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师
【摘 要】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科技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是实现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论文针对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进行探讨,提出促进其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发展;协同
【中图分类号】C964.2;G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4-0044-03
1 引言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看,人才是事业发展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当前这个时期,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着力提高青年科研人员比重和人才队伍的质量水平,以更大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 科技人才與科技创新内涵
2.1 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开发与应用,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称。其中,科技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而专门技术人才又包括工程技术人员、技能人才等。科技人才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能力,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对科技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他们主要从事非基础科学研究或基础研究,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科技人才的界定是“掌握一种或几种专业技术技能的人”。在我国科技人才的概念尚未统一明确。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人才可以分为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专门技术人员3类。其中科学研究人员主要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和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是工程技术专家[1]。
2.2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指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现、发明、创造和突破,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创新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品创新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综合性体系。从产业上看,科技创新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3个环节,三者缺一不可,但又彼此独立;从产品上看,科技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个阶段;从制度上看,科技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体制机制变革[2]。
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战略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
3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的价值
3.1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才作为一个群体,其资源配置状况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能否有效开展[3]。当前,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少、渠道窄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可以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发挥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2 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也相对滞后[4]。要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与发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全社会创新意识的提升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只有充分激发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3.3 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很多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实现实际价值[5]。因此,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通过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协同,加快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人才保障。
3.4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且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和科研人员,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产学研合作往往不能真正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导致高校与企业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人才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科技人才水平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机制,促进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间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的有效策略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才”。因此,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把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以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抓手,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抱负。针对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工作,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6]。
4.1 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形成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平台载体
人才培养需要有载体,重大科研任务就是培育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载体,这对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带动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的新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集聚各类优秀科技人才。重大科研任务以其高水平、强难度、长周期等特点,成为集聚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要平台载体。如国家实验室的设立,就是我国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建立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使更多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实现科学上的跨越发展。这既是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机制,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
4.2 促进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有机衔接,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
要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统筹,强化各类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协同使用,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与潜力。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重,建立符合科学规律和科研工作特点的分类评价体系。坚持科学、客观、公正评价科技人才,真正做到让品德、能力和业绩成为评价的硬约束,以创新价值、能力业绩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对各类人才实行分类评价。二是注重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大力发现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提升青年科研人员在创新中的作用;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在国际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骨干。
4.3 适应全球创新竞争的科研管理制度,优化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人才对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科研组织和机构中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在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引领作用[7]。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和合作。要深化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科研机构在国际科技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国际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组织的能力水平和影响力,大力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与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等[8]。
4.4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
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但科技体制机制与国家创新体系还不适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因此,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增强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9]。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4.5 加强基础研究,为科研人才成长创造更多空间
我国科研人才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我国科研人员总体上年龄偏大,青年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年人才比例偏低[10]。另一方面,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还不够充分、结构还不够合理。对此,我们要把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优秀科研人员成长创造更多空间。要针对青年科研人员需求,健全稳定支持和“滚动支持”机制,培育更多有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要根据基础研究规律和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要注重提高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评审工作流程和监督评价机制[11]。
4.6 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关键的是要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功能。同时,还要强化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服务功能,支持研究型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我国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力。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两张皮”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一些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一流人才差距较大。因此,要深入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区域、产业、行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办学,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
4.7 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营造吸引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
高端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资源。我国目前高端人才整体不足、分布不平衡,尤其是顶尖人才偏少,主要表现为高端科研平台少、尖端人才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偏少。因此,要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明确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的目标方向,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要完善引进境外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团队的政策措施,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要完善外籍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外籍科技人员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和工程等活动,对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外籍科技人员给予资助。要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出入境、工作许可、永久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要把吸引留住外籍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更深程度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使更多外籍高层次科技人员能够融入国内科研团队或创新基地开展工作。要建立外籍科技人员参与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的机制,使他们更加便捷地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設。
5 结语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可以发现,科技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对科技创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在国家和民族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成为必然。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悦.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N].克拉玛依日报,2023-01-06(A06).
【2】侯建国.加强人才自主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J].党建研究,2022(10):16-18+11.
【3】王香芬,杜杰,曾燕,等.关于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22,24(12):2315-2321.
【4】徐晧庆.面向科技强国建设加强科技人才自主培养[J].中国科技人才,2022(03):3.
【5】廖清泉,杨霁.昭通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措施[J].云南科技管理,2022,35(03):50-51.
【6】李娟娟.湖北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2.
【7】翁诗琦.地方政府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执行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2.
【8】刘若琪.地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机制[J].人才资源开发,2022(01):77-78.
【9】王晶.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途径探析[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7.
【10】鲁继通.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效应与机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1】薛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内蒙古地区科技人才培养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