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丹 高瑞怡
茶,于杭州而言,不仅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是一方百姓的富裕,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遗成功,杭州如何保持茶产业的竞争优势?如何推动茶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如何推动新时代“三茶统筹”发展?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给出了这样一份答卷。
记 者:何会长,您出生在杭州富阳,从小长在茶园边,大学时读的是茶叶系,如今又从事茶文化研究,请谈谈您和茶叶的这份情缘?
何关新:我出生在富阳里山镇,这里是安顶云雾茶产区。在明代,安顶云雾茶被列为贡品,村里的祖祖辈辈都以种植、生产茶叶为生。我自幼就在茶园里长大,深受茶的熏陶。大学时在原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学习,因为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很容易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学习成绩不错。1978年大学毕业后,我从事了茶叶业务工作,将年轻人的全部热情投入到茶叶里。由于表现出色,1983年我被评选为“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后来就走上了行政工作岗位。此后,我虽然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眷念茶叶事业的心和情始终都在,也将这份情怀融入到此后的工作生涯当中。如今退休,与市茶文化研究会结缘,静下心来从事茶文化研究,有一種人在草木中,不忘出生、不忘初心、不忘乡愁之情。
记 者:去年,由您主编的《杭州龙井三江行》出版了,这是一本怎样的茶文化专著?
何关新:2011年8月,“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注册使用。这是杭州的一件大事、喜事,茶人都感到欢欣鼓舞。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巩固“杭为茶都”地位,统筹杭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力促“龙行天下”格局形成,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与萧山、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五个区、县(市)茶文化研究会协商,决定共同编辑出版一本反映杭州龙井主要产区茶文旅风貌的专著。
一年多来,我们的采编团队多次赴区、县(市)调研采访,征集了大量史料和参考文献,深思细琢并几易其稿,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杭州龙井三江行》以散文和游记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杭州三江两岸各茶区名茶的历史演变、民间掌故、人文胜景、寻茶体验、品茶感受、茶景畅享等。以茶溯史、以史化文、以文寻景,让爱茶人感受茶品即名品、产区即景区、茶园即公园、茶企即庄园、茶楼即民宿的杭州茶文旅氛围,让“三茶统筹”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记 者:您曾任杭州市副市长,如今除了推广茶文化,也经常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其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提案?
何关新:浙江省是中国主要产茶区之一,目前有18个区、县(市)种植“龙井43号”茶树品种。“龙井43号”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群体种中选育出来的品种,因为发芽特别早,制作出来的龙井茶品质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而深受茶农和消费者喜爱。但曾有一段时间,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为了种植“龙井43号”,破坏了大量群体种老茶树。但如果只种植“龙井43号”,西湖龙井茶只能表面风光,实则名存实亡。曾有人在座谈会上发出了“毁掉群体种,就是毁掉老祖宗”的感叹,这也让我深感忧虑。
西湖龙井茶种质资源濒临危机,为了确保西湖龙井茶产业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我提议起草一份保护西湖龙井茶种质资源的意见,通过政策扶持茶农种植群体种茶树。这条提案被市政府采纳后,出台了7条保护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规定每年清明前后由杭州市政府统一口径发布西湖龙井茶的开采时间。从2010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先后在群体种比例较高的地区,逐步设立西湖龙井茶种质资源保护区,截至目前,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群体种栽种面积达到95%以上。保护区的建立,让区域内龙井群体种得到了集中、妥善的长期保护,也为日后西湖龙井茶的茶树育种、基因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了坚实的种质基础。
记 者:您两次提到打造西湖龙井茶文旅融合发展“金三角”,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又该如何打造?
何关新:茶、文、旅,原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业态,但随着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他们逐渐互相影响交融。茶文旅融合是一种以茶为基、文旅赋能的新发展模式,也是一条将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之路,最终打造6.0茶产业升级链条,促进茶产业持续转型升级。2018年初,我们通过沿循西湖龙井茶的文化脉络,深入走访各个茶区,开展茶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形成了《关于构建“西湖龙井茶文旅印象金三角”的战略构想》调研报告。
在报告中,我提出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168平方千米以内这片区域划分为三块——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和18棵御茶树为代表的“龙井区域”,以梅家坞周总理纪念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标志的“梅家坞区域”,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华茶奥会永久举办地和省级特色小镇龙坞茶镇为龙头的“龙坞区域”。依托“金三角”的串珠成链,未来能够提升西湖龙井茶品牌整体形象,进一步激活文旅经济,使茶可品、可赏、可玩、可用,擦亮“杭为茶都”金字招牌。
打造“西湖龙井茶印象金三角”,涉及规划、交通、农业农村、旅游、文化等多部门,牵动西湖风景名胜管委会、西湖区政府等多主体。目前,最大的挑战是要纾解交通瓶颈,打通地域阻隔,及早规划考虑地铁的通达和周边道路的通畅。当下,龙井、梅家坞一带的游步道已大体贯通,但开发仍然不足。我认为,应加大开发景区的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兴建茶坛茶亭等文化旅游设施,增加沿途的观赏节点,提升景区和茶园周边游步道的质量和品味,将其打造成具有杭州特色、独特韵味的精品茶文化旅游线。
记 者:关于茶文旅融合发展,您有哪些观察和思考?
何关新:如今,国内很多产茶区,已经将茶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潮流。如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景区通过茶园风光、客家文化、建筑艺术、经典美食有机融合打造5A级景区;福建武夷山精心打造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等。对此,杭州不能坐而观之,而是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茶文旅融合发展,要将视野放开去,深度挖掘全杭州的茶文史故事,打造中国径山禅茶文化园、杭州龙井三江行茶旅精品线,以杭州现有的茶楼、茶市等为烘托,造就“西湖龙井”香飘杭城、“六茶共舞”全民饮茶的良好格局;以湖畔居创始模式,深化总结提升运河茶会、南宋斗茶、径山茶宴、云林茶会等茶事,使之成为“杭为茶都”的重要品牌项目,营造全城茶香的氛围。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宏大叙事,呈现在新时代国人享用的每一杯清茶、每一缕茶香中。
记 者:您说要泡好文化、科技、共富“三杯茶”,后申遗时代,杭州作为“茶都”如何引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
何关新:“三茶统筹”,文化、产业、科技是一个整体,统筹是一个感性升华为理性形成文化的过程。文化来自产业和生活,科技又在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中更新。产业是肢体,而文化和科技是两翼,既要用好茶文化的软实力,也要发挥好茶科技的硬实力,才能赋能杭州茶产业飞得更高更远。
作为新时代的“茶都”,杭州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杭州集聚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八家国家级涉茶机构,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在杭设立基地或项目。此外,中国茶产业联盟、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世界茶叶市场分析与贸易促进工作组也在龙坞茶镇设立办事处。这些涉茶机构在科技研发、品牌培育、贸易合作、文化交流、质量标准、茶延伸品创新以及茶产业国际化事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杭州还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发展,孕育出以艺福堂为代表的智慧茶业企业,诞生了真滋味等全渠道茶类电商新零售企业。展望未来,杭州应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校(院)支撑的跨界开发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使茶叶从单一农副产品向医用、化工品等多方面拓展,提升茶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茶研会也将通过组织参与中日韩禅茶文化交流,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茶叶大会上积极倡导形成“龙行天下”的品牌共识,展示“杭为茶都”的新形象,让杭州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