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机制研究:以中铁工业培用战略型科技人才为例

2023-05-25 21:37卓普周石庆鹏王立超孟明明
关键词:中央企业机制

卓普周 石庆鹏 王立超 孟明明

【摘  要】中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肩负着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科技人才队伍的崇高使命。论文以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工业)为例从技术场景、关键技术领域、激励措施、创新生态等4个方面分析其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及经验,以此为基础,从人才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战略融合、科研环境、创新生态、激励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央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机制。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机制;中央企业;战略型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6.1;C9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4-0036-05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再次强调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兴起,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人才发展的特色治理方式,也成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伟大实践创造之一。人才强国建设要求中国在高水平人才集聚、培养、使用和创新创造方面进入世界中心位置,塑造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相协同的人才强国战略体系,形成匹配世界一流经济体的人才发展动能、势能和感召力[1]。不断激活和释放科技人才活力和创造力,将我国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和竞争力,为制造强国、民族复兴提供人才上的战略支撑。

中央企业肩负着加快打造原创技术和稳定产业链的重要使命,在担负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承担人才队伍打造任务、落实人才强企战略过程中体现出姓党为民的政治本色。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压舱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重要主体,也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应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央企通过人才强企战略进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提出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就是保护创新能力[2]。为了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央企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战略科技人才的科研保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做好人才的优化选育管用工作。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瞄准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央企需要明晰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机制,着力锻造世界一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做强做大做优国有资本、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作用,践行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2 新形势下人才强国战略对战略型科技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面向客户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工作的最重要的力量。市场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对外表现形式是客户资源的竞争,而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占据了人才竞争上的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上风。原有技术的优化升级、新技术的研发攻关以及技术前沿攻关方向的确定都离不开战略型科技人才。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把握国际发展机遇,立足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创新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等机制,进而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战略型科技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养与能力:①深入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研判科技发展趋势,洞察当前形势下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具有较强的战略研究能力、大局意识[3];②秉承“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等跨界创新理念,能够将科技创新融入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具备凝聚重大攻关力量进行协同创新与集成创新、带领大团队实施长期系统性艰苦攻关的战略领导能力;③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于一体,实现求真与向善的浑然统一,瞄准国家战略与重大战略需求,并主动做科研攻关路上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而且,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与核心战略科技发展的爬坡区,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独挡一面的“顶梁柱”的战略型科技人才的价值日益凸显。国家需要更多优秀的战略型科技人才投身经济战场开展科技攻关,解决重大戰略领域的技术短板。加强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本质上就是解决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人才“卡脖子”问题。集聚和培育战略型科技人才,形成战略科技研究的领军性和先导性的攻关团队,是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更是保持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战略型科技人才是央企现在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的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 中铁工业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及经验

3.1 中铁工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中铁工业是专业从事隧道掘进机、铁路道岔、钢桥梁及铁路施工机械等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和综合服务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多年来始终积极贯彻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型科技人才的建设规划相结合,完善建设思路并不断改善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持续完善科技人才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差异化激励机制,一支高素质的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3.1.1 人才总量快速增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中铁工业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定人才专项引进培养方案、出台差异化的引进政策、大力开展柔性人才等系列措施,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有效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使战略型科技人才的总规模快速壮大,5年间技术研发人才数量增长了29%,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增长了139%。同时,公司人才流失率长期保持在2%左右的低位,科技人才队伍较为稳定,较好地保障了公司自主研发能力稳步提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3.1.2 人才结构持续优化,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中铁工业以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为目标,以优化人才结构为手段,多措并举,一方面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加大机械、土木、电气等重点院校对口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引进,提升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公司科技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人员占比43.7%,45岁以下人员比例69.9%,中青年科技人才占绝对主导地位,队伍整体趋向年轻化。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学历人员占比不断提升,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35%;每年引进“双一流”毕业生比例达45%,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初步搭建起了一支与企业发展战略基本匹配的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

3.1.3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取得成果人才双丰收

中铁工业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参与研究制定产品和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管理体系,围绕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补齐补强产业链、占领专业领域技术制高点等战略目标,抓好战略型科技人才培养,助力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取得了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双丰收。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3项,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中国工业大奖2项、中国好设计金奖2项;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256项,其中34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1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3 193件,主(参)编国家或铁道行业标准及工法167项。在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和锻造人才,目前全公司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等国家级专家17人次,省部级专家49人次,包含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14人、国家专项计划专家1人、钢结构大师1人、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4人,詹天佑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等,一批顶尖科技人才持续涌现。

3.2 中铁工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中铁工业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效益提升和价值创造为重点,坚守制造主业,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开展“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课题攻关。为此,中铁工业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不断突破、持续创新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形成了一支具有战略视野、勇攀高峰的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

3.2.1 在技术场景中锤炼战略型科技人才

中铁工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瞄准工程建筑装备关键核心基础部件“卡脖子”技术难题,扩大经费承担单位科学研究自主权,重视科研人员赋予更多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工程难题攻克和技术研发活动,从烦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一,中铁工业以基础科学+技术攻关为双引擎,攻破关键核心技术。重视以精准创新、协同创新、流程驱动为突出重点的跨部门组织能力建设,引导优秀科技人才承担科研项目,投身大型装备产品和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借助骨干人才选育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激发企业内部人才积极性,依托拔尖人才锻造专项(国家省市重大专项)锤炼人才。截至2022年6月,中铁工业主动承担“十三五”时期国资委“1025”专项计划、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极端装备技术研发任务等重点研发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等多项奖项,并且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256项以及数千项专利。

第二,中铁工业结合所服务业主的产品制造过程复杂、产品工艺路线不固定等特点,积极攻克工艺制造难题。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引导人才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数字化工艺,编制结构化工艺,推动工艺文件全面结构化,为下游ERP和MES等信息系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工艺数据支持,实现智能线相关的工艺模型化管理,探索新的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实现复杂产品设计环节的快速高效联动、跨地域多部门人才的协同制造,提升工艺执行效果。

第三,中铁工业子企业中铁装备瞄准隧道掘进机关键核心基础部件“卡脖子”技术难题。围绕“重点支撑、多点突破”的技术创新目标谋划战略型科技人才布局,主动承担国家项目,构筑限时攻关新模式。在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下,在大排量泵、可编程控制器PLC等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隧道掘进机关键核心基础部件国产化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锻造上具有积极效果,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搭建以国家级专家为领军人物、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主力军的协同创新科技人才智囊团以深入挖掘具体场景研发需求、解决施工配套设备等现场施工需要,为项目关键问题指导把关。中铁工业针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等特点,集聚各类顶尖专业研发人才成立了重大专项研究院,在海内外设立面向盾构、施工装备等技术研究机构,在项目中加速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的科技人才,持续提升高效科研团队建设对战略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深入生产制造和施工的一线技术场景中,深挖客户需求,以使人才更好掌握施工经验和制造经验,通过充分、具体的技术场景以更好地塑造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

3.2.2 关键核心领域储备战略型科技人才

战略型科技人才力量的积累需要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支持和长期的储备。人才储备工作具有长期复杂性,需要做好长线支持和建设,对潜在对象进行长期追踪和培养。中铁工业子公司中铁山桥积极营造适宜重大原创颠覆性成果诞生的“科研土壤”,储备和积累人才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梯队,增强人才队伍的层次与厚度。作为“钢桥的摇篮,道岔的故乡”的中铁山桥,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并举,统筹做好战略型科技人才的储备工作。人才储备需要立足产业前沿、瞄准国家战略,还需要重视人才引进质量,通过采取项目合作引才、重大课题引才、挂职兼职引才等方式,弥补内部“高精尖缺”人才需求,柔性引进一批致力于攻克关键技术和解决“卡脖子”技术的专家教授或博士后学者,同时在建设人才队伍过程中,锻造人才储备的战略性“超前思维”能力,强化对钻研攻关人才的科研支持力度,坚持“超前期布局、超长期投入、超长期回报”,适当放宽关键与前沿领域的短期功利化考核,减少人才流失,从而大大增强了关键領域战略型科技人才的储备质量和数量。

在重点方向、关键领域战略型科技人才的培育与遴选上,中铁工业积极探索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等更加动态开放、科学完善的选人用人制度,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职业发展通道,重视晋升通道和办法的优化,使其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畅通。加大科研投入并利用“揭榜挂帅”限时攻关模式完成了41套样品样件的施工现场搭载应用,实现了隧道掘进机关键核心基础部件国产化。在超常人才、特殊人才的选拔培育上,提供专门通道和个性化、动态化发展路径,并为人才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提供持续性支撑。对于具有特殊才能、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勇于突破体制机制,对人才进行破格提拔和使用。依托科技项目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科技人才“差异化”培育模式并拓宽人才成长通道,着力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实战与攻关能力,为中铁工业“集天下之英才”提供人才保障。

3.2.3 多维激励措施凝聚战略型科技人才

中铁工业注重战略型科技人才的培育与激励体系建设。坚持重点突破、人才为先的基本原则,持续开展人才的体系化、教育化、项目化、长期化的重点培训体系建设,建立特殊人才培育专属程序,完善以符合团队任务攻关为总体目标的特殊人才评价机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对关键人才的重点引进,大胆破格提拔和使用杰出人才。同时,打破固有工资总额限制,建立以科研绩效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导向机制,针对战略型科技人才设立特殊的薪酬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技术考核目标去核定其薪酬差距及任期激励。

同时,薪酬体系向高水平设计研发人才倾斜,保持研发人才薪酬领先优势。中铁工业规定同职级设计研发人员薪酬为管理人员的1.3~1.5倍,明确了结构化工资总额管控机制。岗位分红激励向关键核心技术人员倾斜,针对科研人员考核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采用订立项目团队绩效合约的方式,并赋予了项目负责人二次分配权,在激发科研人才积极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动能、促进企业效益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铁工业的大力支持下,中铁工业子公司中铁装备所属设备公司岗位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中国中铁股份公司2021年度先进典型。

3.2.4 营造创新生态共励战略型科技人才

良好的央企创新生态包含企业内外部各个主体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些创新主体与文化、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构成的创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创新生态通过各个主体共同激励战略型科技人才,从而实现央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中铁工业整合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各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创新主体,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障碍,做好人才顶层设计、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示范作用,广泛组织包括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小设计、小建议在内的“五小技术革新”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使人才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管理创新。大力讲好各级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的先进故事,点亮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价值取向,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持久力量。中铁工业把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科技工作内在规律和科技人才独有特点,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态度对待科技工作,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创新政策和制度体系培养和保障战略型科技人才。以中铁工业子公司中铁装备为例,中铁装备始终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以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等为重心的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由于失败风险较高,这就要求对创新失败与过错失误持有宽容态度,鼓励先行先试,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创新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热情和动力。中铁装备研制的新产品牛顿号TBM在湖北省磷矿项目施工过程中因技术问题导致施工停滞,公司及时组织技术专家及研发团队分析原因,最终免于问责并鼓励研发团队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大胆创新。此外,自主研制的刀具智能监测系统在苏埃项目搭载应用,由于研发人员对实际工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该刀具检测系统部件在项目研发初期接连出现大面积异常损坏,并因处理问题而造成设备停机近1个月。问题发生后,中铁装备给予研发团队极大鼓励,同时各级领导带领研发团队坚守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在多次优化及验证后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

4 央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机制的建议

4.1 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战略深度融合

战略科技人才要于科技创新主战场中锤炼,从科技创新主力军里成长,从科技创新主方向中涌现,除招引贤能外更要主动为其厚植人才沃土。央企应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以国家意志为引领,以系统谋划为蓝图,以前瞻部署为措施,在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表率作用,着力建设战略科技人才“国家队”。依托国家战略政策环境和时代背景,央企需坚持党政结合,引导人才肩负重任担当使命,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的情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人才创新能动性,引导人才学术创新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做有价值、有用的科研。建立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央企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要明确人才需求与标准、基本条件和特征,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与服务,并建立相应的战略型科技人才选拔机制、畅通发展通道。央企需要明確岗位选拔范围,细化选拔工作流程,加大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和支持力度,规范选拔考核评比方式,建立各层级科技人才岗位竞争择优的机制。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承担任务的优先机制和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给予具有研究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机会,使其快速成长。央企应实施“人才+项目”模式,积极为战略科技人才创造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深度融合,让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回归解决问题和培养人才的本质,集聚经验与能量以应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4.2 为培育“顶尖”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央企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积极组建“政产学研用”联盟,牵头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多方主体关联、互动,高校发挥科研主体与学术引领优势,企业引导突破融合生态内各板块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资源,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人才联培等多手段,培育“顶尖”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成长环境。持续开展战略型科技人才的体系化、教育化、项目化、长期化的重点培训体系建设。制订蹲苗育苗计划,通过“选苗、育苗、用苗、管苗”等步骤,对其开展专项培训、交流任职、挂职锻炼,通过递进式培养、多岗位历练、一层层考验,使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经历更丰富、阅历更完整、能力更扎实,扎实构建结构合理、视野宽广、素质优良、专业可靠的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及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推进关键性、基础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点优化战略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健全科技人才技术职务体系,稳步推进技能等级认定及再认定,积极举办技能竞赛等措施持续推进培训体系建设。

4.3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央企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和“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合作,促进创新战略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培育,将社会需求转化为科研任务,构建央企牵头、各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要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分析创新活动的阶段、风险和投入成本,完善自身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创建自由探索的创新企业文化,合理区分技术创新、探索性试验中的无意过失行为和明知故犯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环境,从而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发展。着力引进具有推动重大技术创新能力、适合领衔央企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大技术工程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对有助于攻破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难题的急需紧缺人才,利用专门渠道、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关系到央企在“高、精、尖、缺”领域的人才储备与配置,需要明确引进标准、细化引进程序,并加大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扩大人才增量,灵活运用引才与引智并举的办法,建立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围绕央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聚焦攻破“卡脖子”技术,引进能够引领行业国际科技发展、从事科技前沿探索和重大技术应用研究的科技专家。

4.4 重视战略型科技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

重视战略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明确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激励导向,坚持公平性与竞争性理念,才能有效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央企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依据科研需求将激励导向侧重战略科技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薪酬待遇方面不应设置“天花板”,坚持特殊人才特殊激励,对战略型科技人才及其科研团队实施工资总额单列管理,实行岗位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政策,将激励资源特别是增量资源,向稀缺、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战略科技人才倾斜,最大限度激励人才的创新活力。科技人才的薪酬水平避免只依据资历、职级来衡量,要公平地基于科研创新能力与业绩来衡量薪酬水平,营造持续创新与竞争的工作氛围,使薪酬向高能力、高绩效的科技人才倾斜。央企需贯彻落实科改、深改政策,加强绩效与薪酬管理变革,建立新的适合开发与管理战略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将中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以保留和吸引关键核心科技人才,激发战略型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建立健全定性定量的、动态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深入了解战略科技人才的需求层次,坚持精神激励、物质奖励并重,严格明确奖励发放标准,改善、优化央企奖惩管理体系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同时基于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等政策文件,落实本单位赋予战略科技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利用重点项目更好地促进科技人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使央企成为战略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孙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08):1-11.

【2】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知,2022(5):4-9.

【3】陈劲,王璐瑶.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的“點、线、面、体”动态框架——大国竞争新变局下的前沿探索[J].创新科技,2021,21(08):1-7.

猜你喜欢
中央企业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中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对中央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研究
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分红、经营业绩的研究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中央企业集团产贸融结合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如何创新思维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