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op.79)第一乐章创作分析

2023-05-21 23:47张婕李肖一
艺术评鉴 2023年8期
关键词:奏鸣曲式音乐分析贝多芬

张婕 李肖一

摘要:《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贯穿贝多芬一生的作品,每一首都展现了贝多芬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op.79)作为贝多芬中后期作品之一,也是最为常规的一部作品。在第一乐章中,其篇幅短小,结构划分规范,音乐语言的创作与典型奏鸣曲式结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古典构思的立意。

关键词:贝多芬  奏鸣曲式  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054-04

贝多芬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没有一个音乐家像贝多芬那样猛烈地、不可战胜地抓住思维,所有他的作品都留下了对于完整性经过深思熟虑的印记,他所有的创作显露出钢铁般意志的痕迹,感觉得到一个极其聚精会神思考的人的眼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色彩的变化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该作品的创作围绕着贝多芬的一生,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02年之前)在西方音乐史上分为三个阶段,即波恩时期、维也纳早期、维也纳中期。波恩时期的贝多芬创作了三首奏鸣曲;维也纳早期(1976—1799)贝多芬创作了第1—10首、第20首钢琴奏鸣曲;维也纳中期(1799—1802)贝多芬创作了第11—15首钢琴奏鸣曲。第二时期(1802—1815)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02—1809)创作了第17(暴风雨)、18、21(华尔斯坦)、22、23(热情)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二阶段(1809—1815)创作了24—27四首钢琴奏鸣曲。第三时期(1815—1823)创作了28—32五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在第二时期第二阶段的创作中摒弃了晚期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具有方正组织、但趋于松散且近于即兴的音乐结构。1806年热情奏鸣曲之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进入到停滞阶段。直到1809才创作了《第二十四首钢琴奏鸣曲》,在这四年的停顿时期,贝多芬对于奏鸣曲的创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在其他体裁中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摸索,贝多芬对古典奏鸣曲构思更加具有确定性,从而把古典主义音乐从美的境界带入崇高的情感境界,并对19世纪浪漫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一、《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op.79)作品概况

《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op.79)创作于1809年,属于贝多芬第二时期第二阶段创作的作品。这一阶段贝多芬的创作已经成熟,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把握有了新的认识。他将自己的创作灵感转向古典主义某些旧式传统,以自己多样的思想融合某种讽刺的成分加以润色。“在展开部中突出了左手持续的三度跳进,这使我们想起早就在音乐中采用的布谷鸟叫声。由此整个奏鸣曲得到《‘布谷鸟’奏鸣曲》的称号,但是在我们面前的绝不是大自然诗意的布谷鸟鸣”。《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在简洁程度和动机方面与他在1791年创作的《骑士芭蕾》类似,都采用了具有德意志舞曲风格的节奏,是一首精良制作的音乐作品。

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之间既互相支撑、联系紧密,又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第一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式,语言简洁朴素,结构紧凑;第二乐章为三段式结构,旋律富有歌唱性;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音乐风格天真活泼,诙谐幽默。

二、第一乐章音乐主题分析

主题作为全曲核心,凝聚了最重要的素材,概括了音乐最核心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在《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副部主题整体结构简明,富有戏剧性,但又在性格、整体织体形态、情绪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在这首该作品中,贝多芬已经做到了在提升主副部主题力量的同时又将古典奏鸣曲式的比例关系处理恰当。

(一)“重复式”的乐句内部结构

主部主题(1~8)的结构为一个乐句扩展构成的乐段。音乐开始由三个顿音做上下级进构成,后二分音符构成的长音不断向前推进,是一支短小的下行旋律片段。主部主题从G大调出发,整条旋律由G大调的正音级I、IV、V级构成,分别来自两部分动机材料合成。动机1由分解的主和弦构成的四个音呈动力式向前推进;动机II为旋律型动机,由下属和弦分解构成,在低七度的移位后重复演奏。主部主题的调性建立在G大调上,和声一直在V、I之间交替进行(如谱例1),在7、8小节进行V-I的扩充,最终在V7-I的收拢终止结束,使主部主题更加巩固。

副部主题(24~46)规模较大,转入属调D大调陈述,共分为副部主题I(24~35)和副部主题II(36~46)两部分。副部主题从D大调出发,旋律起伏平稳,富有歌唱性,主题中变化重复的乐句,以及主属交替的和声走向使得音乐性格更加坚定。

副部主题I为平行乐段。两个乐句的前四小节完全相同,呈音阶式的跑动旋律。副部主题I以fa为中心音进行对称,即高声部呈do、re、mi、fa、mi、re、do的特点。32~35小节是第二乐句对第一小节完全重复后的扩充,四小节一直保持属持续,呈现出性格坚定的特点,同时也为副部主题II的到来做准备。

副部主题II为平行乐段。与副部主题I相同,两个乐句前四小节完全相同。与副部I相比,副部II的低声部旋律层加厚,依旧是性格坚定的旋律。副部II以re为中心音进行对称,即低音声部la、si、do、re、do、si、la的特点。副部II再次重复发展,乐句四对乐句三的重复后进行一小节扩充,然后结束主题材料。和声的变化依旧以V、I交替为主,中间穿插IV、VII级和弦,最后以k46-V-I的完满6止结束。主部以V7-I的进行结束乐思,副部则以K46 -V7-I的完满全终止结束乐思,体现出乐曲结构的严谨性,充分展现出奏鸣曲式中的对比性原则。

在展开部中(52~110小节),主部主题材料逐渐偏离主调G大调,像“布谷的叫声”一样,没有固定格式,增强了离调倾向与不稳定感。展开部共分为两個区域,其材料均来源于主副部材料的重复发展。

展开部I为52~60小节,主题旋律在E大调上开始引入,完整重复了一次主部主题乐段。展开部II为61~110小节,主要以主部材料为主,在对主部材料进行展开的同时插入副部主题元素。展开部II开始就对主题材料进行发展,在76小节副部II的材料进入,丰富了主部主题发展。展开II整体的和声从C小调到c小调再到bE大调不断变化,将乐句内部的重复变化更加完整地展现出来。在最后的属准备(111~122)阶段,和声以D大调的属持续进行,其音乐材料依旧是由主部材料展开,反映了主副部主题在每个部分的不断重复运用。

(二)“音阶式”的主题旋律

“音阶式”的主题旋律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早期作品创作中较为常见,如《第十五首钢琴奏鸣曲》《bE大调英雄变奏曲》等。主题旋律为上下行的音阶构成,具有强烈的流动性。在《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中,也采用了音节式主题旋律(如谱例1、2)。

在主部主题中,高音声部旋律整体呈下行走向,低音声部sol作为主音持续音一直贯穿主部主题始终。主题动机I从主题出发,不断向前推进,经过一次反复后到达该旋律的最高音re,主题动机II从re出发经过不断反复、音节式跑动、不断扩充,最终到达该旋律的最低音“re”。在副部主题中,“音阶式”的写作手法更为明显。副部主题的音阶旋律从低声部开始一直到高声部,伴奏织体也不断增厚,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展开部中“音阶式”的主题旋律也多次出现,如主部主题I的变形(107小节)连续下行音阶作为衔接接入副部,有一定的衔接作用。贝多芬对主部和副部的设计展现出他这一时期对奏鸣曲式的创作到达成熟阶段。

(三)“过山车式”的力度变化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力度记号种类繁多,且细致入微,这充分说明贝多芬钢琴音乐创作的突出成就极大地拓展了钢琴力度表现范围。在《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中,强弱方面的力度变化循序渐进,将布谷鸟的声音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来。

在主部主题中(谱例1),开始旋律上方标有顿音符号的八度进行,此時的力度记号为强(f),随着音乐的逐渐向上,最终在第二小节出现持续两拍的d3,此时力度变化也变为很强(sf),与其他旋律形成明显对比。随后,旋律力度伴随音高节奏的起伏不断变化,呈现出忽远忽近的感觉。副部主题(谱例2)的内部力度更加符合“过山车式”的力度变化特点,存在着明显对比。副部主题I力度变化跟随低音声部的旋律变化而变化,一直遵循着渐强(cresc.)-很强(sf)-弱(p)的规律进行,副部主题II将弱(p)换为减弱(dim.)。结尾处更运用了渐强(cres)-很强(sf)-弱(p)-减弱(dim.),情绪随旋律的变化产生波动。两个副部主题整体都呈现出越来越弱的力度变化,但通过谱例和结构,可知乐句的前四小节完全相同,所以整个副部主题的力度变化呈现出“过山车式”跌宕起伏的特点,也正是力度的渐弱处理,使得副部主题的结构层次更加直观、清晰。

三、第一乐章中古典风格的呈现

古典风格一词源于当代杰出的音乐学家、钢琴家查尔斯·罗森(1927—)于1971年出版的那部影响深远的专著《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中。罗森的“古典风格”观念和他建立在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诸多作品详尽分析基础上的极有见地的音乐释义在学界广受赞誉。早期的古典主义风格就是一个短小的、周期性的、清晰表达的乐句,其范型为四小节乐句。随着其不断发展,古典主义风格音乐更像是一种戏剧形式。在创作主题所运用的转换手段中,从第一乐句到第二乐句,不仅存在对称,而且对称也存在于乐句内部。古典风格即是音乐的所有因素——动机、线条、调性、和声、节奏、分句、织体、音型法、力度等——最完美(古典)的均衡状态。

“事实上,随着年岁增高,贝多芬反而愈发靠近海顿和莫扎特的形式和比例”。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对两位先辈的模仿很大程度上是外在的。当贝多芬真正形成自己的创作特点(时而以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写作,时而又以某种古典主义风格的弱化形式写作,坚持使用宽广、方正的旋律结构),却遭到了韦伯、舒伯特的抨击。而正是“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创作,他才能折返到更具确定性的古典构思立意,直到《热情奏鸣曲》,他才坚定摒弃了晚期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具有方正组织,但仍趋于松散而近于即兴的音乐结构,坚决回归到海顿与莫扎特封闭、简明而戏剧性的音乐形式。”由此,《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更多的是成熟时期的贝多芬转向古典主义某些旧式的传统创作而成。

(一)音乐主题的对比性

对比主题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首作品发展中,作品的主副部主题对比鲜明,各有各的特色。第一乐章的节奏为Presto alla tedesca.(1=184),节拍为3/4拍,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主。主部主题为一句式的扩展乐段,由典型的四音动机sol、si、fa、do一气呵成,共有八小节,结构短小,更有力量;副部主题I和II均为平行乐段。副部主题I由音阶式旋律构成,高声部由小二度和小三度音程构成,音乐不断向前发展,完全重复四小节后,原本高声部的音程开始展开,变为流动式的音阶旋律,低声部的音阶式旋律变为分解和弦,和声与前四小保持一致。副部主题II的高声部以分解和弦为主,低声部为柱式和弦,每个分解和弦的第一个音构成下行音阶,整个旋律在D大调的属和弦上不断发展,最后完满终止结束副部主题。

作品的主部主题在旋律上一气呵成,旋律流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特点,副部主题规模较大,旋律变化较为平稳,富有歌唱性。在调式上,主部主题为G大调,副部主题为D大调。在结构上,主部主题是8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副部主题I为4+8,副部主题II为4+7的非方整性结构。因此,在旋律和调式方面,该作品完全符合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特点。在结构上,出现4+7、4+8的非方整性,这在贝多芬之前的作品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上述的对比性主题明显体现了古典主义风格中的戏剧效果。

(二)调性布局的统一性

古典主义风格的调性往往需要一种清晰的调性力量的等级秩序,即在作品中建立一个新的调性作为第二调性,作为一个较弱的力量极点,与主调形成对抗。该作品除了主体旋律与节奏外,富于逻辑的调性转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主副部主题作为第一乐章的中心,其调式布局完整,结构统一。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调性为G大调,副部主题则是主部主题属方向转调,D大调。两个主题都在各自的调性中完整陈述下来,最终以完全终止结束。

在展开部中,其调性分布与《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的调性分布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的主副部主题都经过多次转调出现,布局呈现出三级关系,调域呈小三度,其内部又有多次转调或离调;最后进入属准备(D大调)阶段,转G大调进入再现部。

展开部含有两个展开区域。展开部I中,主题旋律在E大调上开始引入,有一次完整交代。中心展开部分出现大量发展材料,展开部II中,副部主题材料再次出现,出现了一些由单一主部材料发展的变数。和声也完成了从C-c小的转化;音乐的伴奏织体发生变化,两个声部旋律一致,由上下行音阶构成。110小节转入D大调开始属准备阶段,和声一直属主交替进行,D大调属音不断持续进行,与主部动机融合在一起,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中,副部主题在结束部的调性回归,也体现了调性布局统一。音乐在G大调上进行没有变化,结构上也没有改变,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

(三)整体布局的均衡性

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有着整体结构清晰、布局均衡的特点。“追求封闭、对称性的结构感,将最极端的紧张置于中央,要求一种延展的、完美的解决,以及一种清晰表达的、对称的新式调性系统”。在《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从曲式结构看,作品呈现出布局均衡的特点。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如下:

通过图1可知,呈示部和再现部的构成在结构布局、段落布局等方面基本一致,呈现出相互对称的特点。展开部将呈示部的材料融合在一起,开门见山,不断向前发展,通过三个阶段的转调、模进、变化重复等创作手法,将展开部的特性完整体现出来。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在第二次陈述时内容上发生细微变化,副部主题遵循调性回归原则,在G大调上呈示出来,展现了传统曲式中的三部性原则。在尾声部分,无论其从规模、总结概括内容、主题材料的展开,以及综合手法上来看,也基本形成了第二展开部的雏形,从而达到均衡效果。正是作品中三部性原则与均衡效果的呈现,“古典风格”才能在该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创作成熟时期的贝多芬即使在音乐情感表现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候,他也没有失去对音乐结构的理性控制,对大尺度和声范围的扩展是在古典主义语言的限度里发生的。他从未破坏过主极关系,也从未改变离开主调朝向更大张力的古典式音乐运动。将曲式结构和音响平衡掌握在最合理范围之内,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体来说,《第二十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旋律悠长婉转,乐句结构对称而富有激情,呈示部和展开部在转调的运用上也富有色彩。在音乐主题方面,主副部主题都是由多次重复构成,无论在调式还是主题整体结构、性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对比。在音乐结构方面,作品坚持奏鸣曲式典型的三部性原则。在调式方面,主副部调性对比鲜明,展开部的调性布局建立在C大调与c小调的属和弦上,形成调式的统一。作为在奏鸣曲领域沉积多年后的作品,如此简洁的写作更像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总结与回答。主部主题采用简明而戏剧化的音乐形式,展开部通過重复、变化重复、紧缩、转调等手法对主题进行扩展,提升其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提升并没有违背古典主义风格的比例关系,进一步解释了贝多芬对古典主义风格的运用与回答。

参考文献:

[1]邹彦.历史语境中的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1)的主题分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1):62-75.

[2]张尔弛.浅论贝多芬 G大调钢琴奏鸣曲(op.79)的音乐与演绎[J].音乐时空,2013(08)189-191+194.

[3]姚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04):84-87.

[4]克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5]张桂枢.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分析[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2.

[6]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M].杨燕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李肖一(1980—),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作品分析。

猜你喜欢
奏鸣曲式音乐分析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奏鸣曲式再现的多种可能性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Allegro vivace)》音乐风格与演奏艺术分析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