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妹
古诗是传统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古典智慧与人文表达。古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表达技巧。传统的古诗教学主要是引领学生学习古典文化,较少关注应用古诗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当代小学生主要使用现代文习作,然古诗中的创作思维与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小学古诗学习可与习作合理融合起来,通过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小学生的现代文习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古诗创作时代及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异,当代小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文教育,其语言思维及表达模式都是现代文模式的,较少去思考探索古诗创作的语言建构特色。小学生文化素养积累偏少,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是粗浅的。有的古诗浅显易懂,只有少数字词表达习惯与现代文差距较大,如骆宾王的《咏鹅》和李绅的《悯农》等;有的古诗则言语表达高度凝练,甚至其中某些字词理解难度较大,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和高适的《别董大》等。小学语文课程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场景还原的方式,展示古诗创作所描述的场景以及创作者的思维心态,在此基础上讲述古诗创作技巧。当学生深刻理解古诗创作技巧之后,则通过知识迁移方式,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表达思维技巧,如此可在现代文习作表达中进行应用,深刻体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核心素养。
历经岁月流传下来的古诗,大都在创作表达方面有独特之处。以《咏鹅》为例,作者展示了对鹅的细致观察,这种观察是基于动作、形态的,非常生动且画面感很强,寥寥几句古诗就将鹅的形象动作勾勒出来。动作观察方面,在现实中见过鹅,是可以知道鹅叫的时候脖子呈现优雅弯曲状态,诗中用“曲项”二字表达,效果非常好;“向天”则是鹅叫的时候是抬起头的;“浮”则体现了鹅在水中游动的轻盈体态;“拨”则是显示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性,认真看到了鹅掌在水底下划水的动作。颜色观察方面,颜色观察是基于具体事物的,“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个简单而直接的“颜色+事物”,勾勒出一个立体的画面:在清波荡漾的碧绿色水面上,一只大白鹅正在用红色鹅掌悠闲地划水,好一幅优美的画面。小学生学习《咏鹅》时,教师除了讲述诗本身的内容之外,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说展示一幅“公鸡打鸣”或“小牛吃草”的画面视频,让学生去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外形、颜色和动作等几个方面表达出来,先看图说话,然后再进行看图写话。由于在《咏鹅》学习中了解和掌握了观察与表达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技能,则学生可利用类似的技巧来进行现代文表述。
古诗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古代文人的创作表达思维特点。古诗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表达思维。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学会从古诗中寻法悟道,找到古诗文学的艺术审美表达精髓所在。如李峤所写的《风》,全文不着一“风”字,然却通过间接表达方式写出了“风”的各种形态,让风具有生命力,具有极度的艺术美感,成为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当小学生在现代文习作中悟到了此类创作表达方式,亦可以借鉴应用,通过间接方式来描述一个事物。
在古诗学习中领悟创作者的思维,有利于当代小学生在习作中提升与发展思维,更是契合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历史上知名诗人的创作艺术特色亦相当明显,“诗仙”李白的作品就充满了想象力,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仙气”之感。在创作思维特色上,李白喜欢使用夸张的手法来构建形象,表达充沛情感。如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瀑布从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夸张的手法展示了深厚真诚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学习李白的诗作时,学习运用夸张的想象来描写事物,可展示相对充沛的情感,产生艺术感染力。
不同诗人其艺术创作思维特点不同,如苏轼的诗歌则带有深层的思考,即便有写景之作,也较少采用艺术夸张手法,而是探索人生哲理。如《惠崇春江晚景》中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历来为人所推崇,因其道出了认知与实践的道理。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诗人作品中,领略他们差异性的创作思维,然后将创作思维转化为学生习作表达思维。古诗中的创作思维都是反复锤炼的精华,都有极高的模仿学习价值。如《柳宗元》的《江雪》,此诗描写孤独的画面感尤为经典,通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等一系列印象刻画,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写了下雪时天地之间的苍凉寂寥之感。学生在学习此诗时,既可以学会审美鉴赏,还可以学习此种描写孤寂画面的方法。
古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古诗皆为经典之作,已然融入中华文化的基因当中。小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古诗创作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承古典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小学生习作中浸润传统古诗文化,则会让习作更有文化感染力,引起更多文化共鸣体验。
古代文学家喜欢托物说理,有的古诗有丰富的哲理思辨精神,并留下了诸多了富含哲思的经典名句。议论文写作对小学生而言是个难点,毕竟小学生缺乏深刻思维,因此习作思维表达深度有限。然若在古诗教学引导小学生将所学古诗合理引入到议论文写作中,不仅可以作为佐证议论文写作的论点,同时还可以学习古诗哲学思辨论证的特点,亦能增加習作的文化底蕴。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里面就蕴含着丰富的哲思:同一个事物,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观察体验与观察结论。在学习此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差异性角度去观察一个事物,至于具体角度可以是方位角度,也可以是时间角度等。学会了此种观察方式,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习作,就会更有水准。
如学生想要描写校园,既可以选择近看、远看,也可以站在校园里面看和站在校园外面看;既可以观察早上晨光里的校园,也可以观察傍晚夕阳下的校园,还可以根据一年四季来观察。通过此种方式,校园观察和描述就会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
学生在写出不同角度和不同时间的校园观察描述之后,既可直接引用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进行提升;亦可灵活化用古诗“不识校园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来予以感叹,让习作更具文化底蕴。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可让表达更具有文化价值,从而让描述内容意象化,更具有哲思意味。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语言文字运用之技巧,领悟古诗的创作思维,探索其文化内涵,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
作者简介: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和平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