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雪芹
美丽的湘湖,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话说孙悟空自立“齐天大圣”后,唯恐天下大乱的玉帝请来太白金星,二度将其请上灵霄宝殿,掌管蟠桃园。翌日,王母娘娘举行蟠桃宴。悟空见一众神仙都赶去赴宴,唯独没有自己,便顿生怒火。他化作赤脚大仙,逛到月宫。只见嫦娥对镜梳妆,准备赴宴。悟空心生一计,夺过镜子照了起来,嬉笑间变回原形。见此状,嫦娥大惊,惊动了天地。为夺回宫中宝物,王母命人捉拿悟空。三番打斗后,宝镜碎作几块跌入人间,形成了现钱塘江南岸的一面镜湖,“嫦娥宝镜落钱塘”之说便是现存最早的湘湖由来的说法。
嫦娥感叹:“宝镜落得钱塘去,人间就此便多一颗璀璨明珠。”把湘湖比作镜子,最贴切不过了。而后代的诗人,则洋洋洒洒描写镜湖四季,美不胜收。
湘湖之美不限于春。早有明代诗人来集之写下《湘湖即事(二首)》,其中提到“秋声入树能销夏,冬岭藏梅独放春”。描写湘湖四季之后,寒冷的冬岭上暗藏着梅花的诗韵,在春天放出特有的气息。后有“一天净碧收云影,水面微风作细鳞”,描写了湘湖春天湖面的风光。
夏天,明代刘基诗云“旧游忆鼓湘湖棹,自净风微江练平。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鱼相伴镜中行”,书写了在烟波浩渺的湘湖水上泛舟的情景。后有黄九皋对湘湖念念不忘,“崒嵂危峦石镜台,因寻二妙入蓬莱”,实现了梦境与现实的双重游。更有清代王端履在《湘湖竹枝词》中写道“湖镜如楷浸碧虚,一枝柔橹荡芙蕖”,委实有一种“荷香随棹溢,舟如镜中行”的感觉。
秋天,元代诗人贡性之写道:“卷帘渔唱镜中来。”渐入深秋,登石岩寺时,便又能寻得明代诗人来日升笔下“湖光天镜晓,山色树帏秋”的意境。
冬天,唐代诗人李白在其《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一诗中写道:“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有如元代诗人吴存的“白鸟双飞金镜中,青山倒浸冰壶里”的感觉,微微泛于湖面。
湘湖是萧山的文化符号。从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到2500年前的吴越文化,再到900年前时任萧山县令的杨时力排众议、筑堤成湖,在湘湖的地域上演绎了可歌可泣的生命活剧。无论是跨湖桥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还是新湘湖文化,都别具一格,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湘湖文化。
湘湖不仅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浙东唐诗之路就从这里开始,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因风景秀丽被誉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又因有别于其秀丽风景而独树一帜的野趣,更显静美与大方。
环湖一周,姿态各异的岛屿以湘湖百桥链接而成。湖面以山抱水、以水环山,山绕湖转、湖入景中,面面景色相宜,形成一诗,将杨堤画舫、天落宝镜、定山岛、越王城山、湘湖花海、石岩第一峰、贺知章故里、湘湖水街、花海香田、眉山玛雅岛串联起来。
初闻春雨惊雷声,一样行舟在画图
梅花寄景雏燕惜,一湖碧水镜中窥
小隱青青荔枝峰,清幽平湖双鹭凫
越城山水知多情,朝有谷雨破空来
花开一束扎春光,早有宾朋聚湖滨
杜鹃赞美清池鱼,石岩一览尽人间
灵雀湖畔啄春泥,燕尾裁剪柳枝新
小园诗中闹春意,早有燕雀衔枝来
啜饮春光留一半,花海十里送红妆
碧树云妆花枝翘,油画青青饰画屏
今天的湘湖,以城山怀古、览亭眺远、先照晨曦、跨湖夜月、湖心云影等景观体系为主要景点,形成整条湘湖水域的美丽景观带,可谓是江南诗画仙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