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可以通过核心素养目标的设定实现价值引领,通过情景化教学的实施增强审美体验与情趣,通过审美活动的实践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习的热望,最终促成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审美鉴赏;教学实践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出如下界定:“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据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基于这一目标,笔者拟从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目标引领旨归核心素养
文言文是汉族语言文字的源头,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媒介,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就教学内容而言,语言、形象、情感是文言文审美教学的三大重心,教师可通过语言、形象、情感三大目标的设定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丰富的美学意蕴,最终旨归核心素养提升。以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单元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语言目标:鉴赏语言之美
诵读:感受音韵之美。重点诵读《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感受骈体文音韵和谐、句式整齐、用词华美、气韵流畅的语言之美。
鉴赏:体验文体之美。重点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体验骈体文铺采摛文、骈骊对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体特征,分析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之美。
(二)形象目标:感受形象之美
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分析魏征敢于犯颜直谏,为国为民的一代贤相形象。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分析王安石不避众议,坚持变法除弊的改革家形象。
阅读《阿房宫赋》,分析杜牧关心国事的贤臣形象。
阅读《六国论》,分析苏洵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志士形象。
(三)情感目标:体验情感之美
结合《谏太宗十思疏》,体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行义的崇高境界。
结合《答司马谏议书》,学习持正守道、坚持变法的担当精神。
结合《阿房宫赋》,培养关心国事,敢于针砭时弊的责任意识。
结合《六国论》,学习古人以史为鉴、警示当朝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情景化教学增强审美体验
相对于传统文言文教学,情景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文言文课堂单调、沉闷、乏味的弊端,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文言文审美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借助构置情景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设置情景化背景,营造氛围
文言文写作背景对读者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写作背景介绍往往采用单一的文字介绍,很难打动读者,而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等设置情景化背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鸿门宴》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项羽性格的多重美学特征,可作如下设置:
背景介绍:走近立体真实的项羽
1.生逢乱世,志向远大。(“学万人敌。”——《史记》)
2.吴中起义,锋芒初露。(“彼可取而代也。”——《史记》)
3.巨鹿之战,一代神话。(播放《西楚霸王》片段)
4.分封诸侯,号令天下。(“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史记》)
5.垓下悲歌,英雄末路。(展示《垓下歌》,播放《西楚霸王》片段)
说明:结合《史记》中有关项羽的记载,增加人物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植入电影《西楚霸王》的相关情节,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二)设置综合性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改变过去“师传徒受”的单一模式,综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形式,其能够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审美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以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结合《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的文体特征,自主、合作、探究骈体文文辞之美。
(三)打造穿越课堂,入境共情
“穿越”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被运用于影视剧创作中,并取得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言文教学亦可适当借用这一艺术形式,打造穿越课堂,让学生入境共情,增加课堂趣味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作为一篇孔子及其四弟子“言志”的对话,教师可以设置古今对话情景,借助角色转换,让学生穿越到孔子生活的时代,与师徒五人对话,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思想,进一步体验古人的情志之美。
(四)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文言哲思之美
文言文中有许多经典名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加直观地感受,教师可设置生活化情境,用这些富含哲思之美的经典语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實现知识的迁移。以《六国论》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下情境:
小张非常聪明,入班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最近一段时间因疫情居家上网课接触到手机、网络后,沉湎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成绩直线下降。假如你是班主任,对小张进行劝说。请你设计一段劝说词,要求用上刚刚学过的《六国论》里面的名言警句。
三、活动参与提升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相较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设置活动能够让学生更有激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在活动中有效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文本体验活动——强化感悟
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是审美鉴赏的第一步。只有读懂、理解文言文作品才能感受美,进而鉴赏美。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活动:
1.作品朗诵大赛。借助作品朗诵大赛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音韵和谐之美、句式整饬之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同题材影视剧观看活动。同题材的影视剧是艺术化的文言文,通过观看这些影视剧,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受艺术熏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自编自演课本剧。课本剧的编演一直深受学生喜爱,从审美的角度看,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能够更直接地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
(二)比较鉴赏活动——有效拓展
对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思辨性判断评价,对文本所蕴含的美将获得更深刻全面的理解。以《赤壁赋》与《登泰山记》为例,可设计如下比较鉴赏活动:
阅读《赤壁赋》与《登泰山记》,从写作背景、山水之美、情感之美三个层面作比较鉴赏。
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賞探讨古代文人笔下的山水文化之美,深入理解古代文人在山水文化中寄寓的复杂情感。
(三)专题探讨活动——纵深发展
专题拓展研究能够就某一角度作纵深方向的延伸,扩大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如下三步:
1.专题的确立。依据文言文审美鉴赏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现有学习资源,教师给学生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探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设计,确定探讨专题。
2.专题研讨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可提供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表达,重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成果的展示。可从资料的获取、研讨的过程、操作的方法、成果的形成等多个角度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尝试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论文形式呈现出来。
以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教师可作如下引导:“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你对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有何评价?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共性?把他们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能够得到怎样的启发?请自行设计一个专题进行探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设计如下专题活动:
【专题】“责任与担当——古代士人的品格之美”。
【探讨内容】专题背景;研究内容;资料获取;小组分工;进度安排;预期成果。
四、评价多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好离不开高效的评价方式,教师可借助多元评价进行有效反馈,为学生文言文审美鉴赏提供有力支持。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目标的制定不能空泛,一定要围绕审美鉴赏这一目标进行细化,包含研究目标、研究方式、过程运行、成果获取等。
(二)评价过程多元化
包含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个环节,发挥评价的综合功能。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以及可操作性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家长适当参与评价,实现家校共育。
总之,文言文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核心素养作为价值引领,在情景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敏锐的审美意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多元评价中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阜阳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双减”专项研究项目“必修高中语文文言文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1SJZX012】
作者简介:祝泉洲(1975— ),男,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