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学习任务群的视角观照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鲁迅云上纪念馆”这一大任务,能动地使用资料,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资料在学习任务群中的综合效应,实现从“入文”到“出文”的跨越。
关键词:资料;学习任务群;能动嵌入;使用审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指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等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此语文要素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和推进,体现了“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的特点。以学习任务群的视角观照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鲁迅云上纪念馆”这一大任务延展课文边界,拓宽学习空间(如表1)。在学习任务群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如何有效借助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一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一、资料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定位
(一)适应性资料:铺垫学习任务群的出发点
适应性资料即基础性资料,指向课文的字词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等,此类资料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对四年级“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和五年级“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延续与推进。因此,教师在“设计鲁迅云上纪念馆”这一学习任务群时应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借助适应性资料铺垫学习的出发点,使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形成合力,体现语文要素在单元学习中的逐步落实。
(二)靶心式资料:聚焦学习任务群的关键点
靶心式资料即关键性资料,影响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核心观点的形成以及对核心情感的体悟等。由于鲁迅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只有在充分借助资料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進一步筛选,使碎片化的资料转变成具有意义关联的靶心式资料,为学习任务群的进阶奠定基础。
(三)复合型资料:生发学习任务群的创新点
复合型资料即多类型资料,它为有目的学习提供开放信息,要求学生在具有逻辑关联的多则资料中根据学习要求进一步梳理、选择并使用。“设计鲁迅云上纪念馆”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任务群,这就要求学生从复合型资料中选择合适的资料,从而设计出具有不同样态的鲁迅云上纪念馆:学生可以结合课文的写作时间设计纪念馆的布局,如童年时的鲁迅、青年时的鲁迅、暮年时的鲁迅;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线索设计纪念馆的展区,如鲁迅的图片展、物件展、影视展等。
二、资料在学习任务群中的能动嵌入
(一)基于学路铺展,能动嵌入适应性资料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设计鲁迅云上纪念馆”这一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准确理解每个子任务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在不同学习任务的初始阶段能动地嵌入适应性资料,从而让学生以“全景”的视角走进课文,阅读鲁迅,为学习任务群的推进铺展学路。在设计“鲁迅童年馆”时,《故乡》的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带领学生初步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在设计“鲁迅心声馆”时,“阅读链接”中的评鉴资料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好的故事》中梦境背后所隐匿的情感;在设计“鲁迅追忆馆”时,有关鲁迅的事迹资料对学生理解课文中深刻的句子起到重要的支持性作用。
以设计“鲁迅追忆馆”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学路铺展,分三步能动嵌入不同的适应性资料:第一步,出示鲁迅生平的时间轴,让学生初步了解“黑洞洞的四周”的深刻含义;第二步,出示巴金、萧红等人追忆鲁迅的节选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写照;第三步,出示鲁迅的部分语录资料,让学生初步体会鲁迅所代表的精神符号。这些适应性资料的能动嵌入可促使学生前后贯通地对话鲁迅。适应性资料的支持性作用将助推学生在不断铺展的学路中深入思考和探究,进入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二)基于学力提升,能动嵌入靶心式资料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核心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真实学力,让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靶心式资料旨在为提升学力提供关键性支持,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一脉相承。要想完成“鲁迅心声馆”的布置,学生就得读懂《好的故事》一文中隐匿于梦境背后的呐喊。《好的故事》写的是一个梦,教师只有站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系统、贯通地看待这个梦,才能找到最佳路径,让学生走进这个梦。在《好的故事》一文中,鲁迅摆脱了现实中“昏沉的夜”,在梦中乘着小船,远观两岸美丽的风景。课文第5段和第7段,鲁迅以白描的方式耐心地将梦中所见的人、景、物一一罗列。这些景物初看很散,漫无边际,需要学生在跳跃的空间次序中深入文本肌理去阅读发现。教师如果在语文学习任务群推进的过程中能动嵌入靶心式资料,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完成“鲁迅心声馆”的布置,我们就能读懂鲁迅的梦境。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5段和第7段 ,圈一圈这两段话中出现的景物。
生:我圈出的景物有“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
生:还有“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服、和尚、蓑笠、天、云、竹”。
生:还出现了“枯柳、 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
师:老师把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词语都贴在了黑板上,请自由地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这些景物大都和动植物有关。
生:这些景物一般会在农村的乡间田野看到。
生:我知道鲁迅的故乡在江南水乡绍兴。这些景物会不会就是他的故乡常见的景物?
师:写《好的故事》时,鲁迅并不在绍兴。他笔下的这些景物真的和他的故鄉有关吗?我们来看两则日记。(课件出示《鲁迅日记》)
生:读了《鲁迅日记》,我发现鲁迅确实在写《好的故事》之前回到过故乡。
生:1913年4月24日,长住北京的鲁迅第一次回到故乡。在他的故乡有个叫山阴道的地方,这是一条景色很美的官道。在回到故乡的第二天,他在友人的陪同下乘舟游览了山阴道附近的兰亭和禹陵两个地方。
生:我发现鲁迅记忆中的场景正是故乡绍兴的真实风景。
师:再看鲁迅写日记的时间,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从1913年的游览到1925年写下这篇文章,整整12年过去了,鲁迅还是忘不了那次回乡所见的风光。
生:这一草一木藏着鲁迅对故乡的情感。
生:这是一幅和平安宁的画,让鲁迅十分留恋。
师: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这些情感吗?结合课后“阅读链接”里的文字资料,也许你会有新的感悟。(课件出示:阅读链接)
生:这一草一木藏着鲁迅对故乡的情感,也藏着鲁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生:在黑暗的现实中,鲁迅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所以他把这些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优雅、有趣。
师:作者表面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其实是另有寄托。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完成“鲁迅心声馆”的布置。
这些记忆和梦交融的场景是鲁迅借助想象力重构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驰骋的空间。以上教学片段所呈现的两份文字资料均为契合课文重难点突破的靶心式资料:《鲁迅日记》打通了记忆与梦境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在阅读中印证推测和猜想;“阅读链接”为学生的深入思考与发现提供支架,从而使他们体会梦境背后隐匿的情感。这两份指向学习任务关键点的靶心式资料不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南,也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导航。
(三)基于学程建构,能动嵌入复合型资料
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常常和革命性捆绑在一起。在传统的教学中,基于刻板解读的先验式教学方法使鲁迅的文章变得令学生生畏。站在学习任务群的视角重新定义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复合型资料带领学生感受鲁迅的多元形象,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鲁迅的亲近之情,从而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元互动。
以“设计鲁迅童年馆”这一学习任务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资料:第一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钓虾与放牛》和《社戏》等选文片段的文字资料;第二种是《百年巨匠——鲁迅》纪录片的影像资料;第三种是鲁迅的剪纸、版画等艺术作品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影像资料与图片资料共同构成了有关鲁迅的“信息网”,学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文片段的文字资料形象生动,可以为丰富“鲁迅童年馆”中的“照片墙”提供更多元的信息,让学生知晓鲁迅的童年除了看跳鱼儿、雪地捕鸟,还有钓虾、放牛、看社戏等回忆;纪录片《百年巨匠——鲁迅》的影视资料真实地还原了鲁迅的生活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切地读懂鲁迅的人生轨迹与童年印记的紧密联系;鲁迅创作的剪纸、版画作品等图片作品色彩明丽,为学生了解不一样的鲁迅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认识了更加立体的鲁迅形象。这样的复合型资料,使学习任务群中学程的建构从阅读课文的“小课时”转化成亲近鲁迅的“大时段”。在更为丰富的阅读场域中,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审美再创造。
三、资料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使用审思
(一)资料不是冰冷的材料
新课标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因此,语文课堂上所使用的资料不应是冰冷的材料,而是要为立德树人服务,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在“设计鲁迅云上纪念馆”这一大任务群中,适应性资料的介入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对话”鲁迅的愿望,靶心式资料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对话”鲁迅的基础上亲近鲁迅,复合型资料的介入可以为学生深度了解鲁迅提供情感经纬。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出自鲁迅作品的名句,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鲁迅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借助与鲁迅相关的纪录片等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二)资料不等于理解
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性要求教师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的实际需求,寻找资料介入与难点突破的逻辑关联。在学习任务群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警惕“资料等于理解”的思想,不是出示了资料就意味着突破了难点,而是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作出相应的预判,用好资料,能够让学生在资料中找到关键线索、独立思考,从而建构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地图。以完成“鲁迅心声馆”的“鲁迅语录”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好的故事》一课中“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这句话,教师在使用时代背景资料时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充足的时代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第二步是让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资料,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三步是引导学生读出鲁迅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三步层层深入,使资料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资料不是万能的“膏药”
资料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发挥着桥梁与媒介的作用,但绝不能成为取代学生与课文对话的万能“膏药”。以完成“鲁迅追忆馆”为例,《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应只依赖课外查找的资料,而应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寻找鲁迅被后人怀念的原因。这一单元的《好的故事》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学生了解鲁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先基于课内资料,再结合课外资料进行阅读的联结与意义的建构。
综上,资料在学习任务群中的能动嵌入可以充分发挥资料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真正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从学会到会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周一贯.“走近鲁迅”的项目化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例谈[J].小学语文教学,2021(11).
[4]姚惠平.项目化学习:在破圈与赋能中“走近鲁迅”[J].课程与教学研究,2022(4).
[5]周彬.学科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单纯的知识掌握——学科高质量教学的立意、格局与情境[J].人民教育,2022(8).
[6]戎仁堂.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22(31).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