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的教学探索

2023-05-16 09:18陈敏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游戏化课程幼小衔接小学数学

陈敏

【摘 要】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們度过“过渡期”,可探索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文章对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当前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形式为中心,以动态学习为重点,切实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游戏化学习渠道、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游戏化课程 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4-61-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五大改变之一为加强了学段衔接,即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学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要主动担当和作为,主动对儿童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积极回应。学校需在进一步理解儿童发展连续性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幼小衔接,采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课程实施方式。[1]

游戏是儿童认识周围事物和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常以游戏为主,课程丰富,生动有趣,让儿童主动在游戏中探索数学知识。而小学数学教学则注重逻辑,讲究方法。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不能产生正确认识和深刻认知。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期”,小学数学课程可采取游戏化的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将游戏引入教学中,关于游戏化教学的实效性及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教学实践现状调研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现状,笔者选择所在学校一、二年级的师生和学校幼小衔接对点幼儿园大班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完成问卷调查。在完成调查后,以10名小学生、10名小学数学教师、5名幼儿园大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应用访谈法探究调查问卷中难以了解的情况并作为补充材料。调查结果反映出数学游戏化课程实施的现状如下。

(一)幼儿园较受欢迎的数学游戏

1.生活情境类数学游戏

(1)餐厅游戏。幼儿园教师表示在餐厅游戏中幼儿较为喜欢制作蛋糕甜点游戏。在装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给蛋糕装盘、包装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尝试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排序;为过生日的顾客提供蛋糕、小礼物等特色服务,引导幼儿学会看日历,了解年、月、日相关知识。

(2)超市游戏。在课堂中创设购物的游戏环境,以积分获取钱币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收银员和购物者,使用人民币进行买卖,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到购买物品需要用等价的货币进行交换,学习10以内的分与合。

2.积木游戏

幼儿用不同形状、大小的积木进行分辨形状、数数、排序、分类等蕴含数学元素的游戏。另外,模拟主题搭建游戏可锻炼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3.纸牌游戏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纸牌,通过纸牌的各种玩法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如排序游戏锻炼幼儿数的排序能力,图形归类游戏锻炼幼儿辨识图形的能力,接龙游戏锻炼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和大脑反应能力等。

(二)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现状

1.教师对数学游戏化教学的了解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62.3%的教师主要通过听公开课或专家讲座获取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知识和方法,31.5%的教师则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者上网了解,通过自己摸索了解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2%。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一些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对于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教师对游戏化课堂的实施与组织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将近1.6%的教师不会在数学课上组织游戏化教学,82.2%的教师偶尔会在数学课上组织游戏化教学,13.0%的教师经常在数学课上组织游戏化教学,3.2%的教师总是在数学课上组织游戏化教学。根据调查,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将游戏运用于数学教学中,而实际在课堂中开展游戏化教学的频率却不高。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游戏前对游戏规则进行说明,70.3%的教师能在游戏中进行指导,但仅有24.3%的教师会在游戏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3.学生参与课堂游戏的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小学生中,2.8%的学生并不喜欢参加课堂游戏,9.4%的学生偶尔参加,27.4%的学生经常参加,60.4%的学生则总是参加。学生不参加课堂游戏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游戏秩序不好、游戏过程缺乏引导、游戏单调乏味、不清楚游戏规则。其中,游戏单调乏味、不清楚游戏规则占比较高。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没有做好外部环境营造和内部因素调节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游戏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数学游戏,在一物多玩的变化中、现实情境的充分体验中将数学知识变得客观、生动。在幼小衔接引起广泛关注、讨论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也重视游戏的融入,然而融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结合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可以了解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游戏化定位偏差

从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游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开展游戏化教学并不十分必要。有的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没有时间策划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这是他们较少开展游戏化教学的主要原因。还有的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幼儿园时期幼儿的学习方法以游戏为主,而小学时期学生应当抓紧时间学习,游戏会导致他们分心。由此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游戏化定位偏差的问题。从现代教育心理学来看,小学生对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较感兴趣,并且游戏是学生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的渠道之一。如果教师将游戏和学习分隔开来,那么就失去了一种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学习的渠道。

(二)游戏化目标模糊

部分教师对游戏目标的把握比较模糊,只能笼统地把所有游戏的目标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目标不同,教师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那么就无法有效发挥游戏的作用,更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学习。

(三)游戏化内容设置单一

一些教師设计的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与知识点的联系不够紧密,难度性和层次性达不到教学要求。部分教师表示他们很少阅读研究有关数学游戏的图书,不太了解当前有哪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可以开展;部分教师只是把课堂教学与游戏简单联系起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表示难以把握游戏的难度和层次的设计。

(四)游戏化引导能力较弱

首先,部分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有时会忽略学习目标沉浸在游戏中,而有的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引导和有效的教学监控,这会导致游戏化教学的娱乐性过重。其次,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有时难以融入游戏,有的教师忽略了对他们的积极引导,从而使他们被边缘化,难以参与其中。最后,有的教师缺乏观察意识,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适时有效的指导,使部分学生对课堂游戏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挫败感。

三、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的构建

(一)以教材为主要内容,联系生活实践

学生只有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积极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才能够明白学习知识的意义。对此,教师需要把数学学习、游戏化学习渠道、生活实践三者紧密相连。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进行过收银员和顾客的角色扮演游戏,因此在一年级阶段教师可以将游戏深化,让学生结合在这一课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活化的游戏,并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融入游戏中,最后师生总结游戏中包含哪些学过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设计生活化游戏、应用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

(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过程引导

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过程引导,不能只是让学生盲目地参与,把知识学习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而要让学生把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交互,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

以“算24点”游戏教学为例,在开展游戏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游戏目标是当出现任意四张牌后,要应用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快速算出24,把游戏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游戏中,教师合理分组,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开展游戏,让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完成计算,必要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在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经验,总结收获。发散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找到更多算24点的切入方法,教师可请他们分享方法,最后学生结合计算体验共同总结算24点的模型,在游戏中发现知识奥秘。

(三)把握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强化学生体验

不同类型游戏的教育效果存在区别。教师需要了解每种类型的游戏,然后根据教学需求把游戏形式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让每种游戏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操作性的游戏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加强认知。那么在应用这种游戏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如学习“认识图形”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玩“摸图形”的游戏,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只黑色的箱子,箱子中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学生需要盲摸一个几何图形,然后向大家描述他摸到的图形有什么样的特征,接着猜出它的几何形状。学生说对一个图形并准确说出图形的特点就能得1分,反之则不能得分。通过玩这样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体验和探索知识,将具象化的体验与抽象化的知识概念对应。

(四)以动态学习为重点,延伸知识学习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发展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完成知识学习后,结合自己的兴趣、需求来优化游戏设计,延伸知识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游戏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更多有趣的游戏。

例如在“算24点”游戏中,当学生构建了计算模型以后,发现算24点的过程较为简单,此时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他们开始优化游戏规则。如原先学生把“大王”牌和“小王”牌视作“0”,或者在游戏中抽出这两张牌不用,在优化规则时他们思考怎样发挥这两张牌的价值。于是学生设计规则如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时,抽到了“大王”和“小王”的小组多出一张牌,这是一张“封印牌”,当对方小组算出24点后,抽到“封印牌”的小组可“封印”对方小组的一张牌,并要求他们利用剩下的三张牌重新计算。游戏规则改变后,竞争更加激烈,通过有效优化游戏规则,优化规则应用的方法,数学游戏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

在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融入游戏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把握游戏形式,以动态学习为重点,切实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游戏化学习渠道、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由此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时锻炼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技巧,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双雷.区域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实践进展与建议: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早期教育,2023(8):27-31.

猜你喜欢
游戏化课程幼小衔接小学数学
乐趣中学习,玩乐中吸收
乐享童年的乡村生活课程建构探究
浅谈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游戏化”课程中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