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计量经济学”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2023-05-21 00:58张晓燕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智慧课堂信息化

张晓燕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智慧课堂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计量经济学”课程传统课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智慧课堂的理念,并分析了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出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构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智慧课堂,通过对课前、课堂和课后阶段的教学流程设计,提高教学的信息化与智慧化程度,以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智慧课堂 “计量经济学” 信息化

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浪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特别是线上教学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智慧课堂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智慧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教学信息化”向“信息化教学”转变,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重塑课堂生态,实现了教学全领域、全场景、全过程应用,聚焦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传统的知识教学向核心素养培养、智慧发展转变。

“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部规定的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同时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如“填鸭式”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等存在很多弊端,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各种线上资源,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践。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作为本科财经类专业数量分析的典型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章节繁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不仅涉及抽象的计量经济模型和理论,还涉及计量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对于初学者来说,短时期内理解和掌握这些软件有一定难度。同时,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数量基础相对薄弱,课时相对不足(一般为一学期48个课时),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1]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理念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以教材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普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讲解知识点,学生通过记笔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单一传授知识的方式中,没有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的模型和公式非常多,课时量又不足,教师在短时间内把繁多的知识点以“填鸭式”方式强加给学生,不仅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还会让整个课堂陷入沉闷的气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有的学生甚至在刚开始接触课程时就产生厌学、逃学的情绪,致使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二)教学内容抽象难懂

从学科基础来看,学习计量经济学时需要学生同时具备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个方面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通常对经济学理论的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比较重视,数理知识储备不足,对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基础的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导致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基础较差;从章节内容来看,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多,既包括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又包括对计量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与运用,核心的部分主要包括经典线性回归分析(一元、多元)、违背经典假设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關)、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应用来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理论,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模型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的经验数据进行模型构建、模型检验与模型运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受制于课时量的限制,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我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通常是大班授课,教学班级一般人数较多,通常是100人以上,这种模式由于学生层次跨度大,很难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按照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学生一般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仅在课堂上记笔记,被动地消化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大部分同学很难获得主动参与课堂、主动深入思考的机会。虽然每个章节理论教学结束后会有案例分析,但相关的案例比较陈旧,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案例教学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主要通过上机模拟的形式实现,从笔者的教学体验来看,效果非常不理想。在计量统计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是根据教师照本宣科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严重依赖老师,遇到问题时既不主动思考,也不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严重缺乏探索精神。如果不对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丰富教学方法,长此以往教学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智慧课堂的构建

(一)智慧课堂构建理论基础

1. 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的概念最早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提出,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既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又包括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考虑到参与认知活动的全部因素,认为认知在个体、媒介、文化、社会、时间上分布,跳出了传统认知强调个体认知的局限,注重在情境中理解和分析认知,以功能系统为新的分析单元分析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的各元素间的功能性关系,使认知过程从“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学习”。同时指出智能存在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使用的工具、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所有学习者之中,这对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分布式认知理论对“计量经济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具有启示意义,智慧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借助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和移动终端,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默”教学,转变为“生动”式的互动课堂,将“沉默”式的传统课堂变成“生动”式的互动与灵活课堂。在构建智慧课堂时,我们不仅要注重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而且要注重智慧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立体化的交流互动,如引入学习共同体、互评、生生交互等学习方式。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指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仅仅是意义构建的指导者;学习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知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智慧课堂的构建理念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智慧课堂通过软硬件的有效结合创设出来的课堂学习情景,增强师生交流和生生协作,运用研讨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智慧课堂的构建路线

“计量经济学”智慧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室—教师—学生”的教学常态,为学生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立体化的交流互动和数据化的评价决策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2],全面提升“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知识和技能。

智慧课堂教学流程主要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课前,教师布置教学任务,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演示、个人汇报、分组讨论、练习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课后,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完成作业、拓展练习等巩固学习,并及时进行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根据学生反馈与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学生推送不同难度的辅导视频,同时修正下一次课程方案。智慧课堂构建路线如图1所示。

(三)智慧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智慧课堂的构建路线,我们把智慧课堂的三个阶段分别构建并组织对应的教学活动,将智慧课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包括多样化的课前准备、互动式的课堂教学、高效化的课后巩固。

1. 多样化的课前准备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既包括复杂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又包括计量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由于学不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在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及学生基础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多样化的预习资源。除了传统的多媒体课件、网址链接、参考资料,教师还可通过自制微视频、慕课视频、逸闻趣事、问卷调查、新闻素材等形式在信息化平台上发布资源。学生可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接收课前预习资源的推送,认真观看视频,学习多媒体课件,阅读逸闻趣事,在线完成问卷与测验,教师可通过智慧平台的反馈信息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例如,在学习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时,学生直接通过课本预习会被复杂的公式模型难住,失去学习的信心,更别谈理解F检验和T检验的核心了,此时可通过逸闻趣事用成语“滥竽充数”和“三个和尚没水喝”形象地解释F检验与T检验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该阶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境,以师生、生生深入互动为核心,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主体结合”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反馈信息,特别是课前发送给学生的幻灯片中每页均设置了“疑问”按钮,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师的引领学习,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标记后匿名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标记疑问符号的知识点,并采取多数有疑问重点讲解,少数不懂个别辅导的原则。对于有疑问的知识点,教师并不是直接讲解给学生听,而是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探究任务和要求,实现探究式学习,组织并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协作,相互讨论与交流。该过程可开启智能设备终端的弹幕功能,让学生积极地大胆发言,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减少“缄默”人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成就感,并结合相关习题进一步强化疑难点。[3]另一方面,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设计测评习题,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设计分数,通过智慧平台发布。学生则通过智能终端进行抢答,平台实时显示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在答題结束后统计答题正确率及个体答题情况。教师可对高频错题集中精讲,个别错题个性化辅导。

3. 高效化的课后巩固

课后阶段也是智慧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后作业、思考题、课后拓展及学生对教师课堂的评价反馈。课后作业不再由教师统一布置,而是综合考虑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情况推送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题型可以是选择题、简答题或案例题的形式,围绕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解到拟合优度知识点时,在学生掌握了拟合优度概念推导过程后,设置思考题“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多高才算是最优的,如何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与学生进行互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通过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课后拓展主要是由教师推送与课程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对教学课题的评价反馈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整个智慧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也可以让学生在智慧平台上发布学习感受与疑问,并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总结反思,不断完善智慧课堂的全过程。[4]

三、结语

我们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构建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智慧课堂,使信息技术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深度融合,将传统的固定教室课堂扩展到智慧化的网络课堂,为师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满足了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课前阶段,教师选取或自制的各种形式的资源要巧妙地切中相关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教学的重难点;二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计量模型与方法以直观的、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的“缄默”行为或利用智能终端进行其他无关操作;三是课后阶段,教师设置的课后作业与拓展要兼顾每位同学的需求,且精准命中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 万建香,封福育,齐亚伟,等.《计量经济学》SPOC运行与课堂翻转[J].金融教育研究,2019(4):75-80.

[2] 李祁,杨玫,韩秋枫.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设计与应用——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A1):140-143.

[3] 陶晓玲,王素芳,陈隆生.大数据驱动的智慧云教学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现[J].高教论坛,2021(1):48-50.

[4] 杜兵芳,毕孝儒,胡洪林.《高等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96):171-173.

基金项目:2021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回归乡土——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策略研究”(2021YCTCJGY018)。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智慧课堂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