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云
教师串讲、逐字逐句疏通,乃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然此种方法一味死用,不加变通,往往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今天,要扭转此种现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讲授。总的来说,教者要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之流水账式的教学,代之以突出重点的精讲精练,引进文言有效教学的源头活水,激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最终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
有的教师常常忽略书下注解,不去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来帮助其初识课文,而是把自己要讲的内容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其结果也只能使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教者自然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较为科学之做法,应利用课前预习,最好是课上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对书下注释有一基本了解,教师则于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句子,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较难语句则由教师从旁点拨。此法看似并无新意,但较之于一味地“灌”与“塞”要有效得多。当然教师在这当中的主导作用仍应加以发挥,在引导中让学生结合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文言虚实词显得非常必要。笔者以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归类一些在不同语境之中不同用法的词,即一词多义的词,同时也要整理出一些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即异词同义的词。如同是表“到、往”意思的词就有:《〈指南录〉后序》中“如高沙”的“如”,“至海陵”的“至”,《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的“之”,《石钟山记》中“舟行适临汝”的“适”,《促织》中“径造庐访成”的“造”,《桃花源记》中“及郡下”的“及”等等,即为异词同义的例子。一词多义的词则更要让学生在整理中比较其用法和意义上的细微差别。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此项内容量多面广,学生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要么因此而却步,要么不分轻重贪多求全,要么只满足于课后练习中对一词多义之归纳,不一而足。教者应引导学生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整理:以教学大纲里规定掌握的文言虚实词为要目,以课后练习为训练重点,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延伸。
应予强调的是,一词多义与异词同义互有联系,形成文言词语词义交错的网络,给学生整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举例来说,上面提及的“舟行适临汝”中的“适”,它本身亦为一词多义之词,除“到,往”义项外,中学语文课本里“适”的义项还有,“从山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中的“恰好”,“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中的“适才,刚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女子出嫁”,“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中的“适合,顺应”,“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的“享受”,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抓住一词多义和同义异形的某一词,就势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带领学生整理归纳,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另对文言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教师也要指点迷津,帮助学生理出头绪后加以整理积累,以求牢固掌握。
学生文言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些教师教学时止步于学生“知其然”而未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文言知识面广量大,教者简单地要学生机械记忆显然是不明智之举,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对文言文学习心生厌倦情绪,学生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变为一句空话。为消除此种高耗低效之举,就得讲清“所以然”,引领学生一起去探究文言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具体操作时尚需注意,要从具体的课文例子中,来以所知推断不知,归纳得出结论,如在教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时就应如此。教文言词类活用时亦然。具体例子颇多,不再赘述。一言以蔽之,教者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清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探寻其规律,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牢固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素质。
文言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阅读浅近文言文之能力,以汲取我国灿烂古代文化典籍的丰富滋养。要达到此目的,就要培养其迁移能力。这其中验之于陌生语境的环节绝不能少,让学生于课外文言的练习中,于陌生语境里,运用课内学到的文言知识,在课外文言中思而得之。作此项训练尚需注意,所选课外文言阅读材料,难易程度要大体与课内相同,一般的要遴选较为规范的作品,如史传类作品等,对所选材料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官职等古代文化知识,要适当加以解释,否则由此可能造成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势必会影响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最终养成。此种训练,不只是对知识水准高低的检测,更重要的还包含对知识运用能力有无与优劣的测评。对于提高学生正确诠词析句解读之能力,无疑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重要环节。
文言文诵读能力之培养应一以贯之于整个教学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读文言文方法多种多样,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等等,学生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在读中感受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抑扬高低的吟哦间,起伏徐疾的节奏里,学生感受的是文中或喜或怒或乐或悲的种种情感。如此“披文以入情”,教者何乐而不为呢?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毕竟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现在的高考,对文言文的标点断句是加试题部分的必考内容。更重要的是,句读其实关乎文言内容之理解,教会学生正确断句,就能帮助学生读懂浅近文言,最终达到文言教学目的。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力度。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維成果就可以保留。如课文《项脊轩志》的标点练习中,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句的断句,有几名同学断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和课文的断句“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相比较,其断句也不无道理,其中一名学生还从内容和句法上有条有理地说明了他断句的理由,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应该说是真正意义上读懂了文言文。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应有法,教无定法,文言教学亦然。教者应注重教学实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法,着眼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这已成为同仁的共识。笔者以为上述诸种方法,单独使用抑或综合运用,则应视教学目标和学情而定。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