通过项目化学习的驱使与引领,学生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参与度、自信力必然会切实增强,这不仅有助于其认知潜能的开掘,而且更利于其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实效。更为重要的是,以项目化学习为引领的全新教学模式构建,更是对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思想、新课标要求的深度践行,加之其在教学定位与育人导向上更为贴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性与认知诉求,以致其势必更利于对高质量、深层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生态创设。因此,教师在运用项目化学习来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指导时,应以深度解析具体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并在全面兼顾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来做好对辅助性教学项目的构建、创设,使课堂教学中所需要达成的目标、落实的任务、内化的知识等,被迁移至不同认知项目领域。让学生在项目驱使下去探索、去体验、去总结、去研究、去发现,来激活其学习兴趣,拓宽其认知视域,丰富其认知体验,以切实助推其健全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