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态度对学业质量的影响

2023-05-30 10:48杨春艳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小学语文

摘要:通过对问卷调查和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课程态度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强化正向性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乐观归因,厚植学生的学科情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活动,适时向学生传递学习策略,诱发和延续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情绪。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态度;学业质量;非智力因素;共同体意识

皮连生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所构成的。[1]课程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课程比较稳定的,影响学习行为的内部心理状态。本研究中的课程态度,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对语文课、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内容的兴趣、动机和情绪。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一定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2]本研究中的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认知、技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对全省13个市的70928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学业质量监测,试图深入了解影响小学生学业质量的因素。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提炼课程态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提出以优化课程态度改进教育教学的建议。

一、课程态度对学业质量影响的调查和监测分析

根据课程态度不可观察的假设性特征,针对学生在语文课、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内容(如教材、课外书)方面外显的兴趣、动机和情绪因素,问卷设计“上语文课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喜欢在语文课上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拿到新的语文书,我会迫不及待地翻看里面的课文”“我会主动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我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语文老师,和他/她交流”“如果今天的语文课被临时调成别的课,我会很开心”“我的语文老师讲课很有意思,我很喜欢听”“只要是语文老师推荐的书,我都会买一本看看”“如果让我写一篇关于老师的习作,我会写我的语文老师”“以前学过的课文,我都记忆犹新”10道选题,并分别设置“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完全符合”5个选项。其中,“兴趣”涉及学生对语文课、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内容的积极认知倾向,“动机”涉及因和谐师生关系而形成的学习内驱力状态,“情绪”涉及学生对语文课的个性化情感体验。问卷调查中的问题设计更多站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视角,试图从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和感受中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情绪与学生学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兴趣、动机和情绪是如何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抽取全省12个区县(排名前5的区县,2个中位数位置的区县,排名后5的区县)的9008位五年级学生,将他们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量尺分)按降序排列,分别为:613.7,601.5,577.0,568.1,568.0,501.4,501.2,446.1,435.4,433.9,433.8,432.4。将这12个区县学生课程态度调查问卷中“完全符合”“符合”选项百分比合并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积极的课程态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2)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建构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3)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情绪高昂,学习主动性强,就越能调动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因素,选择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更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迁移性的学习活动,学业质量也越理想。前两个结论的得出与脑科学研究结果一致: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身心投入的参与度高,因学到了知识而感到充实,学习的注意力也就越集中,语言能力的迁移就越通达,最终的学习效果也越理想。[3]从第三个结论也能看出,如果教师在工作中越富有热情,对工作的投入度越高,教学越富于激情和想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参与学习的状态就越好,学习表现会越优秀,学习成绩也会越好。

二、以优化语文课程态度的方式提升学业质量的建议

虽然数据分析结论并不具有严格的对应属性,但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实现研究视域的转换。结合调查和监测分析,给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强化正向影响的非智力因素

调查和监测分析启示我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情绪,虽然不能从直接意义上卷入学习者的学习加工过程,但依然能如“催化剂”般产生间接的促进和增强作用。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催生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入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稳定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积极的学习动力,保持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乐观的学习情绪。

1.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乐观归因

美國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归因作为个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显著影响着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方式。[4]高乐观者拥有更高的成就动机。调查和监测分析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教师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乐观归因,帮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高期望值,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好的兴趣,形成更强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将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考察其内在学习品质的发展”[5],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基础上,教师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分析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努力程度,树立只要努力就能提高成绩的信心,从而将努力学习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需要。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估后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要善于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风格、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兴趣爱好,善于移情,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感受学生的情绪体验,与学生顺畅沟通与交流;要注重因材施教,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精神,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确定有别于他人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助其选择学习策略和步骤,与学生一起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厚植学生的学科情感

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认为,价值内化的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是“接受(注意)—反应—评价—个体价值标准的组织—价值性格化(即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6]。强化学生课程态度中呈正向影响的非智力因素,要增强学科吸引力,厚植学生的学科情感,提升学生的学科价值认同。

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需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长期自觉地在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比如,教材在一年级就编排了入学教育这部分内容,其中第三部分以“我爱学语文”为主题,呈现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让学生知道读书、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编排了给老师同学写一封信、写毕业策划书、写毕业赠言等活动。这些教学内容的设定和安排,都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未来语文学习的期待,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这一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浓厚情感。其次,要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比如,六年级下册新增了以“奋斗的历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编排了7篇体现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阅读材料,设置了“阅读分享会”“编红色诗词集”“写自己的心愿”三个活动。学生在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达成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形成文化自信。单篇课文的教学,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开国大典》《灯光》等,可以设计“搜集共产党人先进事迹”“探寻党的光辉历程”“追忆昨天,展望明天”等搜集、探访、调查的学习活动,厚植学生的学科情感。

3.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维果茨基和情境认知理论学家的观点中,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是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大多数场景中的学习是一种共同的活动,一种对文化的分享。[7]这种建立在人类社会性基础上的学习活动,势必受到学习者所处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是指学生身处的外在空间状态,更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教师、学习伙伴之间产生影响的心理环境。当学生身处一种学习环境中时,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主体感知,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致力于保持积极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充满安全感、愉悦感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使其对学习任务保持一定的热情,教师还需要创设温暖有序的、回应性的、支持性的环境,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被关爱,同时对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怀有尊敬之情。[8]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微笑可以增进师生情谊,与学生亲近可以感染学生,激趣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平等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鼓励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

师 生关系和谐,学生与教师始终保持一定频次的接触,并产生愉悦、信任、喜爱的情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指导,从而提升学业水平,提高学习成绩。这也正如约翰·哈蒂所说:“当教师成为他们自己教学的学习者,学生成为他们自己的教师时,对于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就会发生。”[9]

(二)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共同体意识

有效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与迁移被看作一种学习者主动参与、动态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者角色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学生主动“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越深入,运用适当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越精进,在学习中产生的兴奋感就越强烈,学习动机就越容易被诱发和维持,学习投入程度也就越深。结合调查和监测分析,我们得出: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站在学生立场,同学生一起看待语文学习和语文学习能力发展,不断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的良性发展。

1.引导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活动,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情绪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课标有继承也有突破。从继承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对课程性质的理解,保留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论述,强调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根本特征。从突破的角度看,新课标的一大创新点,是确立了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体系,要求教师“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關联的语文实践活动”[10],具有更加鲜明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为什么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什么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需要师生共同体亲历语文实践活动?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11]反复亲历语言实践,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够有效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情绪。

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诸如阅读说明书、当众演讲、撰写倡议书等语言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势必关联到阅读理解、口头和书面形式的交流与沟通,甚至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语文能力。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知识背景和意志态度都要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并对学习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努力做到“三避免,三提倡”:避免将语文能力知识化,提倡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中梳理与探究,以形成语文能力;避免把教师讲解分析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提倡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避免把语文实践活动等同于做题,试图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倡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借助已有的和可能有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形成语文能力。

2.适时向学生传递学习策略,延续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情绪

语文学科中的学习策略较多涉及阅读策略,其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目标及阅读材料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能增进有效理解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调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12]适时向学生传递阅读策略,能够促使学生在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投入自主体验、问题思辨、语言运用等,感受到语文学习“情趣”“理趣”的和谐共生,加强对学科学习价值的认知,延续主动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情绪。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3—6年级均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习得“质疑与提问”“预测与推理”“比较与辨析”“评价与反思”等策略,在不断运用策略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科学地学习。

平时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以具有方向性、引导性的学习策略,引领学生经历语文实践活动;第二,引导学生循着逻辑清晰的学习策略,不断经历较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第三,让学生在具有思维张力的自主探究活动中,灵活运用适切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2,146.

[2] 吴先强,顾佳磊,王祖浩.素养导向的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1(8):118124.

[3] 程良宏,张瑾.作为学习参与的课堂沉默:意蕴表征、价值審视与引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1(8):7076.

[4] 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4):562566.

[5][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19.

[7] 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3版)[M].王小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3.

[8]简妮·爱丽丝·奥姆罗德.学习心理学(第6版)[M].汪玲,李燕平,廖凤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46.

[9] 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M].金莺莲,洪超,裴新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64.

[1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62.

[12] 杨春艳.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5):511.9,15,17,29,34,39,56,80,81

猜你喜欢
非智力因素小学语文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