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物象忆往事,构建意象抒真情

2023-05-25 18:28孙云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构建

孙云华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凝练物象、构建意象写出美好动人的作文,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选取平凡景物,凝练一个物象;第二,构建美好意象,抒写一段真情。以具体方法详细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凝练、构建、抒写。

关键词:选取 凝练 构建 抒写

初中阶段,不少学生觉得自己的经历平淡无奇,写作文时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寡淡无味。怎样使这寡淡的作文有亮点呢?初中生已经对物象和意象有了初步的认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认知,具体指导学生利用平凡景物写出美好动人的作文来。

物象就是客观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可以是柳枝、荷叶、寒风、衰草,可以是梅兰竹菊,也可以是太阳、煤炭、歌声、顶针,即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物品或事物。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比如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就是如此。

初中生虽然年龄不大,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凝聚着美好体验的物象,可以以物象为切入点,教会学生把美好的情感寄托在一个个具体的物象上,构建美好的意象,并对写作过程中的选材、构思、立意等,进行细致指导,唤醒学生沉淀脑海深处的情感记忆,引导学生写就真情流露的佳作。

一、选取平凡景物,凝练一个物象

(一)如何选取

1.留意生活中有深厚情感的景物

在写作初期,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凝聚着深厚情感的景物,比如儿时的玩具、伙伴的礼物、爸爸的打火机、奶奶的顶针、老师的奖品等物象,触动学生沉淀的记忆,激荡起学生封存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灵感。

2.学习古诗词以景物起笔渲染铺垫

古诗词开头以景起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黑云压城城欲摧”“天接云涛连晓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等,这些古诗以北风、白草、黑云、云涛、晓雾、蒹葭、白露等物象起笔描摹,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这样的渲染铺垫就为后文的议论抒情打好了基础。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3.揣摩课内外寄情于物(景)的美文

我们的课文也有不少美文,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都是寄情于物(景)的经典。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作为仿写的范本,让学生揣摩、迁移、拓展、仿写,学习用物象来叙事和抒情。课外的美文更多,近几年的中考现代文散文阅读理解篇篇都是精品,值得学生细细品咂。

(二)如何凝练

1.让物象更独特、具体、有吸引力

物象是线索,是基础,动人故事要展开情节,难忘情感要铺垫渲染,都得依赖一个独特的物象来串联。可以给物象添加具体的颜色、材质、种类等等,如儿时的玩具迪迦奥特曼、伙伴送的手绘树叶书签、爸爸的褪色打火机、奶奶的黄铜顶针等等,物象越独特越具体,就越能勾出学生心中珍藏的人与事。此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细化物象特征,确定一个有情有味的叙事线索。这个线索要与学生心中的故事、人物相关,还能体现文章的主旨。

2.述说与物象相关的人物故事

先回顾名家名篇怎样利用物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讲述物象背后的故事:外婆戴着黄铜顶针给“我”缝制花棉袄;爸爸舍不得扔掉那个用褪色了的打火机;我和伙伴制作树叶书签的囧事;妈妈冬天洗衣服弓腰捶背站起来的动作让我心疼……某人做某事,这样具有个性体验的故事的主干就基本成型了。

二、构建美好意象,抒写一段真情

(一)如何构建:

1.用细节增强文章感染力

怎样抓住细节呢?写物,就必须运用多种修辞、调动多种感官对物的质料、颜色、味道等细节进行聚焦、放大,让物象引发的感触像慢镜头般缓缓而动,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有学生写外婆为自己做馄饨:

馄饨片晶莹剔透,迫不及待一口下去,软滑萦绕在舌尖,再往里咬,紧实的鲜肉伴着纯美的肉汁,瞬间口腔爆满,浓重又不失素净;一个白碗,几滴香油,一撮香菜,素净的美,幸福的胃,温暖的心。

像这样去引导学生抓住物象特征进行聚焦、放大,再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多感官描写等方式来细细描写引发的感触,文章自然有感染力。

2.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适当的环境描写能营造特定氛围,增加故事的感染力。

如有学生写大病之后出院回家的奶奶:

奇迹像是发生了。院外的花枝竟是又一次挺起脊梁。细细找下来,竟是多了几个花苞,她像是认为这一切都很平常,依旧是整日与花兒共享新的日子,即使她的腰无法像花枝那样挺直,我却也能看见她眼中脱去过往凡尘,是新生的亮光。

文中用挺立的花枝、新生的花苞烘托出新生命的勃勃生机,寄托了对奶奶心疼和敬佩。进行细节刻画时,引导学生铺展与物象相关的场景、环境,让故事更具画面感。

(二)如何抒写

1.铺垫带有逆境色彩的背景

朱自清的《背影》中,开头就铺垫了惨淡的背景: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破落,眼下又父子离别,父亲心中隐忍了多少惨痛!可文章用朴素的文笔,简单的描摹,就令这个有些狼狈有些落魄的“背影”一下子击中作者以及读者的灵魂,使人潸然泪下。这样一个逆境中挣扎向前的背影,这样一个把爱藏在琐碎言行中的背影怎能不动人!如果此时朱自清写家中富足,父亲大步流星,不要说此时的“背影”悲情动人了,可能还会莫名多出几分喜感,完全破坏了《背影》的氛围。类似的文章还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杨绛的《老王》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唤醒沉淀的记忆,比如吝啬的父亲打工回来给自己带榴莲,严厉的老师给自己买止咳药分发沙糖橘……学生会有情感上的触发,思想上的顿悟,在学生涌起写作冲动之时,引导学生回忆细节,这样能触动人的情景背后是不是还有我们平常视而不见的被忽略的东西:那个买榴莲的父亲,打工挣了很多钱吗?为什么他还穿着那件旧羽绒服?为什么他的手上都是血口子?你尝到美味的榴莲感受会不会复杂难言?那次期中考试全班都考砸了,人人都以为“暴风骤雨”逃不了,没想到落进手心的是止咳药和沙糖橘,伴随着教室里阵阵的咳嗽声,每个同学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情节对主题的作用,唤醒他们当初的记忆和体验,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这样的背景,就能使文章更加曲折动人,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情心理。

2.确定以物象为线索的行文框架

物象是行文线索,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情等,都由这个物象关联到一起。这类文章的基本框架是:先确定与中心相关的具体物象,开篇描绘物象;再由物象进行相关联想,并指出其联想内容的共同特征;之后是联想内容的特征与题旨的关联升华(精神气质);最后是精神气质给我们当下的启示、力量等积极的人生作用。如朱自清含泪的“背影”,茅盾称颂的“白杨树”,宗璞眼中的“紫藤萝”等。

这样的文章其实就是借物(景)抒情。借助具体物象能充分展开想象,快速关联人事景情,并且能高效提升写作主旨。例如矛盾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便是如此,作者开篇就赞美白杨树,之后写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特征不平凡、品质不平凡,并由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哨兵——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继而指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样的散文总是能给人启迪,值得细细揣摩学习。

3.渲染能表现主旨的特写镜头

依然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用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样一个有些狼狈有些落魄的特写镜头,将老父亲的动作放大、分解、延长,充分展现了父爱,又能使儿子此时的心疼、感动、歉疚等复杂情感酝酿并荡漾开来,能带动读者入文、入境、入情,自然是妙文。

要训练学生有意运用特写镜头,着重渲染最能凸显人物、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的部分,用这样的特写带着读者去阅读、去感受、去共情。以“父亲下面条”为例,可以尝试这样指导:仔细回忆父亲下面条时自己“看”到的场景和体验,将“下面条”分解为煎鸡蛋、切葱、下锅、兑水、下面、点水、捞面时父亲的一系列神态与动作,突出一向有条不紊的父亲竟也会如此手忙脚乱,而这只是为了给“我”下一碗热乎的面条。抒发真情不要用感慨直白显示,而是用人物的具体行动自然而然地感染读者。指导学生找到文章的发力点,并告知他们如何去发力,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会提升。

4.抓住触发点由实入虚升华主题

学生的感受被物象触发时,所见所闻固然要写,但此时触发的情感思绪更要细写。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眼前情景,更要关注幕后细节,由实入虚升华主题。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写法就可以拿来揣摩:写作中要把写实的部分(爬山下悬崖的过程)与虚写的部分(下悬崖的心理发展过程)对应起来,“我”的每一个动作(这是实写),都有相应的心理变化(这是虚写),“虚”“实”相生之后自然而然有了感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就水到渠成,这句话是写实的基础,也是文章中心的深化。如果对学生作文中“买榴莲”的素材加以升格,在描写看到父亲搬榴莲的场景后,可以从眼前“保存完好”的榴莲和父亲“脏乱的外貌”“手上的扎伤”生发开去,推想父亲一路呵护的艰难,从而突出文章主旨。虚实刻画越细致,越能丰富人物形象,越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越能增强学生的体察力和共情力。

5.安排若隐若现的伏笔与照应

抓住特定物象,可以形成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例如《背影》中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这些情节都做到了和题目“背影”相照应,串起了文章。“背影”在文中时隐时现,彼此呼应,首尾贯通,使文章浑然一体,这就是文题照应的效果。

更能打动人心的情节隐藏在文章开头两段与最后两段平淡的叙事里,这些因果照应的情节断断续续,时隐时现,却贯穿全文,父亲的隐忍、痛苦、坚强,隐隐吐露。对于父亲来说,母亲去世、自己失业、眼下又父子离别,其心中苦不能诉于口,却一点没有影响父爱的表达。文中深沉的父爱之所以动人,除了情感的真挚,描写的细腻,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伏笔与照应功不可没。

学生作文写怀念祖母,就安排了四处伏笔与照应:

风敛起了时光的裙角,吹起琐碎的流年。

正是秋夜,我抬头望着天上那轮月,思绪仿佛随着风,流进了那年。

沁凉的风夹着梨花香,月亮散着清辉,细细氤氲整个秋。祖母告诉我要成为一个很大很大的人,告诉我可以乘风生长。

祖母定是变成一缕风,不然秋风为什么会拍打着我的头,牵起我的衣角。她说过,去拥抱风,因此风拂遍了天涯,海角。

通过写“风”这个物象,把作者心中温柔慈祥智慧淡定的祖母形象串联起来,彼此呼应,首尾贯通,很好地表达了绵绵思念之情。

生动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深沉的意象,融入了布鞋顶针中,留在了老屋旧书里,也刻在背影笑靥上,寻常物象中沉淀的生活智慧和人间真情,等待着我们用心體悟、联想、挖掘、唤醒,也呼唤着我们去选取、去凝练、去构建、去抒写,让人间的美好永远留存在意味隽永的文字中。

参考文献:

[1]文丽琼.“虚”“实”相生,成就美文[J].教育科学论坛,2019(19):5253.

[2]曹海英.以局部探究走向文本的整体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1(25):8688.

[3]张丽佳.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贵州省大方县长石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