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测评,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应有之义。梳理近五年的新高考卷和全国卷试题可以发现,其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命题题料选择的创新、题型设计的创新、命题方式的创新等。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整体趋势是加强文本情境统整,使试题由零碎分散转向系统集成,以提高测评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清晰性、精准性。
【关键词】高考语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趋势;新高考卷
【作者简介】熊纪涛,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及其应用。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知识分类学习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生成机制”(DHA22050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指向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和测评作了相关规定和描述,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考语文试题测评的指向。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入人心,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测评更加清晰、更加精准。
旨在测评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高考命题工作,已经整整走过了五个年头,相继推出了一些颇有创意的新型试题,使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新的气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五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创新试题资源,为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工作提供了可能。展望未来,为了实现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高考语文试题还会有怎样的创新趋势?如果落实在具体层面上,其创新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一、题料选择的创新趋势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类试题的命题材料,尤以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文言文文本的文字量为著。此外,语言文字应用题的题料也值得关注。2018年课标全国卷Ⅰ、Ⅱ、Ⅲ已将成语、病句、补写语句等题型整合在同一个文本之下(俗称“一拖三”),但标点符号用法、修辞手法等语言文字应用题并没有如此操作,而是分别独立设题。然而,到了2021年和2022年,新高考卷Ⅰ、Ⅱ和全国甲卷、乙卷的语言文字应用题都采用“一拖三”的形式,依托两个文本分别设计三个小题,这样就导致文本的文字量明显增多,有必要纳入题料的统计范围。至于古代诗歌的题料,多取自唐诗、宋诗和宋词,多年来已成惯例,其题料的来源范围比较稳定,再加上其文字量相对较小,暂不作考察。下面,围绕不同卷别共同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语言文字应用等试题,对其题料所涉文体、题材或出处进行统计(见表1),以期观察、分析题料选择的创新趋势和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至今的新高考卷不再使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说法,而是将其改成“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两大板块,而全国卷并无此变化。从2022年现代文阅读所用文本的文体来看,现代文阅读Ⅰ的文本接近于论述类文本,现代文阅读Ⅱ则基本对应文学类文本,但没有与实用类文本相对应的板块。
根据典型题料的统计,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题料选择的趋势是清晰可见的,其创新空间也随之呈现。题料选择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创新空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论述类文本(现代文阅读Ⅰ)的题料中,社科论文占据主要位置,以文史哲类为主,有一些社科跟科技交叉的论文,但科技论文难得一见。就创新空间来说,题料选择的空间是巨大的,具体操作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科技论文的选入力度,选择深空、深海、深地、气候变化、高铁、芯片等方面的科普文章作为题料,特别是元宇宙、自主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太空育种、基因安全等科技热点。二是扩大社科论文的选择范围,如外贸、金融、消费、生产等经济领域的研究,传统乐器、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服饰、民间工艺等艺术领域的研究以及社会关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历史周期律、国家安全、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发展格局等热点。
其二,文学类文本(现代文阅读Ⅱ)的题料只有小说和散文,比例约为2∶1。其创新空间颇大。一是增加文体种类,例如优秀的报告文学、剧本等,再如“文包诗”形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二是扩大小说或散文的题材范围,例如“三种文化”“四史”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攻关、人才强国等历史性成就或时代熱点。
其三,文言文的题料,人物传记类12篇,占比约63.1%,记事文7篇,占比约36.9%,没有论说文;11篇选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后汉书》《晋书》《宋史》《明史》,8篇出自《战国策》《东观汉记》《说苑》《宋史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足见“二十四史”是主流,兼顾其他文献。其未来的创新空间不容小觑,有三种思路。一是继续深入“二十四史”,例如《新五代史》《元史》等。二是开发利用其他文献,例如《左传》《资治通鉴》等历史要籍,《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典型类书。以《太平广记》为例,“将帅”中的封常清、李光弼,“器量”中的娄师德,“气义”中的吴保安,“知人”中的李德裕,人物比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幅也比较适中。此外,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郑樵的《通志》、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书,涉及人物传记较多。三是增加论说文,例如刘知几的《史通》、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船山遗书》等论著,甚至一些带有议论色彩的书序、书信等论著,都有适合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语篇资源。
其四,语言文字应用题的题料,涉及科技、艺术、考古、教育、地理、健康等领域,内容丰富,精短灵活。从题料选择范围来看,未来可涉及经济、建筑、计算机、海洋、化工、神经科学、航天航空等,特别是云计算、海洋牧场、人脸识别、信息安全、6G、新物种、环保督察等热点的文字材料。
二、题型设计的创新趋势
纵观五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题型设计呈现出整合性、集约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题料之间的整合,构建基于相同文本的情境,从而勾连不同考点的试题。其中,以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试题板块最具代表性。
从现代文阅读的题型设计来看,2018年至2022年,全国卷(含课标全国卷)坚持对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分别设题,两类文本均设3道小题,前者题型为3道单选题,后者题型为2道单选题、1道简答题。然而,2020年面世的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只有一道大题,包含5道小题,3道单选题,2道简答题。就新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题料来看,无论是单个文本还是一组文本,都体现了小题之间整合的趋势,呈现出由零碎分散转向系统集成的特点。
从语言文字应用的题型设计来看,2017年以前的课标全国卷,多年来稳定为5道小题,每个考点单独设题。例如成语、病句、语句衔接、补写语句、表达得体、图文转换等试题,彼此独立,缺乏文本情境之间的整合。不过,2018年至2020年,课标全国卷已经将成语题、病句题、标点符号题或补写语句题等试题中的3道小题整合在同一个文本之下(即“一拖三”);从2021年起,新高考卷Ⅰ、Ⅱ和全国卷甲、乙均将语言文字应用设置为5道小题,整合在两个文本之下,形成“一拖三”“一拖二”的题型。语言文字应用的题型设计,从单独设题转向依托一个文本或两个文本,进一步加强了文本的情境统整,同样呈现出由零碎分散转向系统集成的特点。
在未来数年内,随着全国卷题型的相对稳定和新高考卷使用省份的增加,加强文本情境统整,题型设计从零碎分散转向系统集成的特点或将继续保持。根据这一趋势,题型设计的未来创新空间会在哪里呢?
其一,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对应整合。例如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整合,论述类文本是关于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的研究论文,而文学类文本则是与之相应的文学作品,像戏剧理论的研究性论文和剧本的作品选段、太空领域的科普文章和科幻小说的节选等都可做成对应组合式的整合。
其二,古诗文阅读文本的深度融合。例如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其史传和诗歌可以形成勾连;关于同一个历史时空,其史实和诗歌也可以形成映衬。诸如此类,皆可实现文本整合。
其三,语言文字应用题料的再整合。无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语言文字应用的试题普遍是5道小题,依托2个文本,在未来几年间,可以整合成一个文本或者一组文本,再围绕其统一设置5道小题。
当然,作文的题料和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或语言文字应用的题料也可以开展整合。总体来说,题型设计的创新既有题料文本形式的创新,也有题干内容形式的创新。所以,除了对作为题料的文本开展整合外,还要针对试题的题干形式进行研发,以便更加有效地评估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命题方式的创新趋势
通观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方式的创新形式主要有三:完全型创新、渐进型创新和组合型创新。
(一)完全型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命题的内涵理念、题料的呈现形式和题干的呈现形式等方面,这些基本上都可以进行创新。例如,与2017年课标全国卷的高考语文试题相比,2022年新高考卷Ⅱ的语言文字应用Ⅱ,以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的语篇作为题料,围绕人称、对举句式、修辞手法设计三道简答题,其方式可谓完全型创新。作为题料的语篇是小说,这在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中颇为稀见。更为重要的是,这道“一拖三”试题所涉及的三个考点,在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中同样罕见。当然,“一拖三”的形式还是自有渊源的,模仿了2018年至今的“一拖三”形式,但跟2017年以前的语言文字应用的试题形式相比,仍然称得上是完全型的形式创新。
(二)渐进型创新
这主要体现为命题的内涵理念、题料的呈现形式和题干的呈现形式等某一方面做到创新。例如,在2020年至今的新高考卷中,文言文阅读板块在保留断句选择题、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内容理解选择题和翻译题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道简答题,命题大多围绕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人物特点设题,主要考查考生检索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渐进型创新亦可见一斑。再如,同样是基于文本而命制成语题,2021年新高考卷Ⅰ、Ⅱ的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但到了2022年新高考卷Ⅰ、Ⅱ的题型却改为成语填空题。虽然分值仍为3分,但题型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这当是一种渐进型创新。
(三)组合型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表现为两种或多种常见题型的组合,起到更新命题理念、有效检测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例如,前文提及的新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Ⅰ,既有论述类文本沿用多年的3道单项选择题,也有2道简答题,其简答题的某些题型跟实用类文本简答题的题型颇有相似之处。
在试题命制的三种创新方式中,渐进型创新占比最高,组合型创新次之,完全型创新更次之。这是由试卷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性、新型试题研发成熟周期较长等因素所决定的。根据命题方式的创新趋势,未来的试题创新方式是相对稳定的,有可能还会凸显两个方面:一是“扣”,即紧扣时代、明扣生活、暗扣课标、回扣教材;二是“立”,即立足传统、借鉴外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从当前创新力度较大的新高考卷试题来看,很多试题板块还有继续创新的空间。例如,文言文的断句题不仅可以采用考生划线断句的形式,而且可以改为由考生指出断句错误之处并进行修改的题型,这与修改病句的题型在操作方面非常相似。再如,文言文阅读的简答题可以改为人物短评、历史短评的题型,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简答题也可以改为写作百字左右的文学短评的题型。
四、试卷分值的创新趋势
長期以来,高考语文试卷采用150分制,这既跟高中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等国家级课程文件有关,也跟学科间试卷保持赋分平衡的传统有关。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所用课时总量占比的提高幅度较大,这使高中学段语文学科所用课时总量占比的提高成为可能。
其实,早在十年前已有研究者对提高语文分值抱有期待。这种期待,后来在期刊上略有表现,例如有语文期刊连续多期登载“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的征稿启事[1],还有教育类期刊刊发相关文章[2],期待心理非常明显[3]。随着高中教育课程方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未来的高考语文分值也许还会提高。当然,所提高分值的部分可为命题人创新试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就近五年高考来看,在一份试卷中,试题创新的幅度基本上保持在10%~20%的比例。根据这样的比例,结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标以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预测未来语文试题的某些变化取向。例如,未来的语文试题,将会增加整本书阅读内容,走出注重死记硬背的命题窠臼,转而追求基于社会生活情境的实践运用;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可能呈现为两个文本对照和比较的形式,适当提高简答题的分值等。
综上所述,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正在走向命题理念、题料、题型“三位一体”的创新,旨在精准测评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随着语文学科发展规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测量技术等方面研究的深入,高考语文试题的题料选择范围、题型设计、命题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编辑部.进入大分时代,问天下谁是语文英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专题向全国征稿[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2.
[2]张一山.“大分时代”要重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8):15-19.
[3]李德江,蔡伟.高考语文大分时代前瞻[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6(7):8-12.
(责任编辑:蒋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