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有路:时代“大先生”视角下的“助人成长”教育路径

2023-05-30 22:32余爱娟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大先生

[摘要] 大先生是习近平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性要求。教师要做大先生,就需要拥有“助人成长”的思想和理念,探索出“助人成长”的教育路径,真正把教育规律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每一个学生生命中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从“助推行为习惯养成”“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助人行为”三方面展开,结合实际案例来阐述时代“大先生”视角下的“助人成长”教育路径。

[关键词] 大先生;行为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能力

习近平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要做大先生,就需要拥有“助人成长”的思想和理念,探索出“助人成长”的教育路径,真正把教育规律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每一个学生生命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积极因素”为引擎,助推行为习惯养成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让传统的“批评”式教育转变为“欣赏”式教育。我们需要挖掘学生的积极因素,树立其正面形象的典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变“我不行”为“我能行”,逐渐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助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忽视原因,聚焦例外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通常认定“事出必有因”,找出原因似乎就可以解决问题。然而,针对有些问题学生,要找到原因是很困难的,需要从遗传、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各个维度去分析。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不够丰富,会很难找到问题的源头,即使找到原因,可能也无济于事。这时,我们可以忽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将目光聚焦在例外或者学生的优点上面,通过一系列跟进措施转化学生的行为。

一年级的小何同学开学以来一直喜欢在教室丢橡皮、铅笔。笔者让他管理过教室卫生,让他下课的时候把地上的铅笔、橡皮捡起来,想让他通过体验“捡”的行为来纠正自己“扔”的行为。可是,他卫生管理得不行,不仅没有好好捡,“扔”的次数也不见减少。他自己也想改正这个习惯,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后来,笔者把他的位置调到最前面,让他一个人坐,离老师近了,这样的不良行为就逐渐减少了。坐在最前面,他的坐姿很端正,上课听讲也很认真,笔者就抓住这一“例外”,一直把他作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的坐姿和认真。不知不觉,其“扔东西”的行为渐渐减少了。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忽视学生产生问题的未知复杂原因,主动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就是“例外”,进行大力的表扬、鼓励,以“例外”这个积极因素为引擎,撬动学生向美向好的心灵。

2.优势赋能,增强自尊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优势赋能即围绕学生的优点,用具体化方式,多角度引导学生体验自身优点的价值,提升自尊感和价值感。

假如某学生只是日常行为习惯不够好,但是在学习上有优势,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具体化方式对该学生进行优势赋能:表扬学习习惯,如重视预习、喜欢提问、善于做笔记、独立作业等。表扬学习状态,如有学习的激情、思路清晰等。表扬学习能力,如善于倾听、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问题、作业效率高等。

3.强化优势,发挥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至少拥有一项优势智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我们要细心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找准、欣赏他们的优势智能,让他们切实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带动他们的弱势智能,努力使他们向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仍然以学习上有优势的同学为例,我们在让这位同学体验到价值感之后,还要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切切实实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比如做语文课代表,帮助老师收发作业本、统计学习任务、课前领读课文等。还可以戴上“小老师”的牌子,做一名“小老师”,在学习上帮助同学。通过担任这些班级工作职务,切实强化学生身上的优势,将优势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通过正面的积极因素慢慢地引导学生纠正其他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以“个体成长”为目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多元智力论将“人际交往”作为人的七大智能中的一个方面。人际交往是小学生形成自我概念、获得情感支持、进行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人际交往能否正常进行关系到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学生之间发生了人际冲突,如果老师以就事论事的模式来应对,并不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我們应反思、改变价值取向,让“问题中心”(以平息事态,解决问题为目标)向“成长中心”(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主要目标)转变。强化育人为本的理念,摒弃以事为本的做法。

1.接纳情绪,与生共情表理解

哲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要求的就是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我们要认同学生的感受,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学生的感情,才能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问题上,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师在协调学生之间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在谈话中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他们建立连结,进而聆听他们的需要和请求,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得到了尊重。

2.规避“是非”,讨论教训促反思

发生人际冲突时,调解工作聚焦在辨是非上,容易引起争辩,导致情绪激动。若调解工作引向讨论教训,则能促进反思,使人变得平和理性。

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老师对他们进行问话时,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先动手的/他先来惹我的/他先碰我的……”一味地把过错推给对方。其实,这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防御机制:人在受到责备、批评时都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本能,表现为替自己辩护,找理由,不认输。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他们这种“不认输”的原因,并对他们这样的言行表示理解。不过分关注“是非”,不过分计较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讨论他们这样做给对方带来了什么影响。

当两位同学一直在争辩“谁先打谁”,却没有意识到“打人”这种行为本身的对错时,教师就要让他们意识到打人为什么不对,会给对方造成什么影响,不必再去追究谁先动的手。可以这样询问学生:“你被他打了,有什么感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询问:“你打他,他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凭自己的感受猜想对方被自己打了之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总结教训,反思打人给双方造成的影响,并从中明白:即使是对方先动手,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沟通解决。

3.传授妙招,切身实践促内化

同伴交往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但是他们在实际交往中又会因性格方面的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学习成绩高低等的影响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引导学生有效交往的责任,让学生充分实践,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

例如,当一个孩子故意用水彩笔画了同桌的衣服。同桌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的,如果你是故意的,我真的很难过,很委屈。因为我不知道能不能洗干净。如果洗不干净,就需要重新买一件。”接着表达自己的需要:“我希望我们能够友好相处,不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这样,对方就会感觉不好意思而改变行为。

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很难过,我很委屈。”并养成这样的习惯去表达自己的需要:“我渴望……”“我想要……”“我需要……”“我看重……”当强烈的情绪感受来临时,引导孩子试着觉察自己的需要并且向对方表达出来。这样,在双方的交往中,就更容易使对方改变态度,反省自我。

三、以“心理辅导”为理念,培养学生助人行为

心理学家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理论,认为助人是一个负责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是权衡行为的利弊,即助人者在决定是否需要帮助别人时,一般会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利弊得失。传统德育理念是先人后己或大公无私。而心理辅导理念是己人兼顾或公私兼顾。前者体现“只顾他人不顾自己”的价值取向,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后者体现的是“既善待自己,又帮助别人”的价值取向,比前者更人性化,因此,我们需要以“心理辅导”为理念,培养学生的助人行为。

1.从“己人兼顾”出发,提升助人动机

心理辅导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私心,包括学生,所以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心理而为,正确把握好“私心”和“道德”之间的平衡点。可以在学生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己人兼顾的道德教育。

笔者班级里有一女生学习成绩很不错,但是比较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别人,认为帮助别人就会浪费自己的时间。笔者为了培养她助人的品格,让她知道做小老师的那些同学不仅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相反学习越来越好,因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给自己一次复习的机会。对于一个学习上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这位女生听了之后,决定也要做小老师。慢慢地,她也变得越来越爱帮助别人了。

案例中,这位同学一开始纯粹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去帮助别人。后来,她体会到了“帮助别人,自己很有成就感”,从而越来越喜欢帮助别人了。“助人即助己”的目的让她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

2.以责任为基石,形成“先人后己”品格

当人们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需要帮助之后,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则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固定的角色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慢慢地实现“先人后己”的价值引领。

以上述案例中的小老师为例,当她承担起小老师这个任务时,会慢慢提升她的个人品格。比如,当她在课余时间想多看会儿书时,这时有同学来请教她,她是教还是不教呢?她此时的小老师身份让她有了责任感,她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别人身上。

通过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逐渐提高责任感,促成助人行为的发生,并慢慢形成“先人后己”的品格。

3.借助“移情能力”训练,提高助人技能

心理学家斯陶布认为,助人行为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地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一个人的移情水平越高,就会越容易对他人产生难过、同情等积极道德情感,越易对他人进行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扮演“他人”,转换到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心理活动,促使学生以某种角色进入情感共鸣状态。例如,学生忘带铅笔了,老师除了借一支笔给他,还可以说:“上次小陈向你借铅笔,你没有借给他,他一定很难过。如果老师也不把铅笔借给你,你也会难过的,对吗?下次看见别的小朋友需要帮助,你愿意帮忙吗?”这种建立在移情基础上的教育,比那种空洞说教强得多。通过相应的训练,学生的移情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助人技能也就随之提高了。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新时代大先生们的努力奋斗,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如今,学生成长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加需要大智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才能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蒋玉燕. 放下掸子教孩子:教师、家长让孩子成才的密码[M].宁波出版社,2011.

[2]蔡志良,蔡应妹.道德能力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余爱娟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能力大先生
做“大先生”,让人格魅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大先生》剧本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解析中学英语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大先生”
《大先生》:李静的探险
让“大先生”走进“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