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成就、问题与对策

2023-05-16 17:17李兴韩燕红陶克清
人文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一带一路

李兴 韩燕红 陶克清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俄关系 能源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4-0066-11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全球石油天然气的储备、生产和出口中均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是一个能源进口大国,因此中俄两国在能源供需问题上存在互补性,并且由于山水相邻,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在两国能源合作的实际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影响了双方在能源领域进一步合作。李克强同志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下一阶段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报告指出,中国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如何应对国际环境、经济矛盾、自然条件等一系列限制性因素,深化两国间能源合作,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关于中俄能源合作研究的简要综述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В.А.克留科夫和А.Н.塔卡列夫研究员认为,目前东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根据《2035年前俄罗斯联邦能源战略规划》预计,①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石油产量合计将超过1亿吨,占全俄罗斯总产量的20%以上,而东部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到2035年则将超过1800亿立方米。俄罗斯东部油气快速开发的蓬勃趋势得益于其与亚太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广泛合作,俄罗斯对与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所有领域的合作都感兴趣,包括向中国市场供应石油天然气、实施油气开采和加工合作项目等。②

中国社会科學院王晓泉教授在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大学)Е.Б.扎维雅洛娃教授共同主持编著的《中俄能源行业发展与务实合作研究》一书指出,在1996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后,中俄油气合作步伐逐步加快,合作领域逐渐拓展,合作成果日益显现,合作范围从原油贸易逐步拓展到天然气贸易、勘探开发、油气管道、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技术研发、装备进出口等全产业链合作,③综合各项因素可以预见,中俄将创建油气一体化合作新模式,实现政治经济良性互动、上中下游一体化和全链条多业一体化等。④ 俄罗斯科学院В.А.马特维耶夫研究员认为,中国国家能源局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期内计划在能源平衡中把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在自身天然气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来自俄罗斯的进口天然气成为能源缺口的重要补充部分,中国加大对进口天然气的输送基础设施和再气化能力的建设。⑤ 复旦大学冯玉军教授认为,当前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加速盘整,国际油气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国应该瞄准世界能源发展大趋势,结合自身国情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利用好国内庞大能源消费市场和能力这一优势,提高中国在能源市场的结构性权力和议价能力,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多边能源治理,把握好中俄能源合作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风险,不要操之过急。同时推进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的建设,保障能源的生产、运输、消费平衡,助力该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安全稳固。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晓勇教授认为,中俄油气贸易量的迅速增长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俄罗斯扩大全球油气市场份额,推动油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降低对欧洲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油气供给能力,保障能源供给安全,降低中国油气进口的“亚洲溢价”问题。两国间能源贸易的提速将进一步夯实两国政经关系,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石。⑦ 中国人民大学陈小沁教授认为,能源外交作为国家对外政治、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体现该国对外能源政策的目标和宗旨。与石油天然气工业一样,核能领域因其特殊性和垄断性也具备明显的地缘政治属性,一国的核能利用状况对国家实力有着显著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维中,核能发挥着独特作用,其与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是其能源外交的重要实践举措,有助于加强其在核能领域的影响力,也能继续助力其巩固在世界上享有核大国这一特殊地缘战略地位。⑧

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虽然各有视角和观点,有的还较深入,但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成就、问题与对策总体说来还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专题研究。

二、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的成就

1.中俄油气贸易总量和金额实现稳步双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近十年来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总量稳步上升,俄罗斯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而自2015年起中国也取代了此前的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为5.13亿吨,同比下降5.4%,为2001年以来首次下降,但中国对俄罗斯原油进口量仍然达到7964万吨,占到原油进口总量的15.5%。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比上年同期增长8%,达到8625万吨,相当于172万桶/日。

图1 近十年来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总量(万吨)①

如图2所示,近年来中俄两国之间在“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能源类商品一项上的贸易金额也得到了显著增长,其中2018年该金额就已迈过400亿美元大关,达到422.90亿美元,至2019年为426.19亿美元。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和国际市场油气价格暴跌的双重因素影响,在中俄两国能源类商品交易总量上升的情况下,双边交易金额反而有所下降,为333.85亿美元。2021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能源类商品金额首次突破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3541亿美元。2022年,尽管俄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自俄罗斯该项进口金额却高达为853.78亿美元,且从4月起中国每月从俄罗斯购入的能源类商品金额均超出60亿美元(见图3),同比增长高达59.46%。

图2 近年来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能源类商品金额(亿美元)

图3 2022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能源类商品逐月金额(亿美元)

2.中俄油气资源运输通道建设快速发展

原油管道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就开始论证俄罗斯远东至中国东北的原油管道建设工程项目。期间颇多周折。管道于2011年1月1日投产,全长999.04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为927.04公里,设计年输油量为1500万吨,最大年输油量为3000万吨,双方签订的供油合同期限为20年。① 但这个容量仍然无法满足两国日益扩大的原油贸易需求。因此,2016年8月13日,中俄原油管道扩能工程(二线)项目正式投入建设,该管线全长941.8公里,与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并行敷设,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②将中俄间年输油管道运送能力由1500万吨提升至3000万吨,填补了我国石油资源的供应缺口,优化了国内油品供输格局,进一步保障了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天然气运输通道建设:2014年5月21日,中俄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集团则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Газпром)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③双方商定年供气量为380亿立方米,期限长达30年,期间俄方将向中国提供1万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④ 为此,中俄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该管线是继中亚管道、中缅管道之后,中国第三条接受境外供气的跨国境天然气长输管道。管线西起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由布拉戈维申斯克进入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总长约8000多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段被称为“西伯利亚力量”,长约3000多公里,西起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直至中俄边境的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中国境内段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已建管道1740公里,分为北段(黑河—长岭)、中段(长岭—永清)和南段(永清—上海)三段建设,其中北段、中段已分别于2019年、2020年建成通气,南段则于2021年1月6日全面开工,计划于2025年全线贯通,届时俄罗斯天然气将实现“北气南下”,直达上海。⑤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Газпром)总裁А.米勒指出,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在亚太地区是增长最快的,⑥在中国蓬勃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驱动下,2021年俄气公司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达103.9亿立方米,这一数据是2020年供应量(41亿立方米)的2.5倍,且从2021年11月起,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入中国的日供气量超过合同义务的三分之一。① 此外,中俄双方在液化天然气合作领域也取得了众多突出进展,这些液化天然气通常会选用LNG船进行长距离运输。

以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НОВАТЭК)为例,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列昂尼德·米赫尔森(ЛеонидМихельсон)曾表示:“中国市场是我们液化天然气营销战略的关键市场之一,我们计划进一步增加对该国的液化天然气供应。”②如表1所示,近两年该公司先后就北极液化天然气-2(АрктикСПГ-2)项目与多家中国能源集团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或备忘录。

表1 近两年诺瓦泰克与中国能源企业签订的协议或备忘录

为实现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对外运输,诺瓦泰克公司与俄罗斯Совкомфлот船运公司、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就六艘Arc7冰级液化天然气油轮签订了长期租赁协议,还在韩国大宇造船(DSME)订购多艘同级油轮。

3.其他能源领域的合作

煤炭领域合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为41.3亿吨,同比增长5.7%,产量居全球第一,然而相对于更加庞大、在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占56.0%的煤炭消费量,仍然显得捉襟见肘。⑦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进口煤炭合计3.23亿吨,⑧较2020年(3.03亿吨)增加了1990.5万吨,2022年中国进口煤炭合计2.93亿吨,较2021年略有下降。⑨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一方面需要进行行业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也对煤炭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下,从印度尼西亚购买的低品位煤炭正被逐渐淘汰,另一个中国煤炭进口大国澳大利亚出口量则因为政治因素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俄罗斯的优质煤。俄罗斯各等级煤炭,如A(无烟煤)、T(贫煤)、CC(弱粘煤)、Д(长焰煤)、Г(气煤)等品种均在中国市场受到追捧。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21年俄罗斯共出口煤炭2.14亿吨,有1.29亿吨被出口到亚太地区,其中最重要的买家是中国,全年进口俄煤共计5300万吨,同比增长38%,①而至2022年则高达6806万吨。②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煤炭总金额达117.47亿美元,尽管受俄乌局势影响,俄罗斯遭受了比过去更为严厉的制裁,但如图4所示,俄罗斯对华煤炭出口量却屡创新高,该年8月中国进口俄罗斯煤炭达创纪录的854.23万吨。

图4 2022年俄罗斯对华煤炭出口分月金额(亿美元)

中国巨大的优质煤炭缺口还促成两国企业在煤炭领域开展大量合作。以俄罗斯A-Property公司旗下的埃尔加煤矿为例,该矿为世界上最大的炼焦煤储煤区之一,已探明储量约为22亿吨。2020年12月,该矿与中国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建立合资企业的协议,旨在保障将该矿生产的炼焦煤出口至中国市场,该协议达成后,自2023年起,该矿对华煤炭供应量将提升至每年3000万吨,几乎达到2019年中国进口俄罗斯煤炭的总量,后续将增至每年5000万吨。③

电力领域合作:1997年成立的俄罗斯国际统一电力系统公司(ОАО《ИНТЕРРАОЕЭС》)是俄罗斯唯一的电力进出口运营商,一直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保持着密切合作。2012年,其子公司东方能源公司(ОАО《ВЭК》)与中国国家电网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的长期电力供应合同,计划通过110千伏输电线和220千伏输电线以及新的“阿穆尔—黑河”500千伏输电线实现对华电力出口,预计25年内对华供电规模大约可达1000亿千瓦时。④ 根据当时合同定价,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的电力价格仅为每度0.042美元,折合人民币0.26元,⑤这相对于中国东北、华北电价是非常廉价的(北京2021年居民用电在每度0.48元—0.77元之间)。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18—2020年,俄对华供电量维持在每年约31亿千瓦时。2021年,为应对中国国内电荒频发的现象,应中国国家电网的请求,10月1日起,俄罗斯国际统一电力系统公司增加了对中国的电力供应,增幅达原定计划的90%,超过2020年10月供电量近一倍。⑥ 与俄罗斯在电力领域的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缺电现状。

核能领域合作:双方在核能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习近平主席誉为“中俄核能合作的典范项目”的田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于1999年10月20日開始建设,一期工程采用的是两台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全资子公司中核苏能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苏能”)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Росатом)下属的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股份有限公司(JSCASE)共同建设,JSCASE公司在设计和建造压水堆核电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①3、4号机组也是由该公司建设完成。

2019年1月,中核苏能与JSCASE再次签订合同,合作建设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采用俄罗斯设计的VVER-1200/V491型反应堆装置,拟配备国产汽轮发电机组,核岛额定热功率3212MW,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该合同金额为17.02亿美元。②2021年5月19日,正值《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和辽宁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正式开工,这也是目前为止中俄两国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③

三、中俄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引导经济合作模式的负面效应

中俄能源领域在合作模式上有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即政治主导经济合作,中俄之间能源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外交战略等多重因素主导而非市场驱动的,中国需要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保证能源进口稳定,防止被外国在能源领域卡脖子,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健增长。而俄罗斯则需要中国作为其广阔的能源消费市场,来弥补近年来因制裁等因素导致的欧洲市场萎缩,同时促进其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障国内居民民生。因此,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具备深厚的政治基础,同时在战略安全上也是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总体来说,这种政治引导经济的合作模式符合中国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保障能源进口稳定的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对俄罗斯而言,有利于减轻其被西方孤立和制裁的消极影响,对两国而言都是迫切且有利的。

然而这种政治挂帅的合作模式并非完美,伴随而来的是,市场地位的缺失和市场风险的丛生。首先,中俄能源合作的好坏取决于两国外交关系的稳定发展,如果中国的能源安全过分依赖从俄罗斯进口的油气资源,那么势必会削弱中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上的议价权力和面对国际形势变局的应对能力。因此,中国有必要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避免将本国的能源安全过度捆绑在某一特定国家。其次,中俄能源企业间合作受政治影响较大,缺乏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一方面这是国家安全利益必需的宏观调控,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举措;但另一方面这种政府引导下的合作通常基于当时对国际能源形势的预判,虽具备一定前瞻性,但也容易造成既定目标与市场实际状况的脱节或滞后,对市场不能做出快速反应,成为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主要因素。

2.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中俄能源合作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2022年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将矛头指向俄罗斯,指责俄罗斯干涉乌克兰内政、侵占他国领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关系急剧恶化,并加大了针对俄罗斯包括能源领域在内的多重经济制裁。俄罗斯众多能源业巨头都曾名列各国制裁名单。美国多次出手阻挠以“北溪—2”号为代表的俄罗斯境外能源合作项目,意图挤压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份额,甚至不惜频繁制造事端,比如2021年9月24日以隐瞒资产、偷税漏税为由逮捕过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НОВАТЭК)的首席财务官马克·杰特沃伊(МаркДжетвей)。① 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制裁举动进一步加速了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向中国的靠拢,迫使俄罗斯成为中国开展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

然而西方制裁也给中俄能源贸易制造了不小麻烦,由于中俄跨境结算支付体系高度受制于美国,双边跨境结算支付对美国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SWIFT)依赖程度很高,②因此,中俄跨境美元结算业务流程几乎完全处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之下,加之卢布与人民币之间属于套汇汇率,仍然需要美元作为中间货币开展联系,③中俄两国金融机构为防止被美国列入金融制裁清单,会尽力避免与被美国制裁的企业发生业务往来,这给中俄能源企业合作制造了困难。因此,中俄两国在双边贸易,特别是天然气、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已尽量采用本币结算,用以规避来自美国“长臂管辖”的风险。

但在中俄本币交易过程仍然存在众多问题,首先,俄罗斯卢布采用自由浮动汇率,而人民币则是有弹性的双向浮动,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在较长时段内会存在大幅波动,企业如不注重汇率风险管理就极容易造成巨额汇率损失;④其次,中俄贸易存在季节性特征,季节性用汇对目前双方尚不完备的本币互换和调运机制提出了巨大挑战,制约本币结算技术层面的问题仍然存在。⑤

3.中俄能源贸易长约合同带来的弊端

由于能源类产品的特殊性,交易双方往往倾向于签订长期合同,中俄两国在原油、天然气和电力等各大能源领域均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比如中俄原油管道的20年供油合同、天然气东线管道的30年供气合同、中俄输电线路的25年供电合同等。这些动辄历时数十年且金额巨大的合同属于“TakeorPay(照付不议)”的长约合同,特别是油气方面的长约合同大多签订于2014年前的高油价背景下,加之中国当时亟需来自其他地区的原油来均衡中东份额,因此当时中俄双方约定的油气价格实际偏高。⑥ 长约合同虽有利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却也并非没有明显的缺陷。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内对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油气市场油气价格的巨大波动,长约合同带来的弊端也有所显露,经济被大量能源长约合同绑定,意味着中国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履约风险。

4.当前能源生产、消费、运力的限制及抗风险能力的缺失

近年来,中俄间能源合作在运输领域改善颇多,包括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输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和大型油轮、LNG船的购置使得运输条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诸如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凸显出中俄能源生产、消费和运输领域在抗风险方面略显不足。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的爆发波及中俄两国,不但降低了两国经济发展速度,也拖累了双方能源合作的进程。疫情大规模扩散引起的边境封闭、城市封控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能源的生产、消费和运输的各个环节,出现了诸如油气生产进度迟缓,出入境障碍导致的铁路货运车厢紧张,船员患病、市场需求锐减和油气降价导致的海上油轮供不应求等问题。中俄能源合作要想更进一步,就必须具备防范风险的意识,事先备好此类问题的解决预案。

5.俄能源储备的下降和中俄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政策的调整

矿产资源终归是有限的,随着近年来的大幅开采,俄罗斯能源储备量较之十年前已有明显下降。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在有关2020年环境保护和现状的国家报告草案中指出,2010年俄石油储备约282亿吨,2020年则降至约191亿吨,较之十年前减少约32.3%;2020年天然气储备降至49.2亿立方米,较之2010年减少27.4%;煤炭储量近十年则保持在2750亿吨的相近水平。① 油气能源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快速消耗势必会引发储备量的削减,加剧中、日、欧、印等俄罗斯能源消费大户之间的份额竞争。

同时,近年来各国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政策陆续出台,能源消费格局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以中国为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国正在努力缩减煤炭在工业制造、电力生产中的使用比例,作为其最主要的替代清洁能源,天然气在进口能源中的比例将显著提高。俄罗斯也颁布了自己的类似计划,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2021年11月1日批准了《俄罗斯到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②该战略称俄罗斯将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并计划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③ 为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准备对电力、住房和公共服务部门碳排放量加以控制,其中电力领域将大幅降低火力发电占比,交通等部门将进行电气化改造,这意味着俄罗斯国内对天然气、核能等清洁能源的需求会有较大程度提升。

四、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的对策建议

1.在政府协调的基础上加强能源企业间的自主合作

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能源安全,我们依然需要坚持政府引导下的中俄能源合作,中俄两国能源企业绝大部分属于行业垄断性的大型国企,本身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甚至可能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责,在原则上会服从于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然而本质上作为企业,中俄两国能源企业的核心动力还是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在操作上规避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因此我们也应当鼓励两国能源企业间开展自主接触和经贸往来,建设服务于能源企业间交流的平台,多举办能源类商务论坛和展销会,拓宽合作渠道,挖掘合作潜能,引导更多大中小企业参与中俄能源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贸易中所应具备的调控能力,避免政治过度主导经济合作引发的滞后性和粗放性,使两国能源企业能够更加迅速、更加细节地对能源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准确地匹配上游生产端与下游消费端的异常变动,应对政治局势和能源政策的快速转变,使中俄能源貿易变得更加经济有效率。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拟议中的中蒙俄天然气管线(500亿立方米/年)、中俄天然气东线增输(60亿立方米/年)可以加速落实。

2.提高人民币在中俄能源贸易中的结算比例

美国作为曾经的石油最大进口国,长期以来一直利用石油美元影响着国际能源市场,页岩油革命的爆发和中国市场需求的膨胀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美元作为能源交易结算货币的基础也受到动摇,尤其在中俄贸易结算中这点表现尤为明显。2015年,中俄贸易结算近90%使用美元,到2020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值已跌至46%,而人民币结算比例已经占到17%,①特别是俄罗斯大型石油公司出口合同很多已不再使用美元结算,而是改用欧元、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结算。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多国针对俄军事行动加大制裁力度,也迫使中俄能源贸易结算方式更多地向本币倾斜。据彭博社援引消息称,多家中国公司于2022年3月使用人民币购买俄罗斯煤炭并运抵中国,成为自欧美制裁俄罗斯并切断俄多家银行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联系以来,首批以人民币支付的大宗商品。② 更多的俄罗斯出口商正准备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③

但在“去美元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俄双方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为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应当加强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采取对应的汇率避险措施,包括使用外汇期货等衍生品手段来对冲风险;其次,减少中俄间能源贸易对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SWIFT)的依赖,规避来自美国的金融监管“长臂”,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比例,利用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俄罗斯卢布大额支付系统(BRPS)完成跨境交易,摆脱第三方由中俄两国银行独立完成清算,同时完善人民币与卢布互换和调运机制,解决目前制约中俄开展本币结算的技术性问题。此举还有利于弱化石油美元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强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话语权。在西方对俄极限制裁、俄急需改善国际环境之际,在油气贸易价格和项目收购价格等方面可以更多地争取主动。

3.排查风险,提高应对能源突发风险能力,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中俄能源合作面临多重风险考验,第一重风险来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第二重风险来自两国内部能源政策调整,第三重风险来自能源市场的供求变化及价格波动,第四重风险则来自新冠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挑战。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除了要加强两国政府间的交流机制和大型国企间合作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引导两国更多的中小型能源企业也参与到能源合作中来,形成完备的上中下游一体化能源合作体系。在中俄已有的大额长约合同之外,还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签订符合实际需求的合作协议,避免造成与两国能源市场实际需求的滞后与脱节。此外,中国还须继续发展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加强除俄罗斯以外的中东、中亚、非洲、拉美等世界其他能源产区的合作关系,为能源安全多上几重保险。在俄乌冲突、西方对俄极限制裁的大背景下,可考虑让中小能源企业或大型能源企业注册“隐性”企业,采取“新公司在前国企在后”的方式在俄开展能源投资,拓展能源技术合作,谨慎规避制裁风险。④

中国能源缺口快速扩大和油气产量不足的现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得到改变,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已为定局。作为中国关键邻国和能源进口国,俄罗斯是我们消除能源软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渠道之一,中俄之间的能源运输通道将成为助力中国经济稳定成长的推进器。现有的油气管道、海陆运输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除了落实双方已经签署的协议,保障俄方通过已有渠道向中国按时按量供货,中国还应该建设更多能源运输通道,让俄油、俄气、俄电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扭转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局面,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4.加强北极能源合作和海运能源通道建设

2019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将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①根据该声明精神,2019年6月,中远海运集团与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俄罗斯现代商船公共股份公司以及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签署了《关于北极海运有限责任公司的协议》。该协议是中俄两国企业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参与北极航道商业化运作的重要举措。根据该协议,各方将致力于组织俄罗斯北极地区向亚太地区的货物运输,而目前其中最主要的货物便是油气资源,特别是亚马尔、格丹半岛等地区生产的液化天然气。作为中国能源企业液化天然气重要贸易伙伴的诺瓦泰克股份公司,曾于2020年10月向韓国大宇造船(DSME)订购了6艘Arc7型号的破冰型LNG船,用于实现未来北极地区开发的液化天然气对外运输。② 正在论证的鄂毕LNG项目,将要上马实施的北极—1LNG项目、北极—3LNG,均可推动俄方加速实施。③

5.改善现有能源结构,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

当前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纪变局,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正在大力推行绿色环保能源的使用,减少粉尘、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无论中国还是俄罗斯,近期都出台了关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缩小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相应政策。

中俄两国出台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能源政策势必会对能源合作产生不小影响,首先,在天然气合作领域,天然气作为煤炭的主要替代清洁能源,使用比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国势必会加大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其次,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合作领域,作为取代高污染火力发电的选项之一,核能发电拥有极其广阔的前景,俄罗斯在核能和平利用方面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中俄目前已拥有田湾、徐大堡两个示范性核能合作项目。此外,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其他能源领域,中俄两国也可以发掘出更多潜力,深化开展多种形式新能源的高效合作。

同时,中国不但可以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也可以将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国内新能源企业进军俄罗斯市场,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对俄投资与技术合作,实现中俄双方在该领域的互利共赢。譬如,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储备,而俄罗斯近期也在积极筹划发展以氢电池、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推进无人驾驶等高新技术项目,④中国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进入俄罗斯市场或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层面合作,这也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次良好契机。

作者单位:李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韩燕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陶克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韩海燕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一带一路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中东铁路问题述略(1895—1924)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塑造亚太均势:中国大战略的未来