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诗歌外译之意象阐译

2023-05-30 13:09辜涛
今古文创 2023年8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

【摘要】 诗歌外译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接受美学和阐译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分析得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阐译机制,接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别分析诗歌意象翻译前的文化障碍,并结合阐译方法,以许渊冲和徐仲年所翻译的诗歌法语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探讨我国诗歌外译过程中意象翻译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 接受美学;阐译;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8-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8.036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新诉求,而中华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时代诉求下,我国诗歌在各种语言下的译本纷纷涌现。因此,诗歌的翻译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接受美学则时常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国内关于接受美学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兴盛于本世纪至今,研究范围大致包括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科技、商务、影视等领域的翻译研究,以及接受美学与翻译中读者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此外,和接受美学翻译相关的研究领域还涉及教学、语料库、政宣、等多方面。然而国内关于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研究方向主要是接受美学下主体性的体现、意象的处理,但研究方法和探讨的角度不够全面,且关于我国诗歌的法语译本研究少之又少。于是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出发,结合阐译方法归纳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阐译机制,在接受美学视野下分析诗歌意象翻译前的客观障碍后,结合阐译方法对许渊冲和徐仲年所翻译的诗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诗歌对外翻译中诗歌意象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二、 接受美学和阐译

(一)接受美学

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主要开创者。姚斯受伽达默尔阐释学影响提出文学具有社会历史性,他发展了曼海姆和波普尔的“期待视野”概念,建立了接受文学史原则。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阅读前由各种因素所影响的,比如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①,这些因素先入为主地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阅读前的固有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这种固有的理解将会结合作品的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便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他想要把一部文学史描绘为新作品与读者原有期待视界从矛盾(审美脱离)到统一(通过‘视界的改变’来克服距离),再从新的矛盾到新的统一,这样一个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效果’历史过程” ②,接受文学史描述的则是在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因素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作品与读者期待视野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关系。也就是说,随着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改变,文学作品的内容时而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而偏离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个过程就是接受文学史。正是因为读者在接受文学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读者的接受决定着作品的价值,读者的接受是带着期待视野对文本再次理解的过程。伊瑟尔则提出了隐含读者的概念,按照伊瑟尔的观点,任何文学作品在诞生之前就有了隐含的读者,因为在作者创作或译者翻译时,其心中都会预设自己作品的目标读者将是何群体或个人,本文所研究的文化翻译则是需要译者考虑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阐译

阐译是黄忠廉先生所总结的变译方法的一种,最早提出是在1998年发表论文《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所谓阐释,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的部分内容加以阐释活动” ③。在2001年《变译理论》中,黄先生对阐释的方法做了进一步说明“阐释的内容不是译者个人的观点或主张,而是未显现的原作内涵,其功用在于再现原作的文化价值,将原作中压缩的文化信息释放出来” ④。在2009年《翻译方法论》中,其对阐译法进行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认为阐译是“把原作中隐而不見的信息明示出来,它涵盖了全译中许多阐释方法,如归化式转换、语义引申、增词、译意、作注等” ⑤。

(三)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意象阐译机制

汉语语境的读者有着对古诗词意象独特的期待视野,“明月”是思乡怀远,“柳枝”是依依别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些特定的意象已然在汉语语境读者心中形成了特定的期待视野,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或者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他们都会有着超越文字或图画之外的心灵体验。然而外语语境的读者不曾受中国文化环境的熏陶,在阅读我们的古诗词时会遇到重重障碍,例如:意象缺失,意象错位,意象失衡,这些概念将在下文详细介绍。如果说接受美学是发现文化障碍的放大镜,那么阐译则是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法宝。阐译方法中的归化式转换、语义引申、增词、译意、作注等则是解决目标语读者阅读障碍的有利手段,我们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结合这些阐译的手段,归纳总结出意象转换,意象阐质,意象注释等三个具体的翻译技巧,分别用来应对意象失衡、意象错位、意象缺失这三种文化障碍。

三、 接受美学之意象阐译

(一)意象转换

意象转换即使用译入语中的意象来替换源语中的意象,此方法源自阐译中的“归化式转换”,意象转换能够解决的翻译障碍是意象失衡。在长期文化演进中,一种文化往往赋予某些意象以特殊的含义,但是在另一种文化中则不赋予这些意象以特殊的含义,于是同一种意象在两种文化中会出现含义多对含义少的情况,即某一意象的含义在两种文化中的含义不对等,这种现象称之为做意象失衡。

如例1的“茱萸”除了植物属性之外,还有人们对祛病除灾的愿景: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Je sais que là-haut chacun de mes frère, Portant un rameau, de moi se souvient.——许渊冲译 ⑥

Lorsque vous montez sur une élévation Et que vous vous ornez tous de la fleur de cornouiller, Je sais, de loin, qu’il vous manque une personne!——徐仲年译 ⑦

对于“茱萸”的翻译,许渊冲使用了意象转换的方法,将“茱萸”意象转换为“rameau”即橄榄枝,一个西方人更熟知的意象,并且橄榄枝象征的和平与幸福和茱萸象征的平安与无疾有相似之处。徐仲年则是直接将茱萸翻译了出来,容易造成读者的不解。意象转换属于阐译方法中归化式的转换,对于接受美学而言则是在充分考虑读者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后,采取的更易于读者接受的翻译方法,是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意象转换。

(二)意象阐质

意象阐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绕开繁琐的意象表达,直取意象背后的意义,此方法源自阐译中的“译意”。意象阐质可以解决的翻译障碍主要是意象错位。文化发展的差异,一种意象虽然存在于两种文化中,但是其所指代的内涵不相同,出现错位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之为意象错位。在意象错位的情况下,同一意象会造成译入语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是基于特定历史社会所形成的期待视野。

如例2的“二月花”在中西文化中所表达的时间意象错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J'admire jusqu'au soir le bois d'érables dont la feuille est plus rouge que la fleur printanière. ——许渊冲译 ⑧

J'arrête mon char, j'adore le crépuscule dans la forêt des érables. Brûlées par le givre et toutes flamboyantes des derniers rayons du soleil, les feuilles sont encore plus rouges que les fleurs de mars. ——徐仲年译 ⑨

同样是“二月花”的翻译,许渊冲译为“la fleur printanière”即春天的花,而徐仲年译为“les fleurs de mars”即三月的花,许渊冲在此使用的则是意象阐质,直接把“二月花”的本质即“春天的花”翻译了出来,直接阐明农历二月所在的季节。而徐仲年使用了刚才提到的意象转换的方法,将错位的意象转换成译入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意象,因为农历的二月是西历的三月,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

(三)意象注释

意象注释主要针对意象缺失,对一些不宜阐质、不宜转换的意象加以保留,并进行直译,随即在译文旁边加以注释,此方法源自阐译中的“作注”。由于地理或习俗等的原因,一种意象在一方文化存在而不存在于另一方,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意象缺失。

如例3的“赤壁”在西方文化中属于缺失的文化意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A l'ouest de l'antique forteresse, on dit que c'est le Rocher Rouge où Zhou Yu, au jours des Trois Royaume, sa renommée. ——许渊冲译 ⑩

A l'ouest du rempart antique On dit que c'est là le Mur Rouge de Tcheou lang de l'époque des Trois Royaume. ——徐仲年译 ⑪

许渊冲和徐仲年译者都将“赤壁”直译了出来,前者译为“le Rocher Rouge”,即红色的岩石,后者译为“le Mur Rouge”即红色的墙壁。译完以后,二位都对该意象做了注释。许渊冲注释为“lieu où général Zhou Yu vainquit la flotte ennemie en 208”即208年周瑜总督战胜敌军水师的地方。徐仲年的注释则较为详细“Trois monts portent le même nom...notre poète prit le mont situé à Houang-Kang pour le mont historique”,他指出了有名为“赤壁”的地方有三个,其中最有名的是魏、吴之间发生战争的那个,还说明了其实苏轼所到是黄冈的赤壁,并不是魏、吴古战场的那个赤壁。通过注释的方法,能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原貌,在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同时,还有利于文化的走出去。

四、总结

本文首先对接受美学和阐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归纳出接受美学视野下意象阐译的机制,接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别阐明了翻译前可能遇到的意象失衡,意象错位,意象缺失这三种文化障碍,并化用阐译的方法,结合实例运用了意象转换、意象阐质、意象注释这三个翻译技巧来化解这些文化障碍。我们发现文化发展的差異是制约诗歌意象翻译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而重视读者期待视野的接受美学则为这种文化差异下的诗歌意象翻译提供了切入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下运用阐译的方法即可为这些文化障碍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接受美学下诗歌意象阐译的探讨,发现要想对外翻译好我国诗歌,讲好中国话,译者必须强化自身对源语和译入语两边文化的了解。因为翻译的过程是“接受——输出”的过程,译者作为源语的读者首先要提高源语的文化修养,形成较完备的期待视野以准确把握原文本中意象的内涵,这是接受的过程;译者还要提高译入语的文化修养,译者在从源语读者回归到译者本身后,要设想自己同时是拥有译入语期待视野的读者,使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进行文本翻译,这是译者翻译的输出过程。因此,作为具有读者和译者双重身份的译者,双语文化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②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③黄忠廉:《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第4期。

④黄忠廉:《变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51页。

⑤黄忠廉:《变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04页。

⑥许渊冲:《精选唐诗与唐画:法汉对照》,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⑦徐仲年:《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Les classiques des sciences sociales1934年版,第170页。

⑧许渊冲:《精选唐诗与唐画:法汉对照》,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⑨徐仲年:《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Les classiques des sciences sociales1934年版,第232页。

⑩许渊冲:《精选宋诗与宋画:法汉对照》,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⑪徐仲年:《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Les classiques des sciences sociales1934年版,第256页。

参考文献:

[1]徐仲年.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M]. Les classiques des sciences sociales,1932.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许渊冲.精选宋词与宋画:法汉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5]许渊冲.精选唐诗与唐画:法汉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6]黃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黄忠廉.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J].中国科技翻译, 1998,(04).

作者简介:

辜涛,男,汉族,湖北安陆人,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看对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