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2023-05-30 06:48:31狄计忠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导学圆柱探究

狄计忠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进行,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问题导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问题导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逐渐使数学课堂变成“能言谈”“善言谈”“乐言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探究,勤于思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的状态,全员走进教学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运用问题导学的模式,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地体验并深度掌握数学内容,使其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感受数学与实际的重要联系,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借助情景式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去探索和思考。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这刚好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助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提问艺术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学生会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正负数”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来提高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这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能够学会用抵消的思想尝试着去处理数学问题。首先,教师可以选取一名学生和老师一起来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他同学负责记录来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进行记录、如何去比较胜负。从而引入抵消思想。教师可以继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并且记录来巩固这一思想。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一个十岁的儿童的身高标准是140厘米,我们把这个标准记作“0”,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该怎样记录、统计?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统计,并且试着求助你们的平均身高。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可以这样记录:(140+135+147+145+138)÷5,有的小组是这样记录的:(0-5+7+5-2)÷5+140,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比较探讨以上两种记录方法,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并且试着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以及课堂效果。

二、设计递进式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进行,“递进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小结反思的递进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顺学习的思路,还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不断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引领学生走进深层次的问题思考中。在经历探究历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学生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递进式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掌握、理解、运用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只有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才可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试着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逐步再现科学家当时的研究情境。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的学生制作三个大圆形,并且把这三个大圆形分别分为20等分、30等分和40等分。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试着把分割的每一个圆重新拼接起来,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随着圆分割份数的增加,拼接的图形一样吗?接下来各小组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拼接活动中。随着拼接的进行,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切割的份数越多,拼接出来的新图形越接近于矩形。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拼接的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是一一对应的吗?你能试着用已经学过的矩形面积公式去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吗?这样步步引导,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得到了解决。

教师借助递进式问题启发学生层层深入,逐渐接近知识的真相,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掌握、理解、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课堂效果。

三、设计互逆式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采用逆向思维的问题去激发学生逆向思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一些思维上的禁锢,产生与固有思维相反的理解,不仅可以使思维更加顺畅,也可以尝试着使学生从多方面去验证自己的看法。不过逆向思维对于形象思维正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能力及思维方式相符,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位置移动引起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互逆式问题来引导学生。课本上应用的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举例说的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快餐店当标价是0.01元的时候,店里的客人排长了队等待购买;而当标价为0.1元的时候,客人少了很多;当标价为1.00元的时候,顾客都说太贵了。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缘故,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数之间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试着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很显然,0.01元是一分,而0.1元是1角,1.00元是一元,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一角二是一分的10倍,一元是一角的10倍,是一分的100倍。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当小数点由1.00向左移动一位变成0.10时,就是把这个数分成了十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是原来的1/10。当小数点由1.00向左移动两位时,就变成了0.01,是把这个数分成了100份的,其中的一份,是原来的1/100,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可见,教师借助互逆式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尽管探究后得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却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所学知识。帮助学生从对立面去思考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四、设计探究式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研究性的学习。这一部分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讲解,主要依靠学生的个人悟性。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探究式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水平的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断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学会发现与创新。

例如,在讲述“可能性的大小”的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玩“转盘”或“摸球”的游戏,引导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热烈的氛围中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长跑接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①探究5个力点的位置应该如何确定?②探究位置的设定是否合理,并且说明理由。③试着重新设置接力点的位置。设置的时候可以先独立思考,之后再讨论出最佳设计。这样在大家激烈的探讨中,可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思考,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高效。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在互动中实现提升。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益。

五、设计生本式问题,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生本课堂”,其实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一种教育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只是一个需要被管教、被教育的角色,还是一个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个体,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样教师就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设计出生本式的教学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教学过程,最大效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自觉地走进数学知识的探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使学生可以试着凭借自己的认知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述“圆柱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凭借生本式问题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并且试着用硬纸板制作圆柱。这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圆柱的侧面是什么形状?圆柱的底面又是什么形状?它有几个底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与底面有什么样的关系?侧面积应该如何去求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尝试着制作圆柱。在制作的过程中,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他们很快就会认识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它的底面是由两个圆形构成,而且这两个圆的大小是相等的。如果把圆柱剪开或者折叠圆柱的时候可以发现,底面周长刚好是侧面的长,圆柱的高更好是侧面的宽。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顺这些关联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对圆的认识也就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死记硬背上了,从而使学生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刻到位。

可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设置了生本式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成功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启创新之门,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疑问是引导学生前进的动力,可以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借助问题导学,可以使數学课堂更生动、高效。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优质、高效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构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导学圆柱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