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育体育人:中小学校运动空间重构的思考与探索

2023-05-21 23:52:33伊鲁波
中小学管理 2023年4期

伊鲁波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校运动空间还存在面积不达标、设计布局育人性不强等现实困境。重构学校运动空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准确定位育体育人的价值取向;同时注重科学性,依托专业力量从设计布局、色彩灯光等多方面进行空间重构。结合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校的实践经验,建议可以通过对内挖潜、对外借力,拓展学校运动空间;通过创设场景化的空间、配置多样化的器材设施等途径,完善运动空间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学校运动空间;体育工作;空间重构;育体育人;空间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4-0046-03

注释:① 本文系 2019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上海市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A1914)的研究成果。

学校运动空间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时代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保障。[1]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学校运动空间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充足适宜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等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为青少年提供竞争与协作的人际交流情境;[2]通过改善体育环境能影响学生的运动行为,提高运动频率;[3]等等。但从现状来看,我国中小学校运动空间的规划设计情况并不十分乐观。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校运动空间现状及存在困境的分析,并结合上海市的实践探索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希望能为一线学校重构运动空间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一、現状剖析:中小学校运动空间存在现实困境

1. 学校运动空间面积不达标

研究表明,学校运动空间不足是影响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统计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普通小学(含教学点)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由2015年的64.50%增加至2020年的92.04%,初中学段由78.70%增加至94.85%,普通高中学段由87.10%增加至93.05%。[4]从数据来看,当前还有一定比例的中小学校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市区学校周边土地规划格局已基本形成,校园用地总体十分有限,导致体育运动空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伴随部分城区学校规模的扩张,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学生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除此之外,随着“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后服务的推进,学生在校时间增加,集中时间开展有质量的体育活动也对学校运动空间释放提出新的挑战。

2. 学校运动空间设计布局育人性不强

学校运动空间设计布局内含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铭刻着学校文化的理念意蕴,表征着个性化育人的价值,是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5]然而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校运动空间的设计布局过分强调标准和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活泼天性的释放和个性化的体育需求,没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效契合,导致运动空间育人性不强。

首先,体育场地设计布局单一。受竞技运动的影响,现有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多以“外圈跑道+内圈足球场”的形式设计布局,其他场地也仅以满足日常体育教学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其次,学校运动空间设计品质不高。表现为在学校运动空间建设或重构过程中,存在相关利益者缺位以及学校、师生形式化协同设计等问题,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兴趣和健康等角度进行考量设计,导致运动空间建不适需、建不适用,学生体验感和参与感不强。再次,学校运动空间色彩搭配传统单调。如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均采用“红色塑胶跑道+绿色足球场”的色彩搭配,单一而缺乏设计感,不利于活跃学校的体育氛围。

二、理性思考:中小学校运动空间重构的基本原则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重构学校运动空间是必由之路。结合实践研究笔者认为,重构学校运动空间应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准确定位学校运动空间重构的价值取向

学校运动空间是保障和支撑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重构运动空间,不仅要关注空间大小的改造,还要使其为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助力,即以“育体育人”为最终价值取向,实现由“关注空间”向“关注学生”的转变。首先,在重构理念上,要遵循“育人为本,深度融合”的价值追求,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学校运动空间与体育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从“关注空间”到“关注人”的提升。其次,在重构思路上,不仅要以提升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为着力点,还要以激发并支持学生开展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育活动质与量的共同提高为落脚点。

2. 注重科学性,依托专业力量重构学校运动空间

学校运动空间重构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专业性。因此,重构运动空间不能仅凭经验进行,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美学、建筑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要在育人思想指导下找出学理依据,实现由注重“空间设计”转向兼顾“认识规律”、由注重“器材配置”转向兼顾“认知需求”、由注重“内容设计”转向兼顾“个性特点”。

例如:良好的周围环境质量不仅能刺激学生运动的主动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和态度。[6]因此,学校运动空间重构需充分挖掘运动设施和周边环境细节,充分考虑色彩、温度、灯光等因素,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帮助学生维持运动的持久性,保证其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最大的舒适度和健康效益。此外,重构学校运动空间还需要配置足量适宜的体育器材设施,要在坚持全面性、基础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通过配置差异化的器材设施为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服务。

三、路径探寻:中小学校运动空间重构的实践探索

面对学校运动空间存在的困境,近年来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校在拓展运动空间、优化功能布局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尝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整合内外部资源,拓展学校运动空间

(1)对内挖潜,最大化利用自有物理空间

重新审视学校本体结构、有效挖潜内部物理空间是解决学校运动空间不足的重要路径。为此,中小学校可以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满足工程规范的前提下,通过“上天入地”的方式拓展楼顶、地下及墙面空间来扩大学校运动空间。

其一,向地下要空间。学校可以开发利用校内的地下室等空间,并通过对采光、排风、排湿等方面的改造,将其改建成学生运动空间。例如: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第一小学在优化校内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前提下,对原有的地下室进行改造,设计划分出击剑馆、乒乓球馆和武道馆(武术、剑道)三间体育专用场馆,为学生增加了9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通过地下空间的重构,学校不仅扩大了学生运动空间,助力了特色体育课程开设以及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在降雨、高温、雾霾等特殊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

其二,向楼顶要空间。在无法横向扩大运动场地的状况下,探索向楼顶要空间也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例如: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针对校内运动场地面积狭小的局限,通过向上突破,设计布局“楼顶球场”拓展体育运动空间(如图1),同时开设紫藤“球+”课程,让学生体验在空中专业球场上课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其三,向墙面要空间。还有部分学校尝试通过利用墙面来拓展学校运动空间。比如:在地处市中心地区的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学生生均活动面积仅有1.4平方米。为此,学校充分发挥智慧创意,在校内设计了一堵高度近8米的攀岩墙,并与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合作开设了攀岩课,通过“开天辟墙”的方式扩大了学校运动空间,玩出了活力体育的新花样。

(2)对外借力,积极拓宽校外运动空间

学校还可以转换思维,突破校内空间制约,探索与其他学校、社会之间的空间共享,以此解决运动空间不足的难题。

其一,推动学区、集团内的资源共享。在区域推进学区化治理、集团化办学的大背景下,学校可以有效借助学区、集团内的资源共享,来开辟新的运动空间。例如:上海市向明中学作为教育集团的龙头校,针对集团内的其他成员学校开放课程与场地,做到场地共享、课程共享,很好地帮助成员学校解决了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其二,借力校外社会场馆等资源。学校还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校外的社会场馆等资源,进一步拓宽运动空间。仍以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为例,该校针对校园场地狭小的客观困难,积极开发校外场馆资源,如安排学生去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专业场馆开展体育运动,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开展篮球、排球等各项体育活动;尝试利用学校对面的静安雕塑公园组织定向越野课程,让学生的体育活动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

2. 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运动空间育人功能

为提升运动空间的育人功能,学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育人逻辑出发开展空间重构。即以“育体育人”为最终价值取向,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根本宗旨,从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健康发展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配置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完善空间育人功能。

其一,创设场景化的运动空间。学校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出多元化、场景化的运动空间,实现空间育人和环境育人。例如:上海市西郊学校在校内搭建了高尔夫模拟器运动空间,课上体育教师可以根据高尔夫模拟器的功能设置调整出不同的场景和环境,改变一成不变的挥杆练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同时强化了动作技术训练。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初级中学通过建设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解决了雨天体育课内外活动和体育项目竞赛训练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

其二,配置多样化的器材设施。学校运动空间中器材设施缺乏会导致学生减少运动频率、降低运动品质;反之,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充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此外,当前学生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高质量特征,也需要学校提供装备资源方面的支持。因此,学校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配置差异化多样化的器材设施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在充分考虑学生不同身高的基础上,在校内配置了三面移动简易篮球架,可以满足不同身高水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温洪泽.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发展问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1(8):97-102.

[2] 董宝林,毛丽娟.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关系[J].体育学刊,2021(2):111-117.

[3] 洪婧婧,李世宏.体育环境对儿童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运动承诺的中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22(10):40-46.

[4] 中國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21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85-86.

[5] 黄一帆,周福盛.“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的空间转向[J].当代教育论坛,2022(3):116-124.

[6] 李艳茹,沈建华.上海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环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6-69.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