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梅
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也是统编版教材首次出现习作单元,以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人文主题,具体落实两条语文要素: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搭船的鸟》。它是我国著名作家郭风的一篇散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我”乘船去乡下外祖父家的途中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随后又捕捉到这只小鸟捕鱼的情景,描写翠鸟的美丽可爱,笔法朴素、清新,具有纯真明净的童趣。文章不足300字,是三年级学生习作的好范本。然而,有些教师在围绕“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这一习作要素开展教学时往往容易“用力过猛”。近期,笔者有幸听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这篇课文,令人如拨开云雾,眼前一亮。
一、以童眼观察,学简练表达
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对翠鸟外形描写的教学,很多教师遵循以下流程:一是找一找作者写了翠鸟的哪些部位;二是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几番引导后,学生说出“由整体到局部”;三是比较作家菁莽写的《翠鸟》一文里描写外形的文字,读一读有什么不同。学生不难发现,《翠鸟》一文中对翠鸟外形的描写更为详细。教师最后小结,要求学生也要像这样细致地观察。笔者连续听了好几节课例,教师无一例外地采取以上几个步骤,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写得简练的实质,真有这么简单吗?文中的“我”第一眼看到小鸟,是在大雨停止后,猛然间发现船头的鸟,于是就有了课文第二段的描写,也是“我”初次遇见小鸟时的印象,可谓是“我”的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姜老师是这样教学此段的。
(一)第一步:听读,感知作者初遇小鸟的印象
1.加上表示颜色的词
姜老师朗读,屏幕出示“我看见一只( )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 )的,翅膀带着一些( ),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 )的长嘴。”随后括号里显示学生口头填入的词语,使这一自然段完整呈现——“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绿色)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师:(留下表示颜色的词在屏幕上)谁能从中选一个“小组长”?
生:彩色。
师:彩色还包括哪些颜色?
生:黄色、粉色、白色等。
(屏幕顯示:彩色——绿色、蓝色、红色 ……)
2.加上表示身体部位的词
姜老师在屏幕上出示“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学生口头填入了描写小鸟身体部位的词语。
师:这些身体部位的主人是小鸟,如果让你写,你还会写什么?
生:眼睛、尾巴、爪子。
师:文中作者只写了羽毛、翅膀、长嘴,其他的为什么没写?
(屏幕显示:小鸟——羽毛、翅膀、长嘴 ……)
生:他是初次见到这只小鸟,还没来得及细看。
学生联系自身经验,首先发现课文在写翠鸟的外形时用了鲜明的色彩描写与部位描写,这是作者的初次遇见,是即时观察的梗概性描述。可见作者的观察虽然短暂,但很仔细,学生通过“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这句话看出作者的观察是何等用心。
(二)第二步:比读,感悟作家语言表达的魅力
1.比较文句的工整与随意
姜老师完整出示第二自然段,让学生细致地读,圈画出印象深刻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几个短语:“彩色的小鸟、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红色的长嘴”。他把这几个短语放进段落里,请学生与原文比照着读,小组讨论对这段话有什么感觉。
生: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生: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课文看似不够工整,但这样的语言读起来显得更加真实、自然。如此细节处,很多教师往往不会关注,而姜老师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表现形式呈现出的表达效果。
2.比较观察的粗略与精细
姜老师出示他小时候学习的课文《翠鸟》的选段并与本课比较。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课文《翠鸟》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搭船的鸟》
姜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两位作家为何会有不同程度的观察呢?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精妙,导向十分明确:不是比较两段描写哪个更好,而是从观察的角度来比较为何程度不同。学生小组交流碰撞之后纷纷发现,作家菁莽对翠鸟一定有长时间的观察,甚至不止一次观察,而作家郭风只是初次对翠鸟进行了短时间的观察。这就巧妙地渗透给学生——写观察所得,要根据生活实际而来。
(三)第三步:迁移,模仿作家的表达方式
姜老师在屏幕上依次出示图片:老鹰、燕子、鸽子,让学生练说“我看见一只( )的( )。”这一点都不难,学生踊跃参与。接着,姜老师将三幅图片在屏幕上多停留片刻,让学生在其中选择一种动物来练说“我看见一只( )的( )。它( )。”比第一次多了一句话,学生根据第一句话,又添上了看见的小动物的样子。这样顺着台阶“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感觉不错,学生兴趣盎然,都争着回答。
至此,写作的第一招“学会对短时间观察的事物进行简练表达”,学生就在姜老师的智慧教学中轻松地学会了。
二、以童心发问,学合理想象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无数的好奇与遐想编织着童年的梦。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文中用了三个问句,充满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姜老师如下教学第三自然段。
先出示不加标点的句子“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 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让学生判断这段话里有几个问号。学生根据语气词,说出有三个问号。姜老师点名请学生朗读这一段并讨论:这一串疑问的背后,作者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揣摩,结合自身经验琢磨出这一串疑问的背后,包含着作者对这只小鸟的好奇,对它搭乘这艘船所感到的惊喜以及对它要去哪里的关心与担心。然后姜老师顺势引导,让学生说说自己产生的猜想,问题尽可能不重复,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
生:它从哪里飞来的呢?飞了多少千米?是不是累了?
生:它饿了吗?有没有受伤?
生:我能不能再靠近它一点?它会怕我吗?
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疑问后,姜老师让他们带上自己的关切,浮想联翩地朗读。无须过多地讲解或演示,学生都真情流露,一句句疑问把听课的教师也带进了儿童充满好奇的语境中。
写作的第二招是“学会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在姜老师的启发引导中,埋下了想象与提问的种子。
三、以童语描写,学准确表达
姜老师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同样精彩。首先,他采用视频激趣,播放翠鸟捕鱼的瞬间,让学生尝试说说看到的场景。学生虽然被动态的画面吸引并啧嘖称奇,可是一旦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却都吞吞吐吐的。第二步是尝试表达,姜老师让学生感受瞬间场景的表达难度。作者是怎样描述翠鸟捕鱼瞬间的呢?第三步是让学生品读第四自然段,发现作者的表达奥妙——将瞬间画面用了动作分解的方式。学生在文中圈画出词语——“冲、飞、衔、站、吞”,点名读出“冲”给人闪电般快速的感觉,作者用特写镜头把瞬间动作分解描写,能使读者看清动态的画面。接着,姜老师让学生再读,学生发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把动作分开,而是用了“先分再连”这一方法。随后,姜老师播放一段猫捉老鼠的视频,立刻进行迁移训练:
师:用“分”的方法,你能想到哪些动作?
生:越、扑。
生:抓、跳、咬。
师:可用哪些词来“连”?
生:一下子。
生:一眨眼、飞快。
生: 一转眼、霎时。
师:我们可以分的词很多,用来连的词也很多,接下来,看谁有本领以“只见”这两个字开头,写出猫抓老鼠的场景。
学生学以致用,现场写作并进行汇报交流。在大家互评互改后,形成了一段生动有趣的描写:小老鼠正迅速地逃跑,想要钻进洞里躲起来。只见猫飞快地冲过去,轻盈地纵身一跳,一下子向老鼠身上扑去,用锋利的爪子一把抓住了老鼠。
师:大家真厉害!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写什么呢?
生:我们还可以写运动会中比赛的场面。
生:还可以写老鹰抓兔子的情景。
……
这一单元着眼于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产生对事物的敏感捕捉力,提升发现美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能培养起来的。这只是开端,四五年级还会有专门的观察单元,因此,本课教学不可越位,亦不可过度拔高。正因为姜老师深谙这一点,所以在课堂回顾环节,才有了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谈收获:之前以为学写作文很难,不知从何下手,学了这一课,感觉写作文并不难,对初次见到的事物,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也能以“见—疑—识”的顺序来写一写;对短时间观察的事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可以简练地写;瞬间的场景可以用“分—连”的方法,用连接动作的词语,让整个场面更加生动。
综上,教师需要悟对童心,从儿童的视角、心理与表达水平出发,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观照习作单元,挖掘课文的潜在价值,沿着“发现—尝试—迁移运用”的梯次,设计切合学生需求的、渐进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散思维,敢于说、乐于写、写得出,与写作“一见钟情”。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