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化根脉:为师德建设引入“源头活水”

2023-05-21 01:38李统兴高佳
中小学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源头活水教师管理学校文化

李统兴 高佳

摘要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发展应以师德建设为根本。在当下中小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主要存在未能对接具体目标、内容没有针对性、融入方式单一、缺乏长期规划等问题。其背后体现的是师德建设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简单的“拿来主义”,以及未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有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要注意挖掘二者的契合点,同时从明晰主题、开发课程、创设活动、培养师资等方面细化实施路径。

关键词 教师管理;师德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4-0053-03

注释:①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专项课题“‘春晖援教厚植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JJ2122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又以师德建设为根本。我国以尊师重教为传统,“师道”精神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凸显着重要价值,并为当下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并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当下,传承、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滋养师德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但师德建设的复杂性以及传统文化的艰深性,使得中小学校在推进二者融合的实践道路中遇到诸多阻碍。要想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亟待认真聚焦现存问题并优化相关策略。

一、问题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效果不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显著地表现为一种德性文化。[2]所谓德性文化,就是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和个人品德的自我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师德建设本应是天然结合、融洽发展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小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未给予优秀传统文化足够重视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未能对接师德建设的具体目标。师德建设不是理念,更不是口号,而是一项有目标的具体工作。因而,必须要厘清师德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围绕这个目标来融入。目前学校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由于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针对性研究,同时师德建设缺少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因而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现象,传统文化指向性不明,没有落实到师德建设的具体目标上,这就导致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师德建设中“空洞无物”“可有可无”的现状。

其二,融入师德建设的传统文化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师德建设的特定主题以及中小学校本身的文化理念要求不同,在师德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时,其内容要凸显针对性。但是目前中小学校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特定的、有针对性的经典材料可参照,因而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即兴性,这就使得一线教师无法真正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师德。

其三,融入的方式方法单一。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文与道的高度统一,文以载道,道隐文中,文道融合。但是,学校管理者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时,普遍采取的方式方法是读一读、背一背,再或者是培训时讲一讲。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师德建设,对教师也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更谈不上提升师德水平。

其四,缺乏长期的规划。当下学校实践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德建设呈现短期化、功利化的特点。不少学校开展相应活动只为应付检查或者完成任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缺乏长效保障,更未能形成一种文化。

二、原因剖析:优秀传统文化为何难以融入师德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融入或融入不了师德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学校管理者的认知及工作方式方法等有关,也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成长意愿等紧密相连。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1. 对优秀传统文化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

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师德建设时,学校管理者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拿来主义”,以为照搬、灌输优秀传统文化,师德水平就会提升。比如:有的学校把《论语》《大学》《老子》等国学经典作为教师的必读书,給老师们布置“抄录背诵”的任务;有的学校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引入学校,给每位教师配置相关书籍,要求老师们定期分享学习心得。

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存在的问题是,仅仅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就能提升师德水平。这些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无疑对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升大有裨益。但是,教师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能够理解经典,而强制阅读还有可能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想要以传统经典促进师德水平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师乐读、会读、读懂。

2. 未能有效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的契合点

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总是会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目前,很多学校管理者都忽略了这个关键点,导致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例如:有一所学校把二十四节气文化引入学校,并希望以此推动师德建设,但由于没能找准融合点,导致教师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学习仅仅落在美食养生之上,并没有使其很好地发挥在教师道德修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3. 未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

师德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水平并不是靠校长和各种制度约束、规定出来的,靠的是一种自觉,是生命的自觉、道德的自律。当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文化后,师德建设就会事半功倍。遗憾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比如:很多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进校园,武术、京剧进课堂等活动,但是并没能将其与学校文化建设进行有效整合,以此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因而教师没有形成职业的自觉,学生也只是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文化育人的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发挥。

三、策略优化:让师德建设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中小学校应正视当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大胆创新并优化策略,真正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教师的品德修炼与内涵提升。

1.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的契合点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师德建设相融,必须发掘二者的契合点,同时以契合点为着力点开展师德建设。

首先要发掘精神的契合点。“师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真正高度融合于文化之中的。如《论语》既是一部思想之作,也是一部教育之作,更为突出的,它还是一部师德培育之作。几千年来,师者的精神追求虽然依时代不同有所发展,但其实质内容并未改变。当下的师德建设虽然内涵不断丰富,但自始至终其精神底色仍然是仁师。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的精神契合点,我们就不会将二者看成各不相干的事情。

其次要发掘时代的契合点。当下,教育仿佛变得过于浮躁,缺乏静气,这些也会对教师的理想、情怀等素养品德产生影响。传统师德教育首先强调师者的修身,安静并安心于育人是最为根本的师德修炼。正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契合点,就能让教师明白传统文化并不过时。

最后要发掘生活的契合点。师德建设不可将教师神化,而应把教师看成活生生的人。因而,师德建设不能脱离教师的生活,要落实到实际之中。孔子一生始终追求的是“仁”,他在阐述仁的时候,总是紧紧围绕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谈,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源于生活又能运用于生活,是在生活的修炼中得到的领悟。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的契合点,更能让教师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道德的熏陶。

2. 细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是明晰主题。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入学校文化以及师德建设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因而未能形成体系。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是师德文化建设,应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内化传统文化,涵养高尚师德。主题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也可从实践中来。例如:有一位校长在学校建校110周年时,重新思考学校文化的内涵,在翻阅校史时发现创校时学校曾有过“为时养器”的理念。器者,德才兼备之栋梁也,如孔子曾评价子贡:“汝,器也”。[4]要培养时代的器识之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器识之大才。所以,该校在师德文化建设上提出了育德器、成大师的理念与要求,让教师向校史中的德器、大师以及中国历史中的德器、大师学习,以求良好品格的养成。[5]

二是开发课程。师德建设要成为一种日常,就必须推进课程化建设,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师德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切题且易被接受的传统文化经典应成为师德建设的首选。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学校管理者需设置清晰可执行的计划并推进落实。同时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入耳入心,学校还应确保课程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如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王家冲小学将《论语》作为全校教师的师德课程,并制订了周密的课程计划,教师们不仅在每周的《论语》分享日轮流主讲自己的心得,还引导学生、家长一起读《论语》、悟《论语》、用《论语》。几年来,教师越来越爱岗敬业,学生越来越儒雅好学,家长的觉悟也越来越高。[6]

三是创设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更需要创设丰富的活动,尤其要在活动的系统化、常规化、创新性、贴近性等方面下功夫,从而让教师在丰富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中涵养师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活动创设要紧扣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紧扣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师德建设融入教师的生活世界,才会真正激发他们的自觉意识。例如:湖南省长沙市德润园小学坚持以茶艺涵养师德,学校将国学经典吟诵、古乐、礼仪融入茶艺,聘请高级茶艺师为师生上课,每周开设茶艺课,经常性地开展茶艺展示活动,使全体教师在文化味浓浓的茶艺活动中愉悦了身心、安静了灵魂,同时提升了文明礼仪素养。[7]

四是培养师资。师德文化的形成,一是靠榜样的示范引领,二是靠团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着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优秀教师代表,同时要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如湖南省常德市东升小学寻根传统文化,以“培養新时代的君子”为育人理念,打造了一支教师君子团队。学校通过“仁爱君子”“礼仪君子”“才艺君子”等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崇尚雅儒君子的教育团队,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文化有效融合。[8]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EB/OL].(2017-02-13)[2023-01-22].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213/ c385476-29075643.html.

[2] 郝书翠.德性文化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价值[J].理论学刊,2019(3):82-89.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7.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5.

[5] 张以瑾.唐洪波:教育要“为时养器”[N].中国教育报,2009-11-24.

[6] 黄椰蔓.为人师表 以德立身—长沙市雨花区王家冲小学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EB/OL].(2021-12-18)[2023-03-02].https://hsjy.voc. com.cn/article/4/52020526.html.

[7] 陈芳.教育有茗香—长沙市德润园小学茶文化课程实践研究[J].新课程评论,2018(10):30-36.

[8] 黄珺,侯宏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常德市东升小学“君子文化”思考与实践[J].湖南教育(A版),2016(7):61-63.

(编辑 萧 绰)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教师管理学校文化
课外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高等学校新校区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析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教师管理工作探析
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途径的探究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