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言文教学的“体味”策略

2023-05-29 12:48姚启英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戴嵩处士牧童

姚启英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重视对文本自身语言特点的体味,从中把握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找准文言文学习的进阶之路,采取适合本课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以《书戴嵩画牛》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体味”策略。

一、以文白联结体味文言文特点

小学生处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将文本中的语言材料有机融入语言仓库,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先引入白话文故事《画家与牧童》,让学生迅速读懂故事,然后再学习文言文课文,在比较中关注文言文课文的特点。首先,课文题目的“书”具有很浓的文言文意味,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苏轼在本文中将二者都用上了,前面记叙的是杜处士视为珍宝的《斗牛图》被牧童所取笑,后面是作者据此给出的议论性观点;而《画家与牧童》则只是一个明白晓畅的故事。其次,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如“处”“数”“好”“曝”“斗”“间”等。此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学生难以读懂的句子,比如,“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一句中,既有需要通过具体语境才能确定读音的多音字,又有文言文独特的句式表达,因而是本课中学生朗读时需要重点突破的对象。在初步解决文言文朗读方面的障碍后,学生要自主读好句内停顿和节奏,读出故事中的情感。

二、以人物比较体味形象特点

《书戴嵩画牛》篇幅短小,涉及三个人物的表达:文本中出现的杜处士和牧童是容易看出来的,实际上作者也是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由作者发出的。三个人物中,牧童与杜处士属于主要人物,是学生重点体味的对象,而体味的方法就是比较。

首先是比较相同,关注牧童的形象。《画家与牧童》是根据《书戴嵩画牛》改编的,二者中都有牧童这个关键人物,他指出了画家作品中的错误。两个文本中的牧童具有相同的特点——天真、活泼、可爱,在指出《斗牛图》中的错误时,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他都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牧童是故事表达中最重要的形象。

其次是比较不同,感受杜处士的形象。课文的题目中虽然出现了戴嵩,但在课文内容中戴嵩只是作为《牛》的作者出现的,本人没有真正出现在课文中,出现在课文中的人物是收藏《牛》这幅画的杜处士。这是《画家与牧童》中最大的不同。此外,杜处士与牧童对戴嵩的作品《牛》的态度不一样。杜处士将《牛》视为宝贝,经常带在身边玩味、欣赏;牧童认为《牛》是不值钱的东西,因为画中有错误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二人对《牛》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呈现戴嵩的《斗牛图》,让学生自己欣赏,看看这幅画是不是因为有了牧童的质疑,就变得一文不值了。教师还可以顺势介绍戴嵩画牛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画家为什么能取得世人公认的成就。

三、以语言转化体味细节的生动

在课后练习中,编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書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讲课文故事的注意事项——必须用自己的话来讲,不能改变故事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安排。

由于教师在课前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画家与牧童》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画家与牧童》与《书戴嵩画牛》进行对比阅读,找出文本中人物细节描写方面的差异。经过对比阅读,学生认为,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重点情节时,可以突出故事中两个人物的“笑”:牧童的“拊掌大笑”,不仅声音大,还伴有动作,表现的是孩童非常开心;杜处士则是“笑而然之”,似乎点头表示赞同,又知道牧童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是那样,因为画家的画是很有艺术表现力的。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才能把文本中的细节讲得更生动,体味文言文生动的细节描写。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水平,通过引入白话故事作比较,进而找准理解和把握文本学习的重点与关键,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理解文本的内容。

猜你喜欢
戴嵩处士牧童
牧童学画
西 湖
牧童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寂寞的牧童
从戴嵩画牛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误笔
林则徐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